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尹韻公在2020年7月29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的《努力增強國際話語權,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一文中認為:國際傳播的質量如何、國家形象塑造的效果如何,取決于我們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取決于我們選擇什么樣的故事題材、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講故事。我們在向國際社會全面、客觀地介紹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用生動的事實說明,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大國搞現(xiàn)代化建設,其困難之多、矛盾之復雜是前所未有、世所罕見的,發(fā)展成績來之不易。要用好多種交流形式、多種傳播渠道、多方交互平臺,努力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在《求是》2020年第14期發(fā)表的《全力投入抗擊疫情的宣傳報道,為全球共同戰(zhàn)疫提供有力輿論支撐》一文中認為:我們將加快從傳統(tǒng)廣播電視媒體向國際一流原創(chuàng)視音頻制作發(fā)布的全媒體機構轉變,全面推進組織架構、業(yè)務流程、平臺渠道和管理機制的改革重塑;從傳統(tǒng)節(jié)目制播模式向深化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平臺帶動作用,不斷提升原創(chuàng)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從傳統(tǒng)技術布局向“5G+4K/8K+AI”戰(zhàn)略格局轉變,建強總臺技術研發(fā)體系,力爭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chuàng)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周蔚華在2020年7月27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發(fā)表的《“十四五”時期中國出版的特殊使命》一文中認為:我國的出版走出去要實現(xiàn)六個轉向,即從出版走出去轉向文化走出去、從走出去到扎下去、從周邊到全球、從人文知識表達到多元思想傳播、從知識傳播到價值認同、從單載體輸出到多載體互動。應該說,這幾個轉向仍然有待實現(xiàn)。這次疫情更加凸顯了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讓西方客觀全面認識中國的極端重要性。中美之間在國際上爭奪話語權和輿論引導權,出版業(yè)承擔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在國際斗爭尖銳復雜的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下,我們如何尊重傳播規(guī)律,深入研究西方受眾的接受習慣,讓中國聲音能夠傳出去、入主流、獲認同,讓中國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落地生根,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十四五”期間出版業(yè)要繼續(xù)努力獲得突破性進展的方向。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劉敏在2020年8月14日《光明日報》發(fā)表的《關注國外教材中的中國》一文中認為:今天,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學校教育中,中國出現(xiàn)的頻次也越來越高。為了讓更多的國家能夠客觀地了解中國,特別是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多地認識中國,有必要對國外主流教材中關于中國的描述開展調研,同時從官方層面、學術層面和民間層面就有關問題進行溝通,立體地建構中國的國際形象。
@中國歷史研究院:【杜占元:讓世界讀懂新時代中國】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認為:六年來,中國外文局與39個國家的知名出版機構合作開展當地語種的翻譯出版,在43個國際書展、近500家海外主要書店展示銷售,在29個國家舉辦了33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新書首發(fā)式、讀者會、研討會,在近10個國家舉辦了集中展銷周(月)等宣介推廣活動。外國政要和各界知名人士積極參加推介活動。這部著作已經成為各國政要、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讀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新時代中國的首選讀本,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2020年8月4日19:19)
@紅旗文稿:【齊衛(wèi)平:以高度自信講好中國制度故事】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齊衛(wèi)平認為:講故事就要講道理,講道理才能影響人。理論邏輯建立在學理基礎上,中國理論寓于中國制度故事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好不好,最有發(fā)言權的是中國人民。中國制度故事不僅有充分的事實為內容,而且有豐富的理論為邏輯,講透徹中國制度的理論邏輯,是打破西方制度霸權主義理論的重要任務。(2020年7月31日08:35)
@人民網研究院:【羅華:守正創(chuàng)新,融合傳播,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人民網總編輯羅華認為:對外發(fā)聲,開展斗爭。人民網9個外文語種和12家海外本土化公司,借助境外合作媒體力量,有效開展疫情網絡外宣及國際輿論斗爭。多語種第一時間編譯推送《人民日報》評論稿件,放大《人民日報》在國際輿論場的聲音。截至4月26日,人民網及《人民日報》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共發(fā)布相關稿件1.6萬余篇,閱讀量達5億人次。(2020年8月17日09:30)
@中國社會科學報:【賈文山: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學術成果國際化】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山東大學全球勝任力研究院院長賈文山認為:推動“一帶一路”學術成果的國際化進程,首先要實施“一帶一路”研究成果外譯工程。建議有關部門在資助中華學術名著外譯工程之余,盡快設立、推動和支持我國“一帶一路”學術研究中文成果外譯工程。一方面,從理論層面向全球研究“一帶一路”的學界呈現(xiàn)中國的理論研究成果,為21世紀的世界中國學、全球學和全球化研究體系的建設和更新,以及世界主流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更新?lián)Q代作出應有的貢獻。另一方面,深化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認知,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fā)展。(2020年8月13日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