宋震
摘 要: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件小事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zhì)。不給別人添麻煩,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和洗腳,鞋帶松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傘,平時自己背書包上學,自己整理書包,會保管自己的學習用品,天氣熱了知道脫衣服,天氣冷了知道自己加衣服,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等等。
關鍵詞:依賴;言傳身教;家校共育;知事明理
現(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高速發(fā)展,這就需要高素質(zhì)、高能力的人才。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爸爸媽媽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教育,望子成龍心切,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孩子養(yǎng)成了凡是都依賴家長的思想,有的男孩子成了“媽寶男”,女孩子養(yǎng)成了一身的“公主病”。如此現(xiàn)狀,從小培養(yǎng)他們學會生活、學習自理能力迫在眉睫。
一、言傳身教,示范引領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個體,都需要他人的肯定和認可,他們都想在集體中體現(xiàn)自己,根據(jù)這種心理,教師可以讓他們都參與到班級的管理當中,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感覺到自己在班級中的價值---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班級的事情(掃地、擦黑板、打水、關燈等等)都有專人負責,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還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做,不再依賴他人。理解了責任,學會了擔當。
學生接受教育不僅是在課堂之中,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就是培養(yǎng)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魚”。如:在每周一次的學校大掃除和日常值日時,教師都以身作則做好表率,身先士卒,并在勞動過程中教會學生在學校的一些勞動方式和方法---系紅領巾、收拾書包、整理文具、掃地、擦桌子等日常的勞動,能讓學生覺得勞動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飯、睡覺一樣的自然和必要;午餐時,學生的桌面不在是一片狼籍,動作也是井然有序;學生的書包也是整整齊齊。
二、及時鼓勵,表揚鞏固
對學生每天在學校的勞動,班級要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對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給予表揚,尤其是每次大掃除結束,全體師生頂著一身灰塵和汗水,欣賞著潔凈的班級,每個人心里都有一種成就感,都能體會到勞動的快樂。每一周,組內(nèi)都評選出表現(xiàn)突出的作為本周的“生活自理小明星”。這樣,被評為“生活自理小明星”的學生在下次活動中會更積極認真,沒被評到的學生也有了學習的榜樣、比拼的目標。人都有一種要獲得別人肯定和贊許的心理,及時鼓勵學生,并對他們的能力進行肯定,使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tài)度,逐步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對他們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家校共育,攜手同行
家務勞動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良好勞動習慣的基礎,現(xiàn)在的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非常少,這與家長的態(tài)度息息相關,他們認為“現(xiàn)在孩子小,等他們長大了自己就會做了”等等。作為教師,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教給孩子學會自己穿脫衣服,穿鞋系帶,自己鋪床疊被,自己吃飯,自己洗臉洗手,自己收拾整理書包學具……每教一樣技能,教師都要與家長聯(lián)系,然后讓孩子在家長指導下練習,直到孩子學會自己做,逐步培養(yǎng)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例如:在學校放學的大門口,往往看到更多的是,孩子剛走出校門口,家長就把孩子身上的書包背在了自己的身上,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這是理所應當,不會對其他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引起他的重視。所以,只有家庭和學校共同攜手,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促習慣養(yǎng)成
創(chuàng)設校園熱愛勞動的環(huán)境氛圍,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可以讓學生在人性化的校園環(huán)境氛圍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勞動教育.如:可以在班級、在校園營造勞動教育的氛圍,如每一各地方,每一面墻,每一處角落都能說話,或者是通過班會課、手抄報、演講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勞動光榮”的思想意識深深的扎根到學生的心理。
學校要根據(jù)不同年段,不同學生,開展各種競賽活動,進行操作表演,讓他們來顯示一下自己的本領,激發(fā)參與活動的主動性,一次一次的活動,掀起一次一次的高潮,一步一步地提高了學生的自理能力、勞動意識,從而增強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學習自理能力。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題班隊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理能力比賽,系紅領巾比賽;系鞋帶;整理書包;洗襪子比賽等。在比賽中,學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學生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集體的事情搶著做。從小養(yǎng)成自強、自立的好品質(zhì),為將來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及時反思 提升教育理念
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自理能力的形成,是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學習和磨煉而獲得的。因此,學校在教育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安排適當?shù)慕逃?,使學生從中得到鍛煉。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的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四者認識一致、態(tài)度一致、言行一致、行動一致,才會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小學生性格波動大,可塑性強,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反復性非常大,一段時間好,過段時間又反彈。這不僅需要學生有頑強的毅力,教師也應持之以恒、長抓不懈,展望未來,只有結合學生的實際,將工作做扎實,做到位,不滿足于現(xiàn)在取得的成果,那么學生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減少對家長的依賴,懂得了尊敬長輩,關愛父母,不給別人添麻煩,促進了學生能力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