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華
傳統(tǒng)的中學英語教學主要聚焦詞匯、語法和句型,教學方式機械單一,“啞巴英語”普遍存在。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社會各界對英語聽說能力的關注不斷增強,并很快在教學改革中體現出來,聽說能力測試正式成為英語能力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學習任務更加多元,除了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外,還提出自主學習與合作精神、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文化差異與人文精神等,給英語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養(yǎng)成,要融合社會參與、自主發(fā)展和文化修養(yǎng)三個方面,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四個方面(徐浩、屈凌云 2018)。英語教學理應上升到素質素養(yǎng)價值的學科高度,推進教書育人的有機融合,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作出貢獻。
英語教學育人目標的凸顯,對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內容調整、學習方式方法和教學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重點可從人文素養(yǎng)、人格意識、思維品質和實踐活動等四個方面(見下圖)加以突破和改進,進一步提升英語教學的人文價值,以適應素質教育和“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
人文素養(yǎng)包括中西方文化的背景與差異、語言文化的內涵與精粹、人文精神的汲取和語言藝術的鑒賞等方面,這是語言學習的一種感悟和修煉。人格意識包括自主學習、合作精神、人格獨立與發(fā)展等方面,思維模式包括思維態(tài)度與習慣、思維定式與創(chuàng)新等,人文素養(yǎng)和人格意識是提升學生素質能力的雙翼。實踐活動則包括校內外的各項活動和實習,是學生能力歷練和展示的平臺。
英語教學對于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首要意義是對全球視野和國際意識的培養(yǎng)。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地球村”“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價值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但由于相對缺乏西方語言環(huán)境和人文社會的熏陶,我國學生與西方世界的直接接觸相對較少,對西方文化的人文價值和文化精粹汲取有限,不利于全球視野和國際意識的形成。英語教學的學科特殊性和針對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陷。例如,在教授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2 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時,教師可讓學生了解異域旅游信息,從情感態(tài)度層面激發(fā)他們了解世界的愿望和興趣;還可以運用蛛網圖幫助學生回憶七年級(上)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中介紹的四個城市,通過制訂假期旅行計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對世界文化的交流學習中,促進其探究性思維的發(fā)展和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發(fā)展的智慧結晶。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原文原著中汲取人文精華,以客觀、公正、開放的態(tài)度平等地對待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尊重和辨別中西文化、人文及風俗習慣的地域差異,消除跨文化認知障礙,準確把握英語文化的內涵,努力提升英語語言藝術的鑒賞水平,提高語言綜合表達能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層面,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詞匯、句式、語法、閱讀與寫作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挖掘、引申或補充相關人文素養(yǎng)內容,準確把握引入人文知識的尺度與時機,將人文素養(yǎng)培育與語言能力培養(yǎng)有機融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將世界人文精神根植于學生靈魂深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聚焦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避免不分主次或不加分析地盲目引入人文背景、人文知識,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能。
英語教學對于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表現在人格意識和思維模式兩個方面。相較于中華文化對集體主義的推崇,西方文化對個體意識更為關注,雙方在價值取向上稍有差異。相較于中華文化側重整體演繹的思維傳統(tǒng),西方世界更側重科學理性的分析。雙方在思維領域的歷史脈絡和發(fā)展傳承也不盡相同。英語教學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有意識地汲取西方文化的思想和理念精華,是對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有益補充。
英語教學對人格意識的意義,重點體現在價值取向的瑕瑜互現和借鑒揚棄。未來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人文精神,這是道德行為習慣與能力形成的基礎,未來的學校道德教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為前提(方芳 2013)。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勢必導致人格意識上的不良傾向,甚至造成人格缺陷或障礙,阻礙人的全面發(fā)展。西方文化對生命和自然的尊重,有利于教育學生尊重他人、社會和自然,同情弱者、幫助同伴,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老愛幼、扶貧助弱,與當今時代的美麗家園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不謀而合。西方文化對個性發(fā)展和感恩教育的側重,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敬業(yè)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教育他們在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學習和懂得回報社會、造福人民。
英語教學對思維品質的意義,重點體現在科學理性的態(tài)度與習慣上。英語教學在思維培育上可側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構建?;诶硇缘呐行运季S,起始于古希臘蘇格拉底式提問反詰法,興盛于20世紀90年代社會各界的研究與實踐,是西方科學理念的自然延伸與發(fā)展。批判性思維具有顯著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有助于促進個人和社會追求真理、減少謬誤,促進認識的廣度與深度,促進個人與社會的開放,促進每個人的自我澄明、自我規(guī)約和理性分析,從而減少偏狹、非理智,促進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魯子問 2018)。英語學科的國際背景和人文特質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建構和培育,無疑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
在英語教學實務層面,教師可在教學中營造更為寬松的人文環(huán)境,倡導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個體差異,有意識地推進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鼓勵學生在寬松、自由的探究與辯論中尋找規(guī)律和真理,促進他們人格獨立和思維發(fā)展。在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進一步引入基于科學規(guī)律的探究性學習方式,重視以問題為導向的語言教學,引導學生構建基于理性的批判性思維,進一步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提升思維品質和水平,促進其思維模式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教授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3 Computer時,教師通過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展開討論:“Do you agree that computers will be able to do all our jobs in the future?Give your opinions and reasons.”,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實踐活動是學生素質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自我展示和提升的舞臺,英語實踐活動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作業(yè)中,還要拓展到課堂教學乃至校園生活之外。相較于其他學科的實踐活動,英語實踐活動除了突出展現英語語言的特點之外,還應體現在人文精神的差異和組織形式的選擇等方面。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基于教材內容的有限性和時效性,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適當增補一些社會人文和時事熱點素材,還原或構建西方社會鮮活實用的生活場景,巧妙設計和組織開展課堂情景式實踐活動。在校園內,引導和鼓勵成立基于英語語言的各種社團組織,支持學生舉辦各類英語競賽、辯論賽、文藝演出和節(jié)慶模擬活動等,開展基于英語語言的藝術展現和“達人”教育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校園,主動參加涉及英語交際的交易會、博覽會等社會志愿活動,組織安排假期參加境外旅游的學生回校分享“西行萬里路”的收獲和體驗等。英語實踐不能局限于語言知識的培養(yǎng),更要在活動目標、內容和形式上,著眼于人文精神的熏陶和養(yǎng)育,推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強調英語教學人文價值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西方文化特別是價值取向的差異和沖突,要避免思想層面的意識褒貶或崇洋媚外,堅持以客觀、全面和歷史的認識觀為基礎,堅守信仰和核心價值觀,牢記初心和使命,培養(yǎng)學生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懷。
英語教學人文價值的達成,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加強自身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修煉,并在教學實踐中時刻關注學生的適應性與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