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巴貝姆巴族,人們至今保持著一種古老的儀式:當族里的某個人因為行為有失檢點而犯了錯誤時,族長便會帶領(lǐng)整個村落的人將這個犯錯的人團團圍住,用贊美來“教訓(xùn)”他,每個族人都必須將犯錯人的優(yōu)點和善行,用真誠的語言敘述一遍,敘述時既不能夸大事實,也不允許出言不遜,且不能重復(fù)別人已經(jīng)說過的贊美,而且任何人都必須只說優(yōu)點,不說缺點。
一個小女孩將寵物狗帶進了一家“嚴禁攜帶寵物八內(nèi)”的商場,而后小女孩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錯,緊張地看著迎面走來的商場保安,等待想象中“狂風暴雨”的批評,不料,保安卻笑著問她:“這小狗很司愛,它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怯怯地回答:“它叫貝貝?!北0裁」返念^笑道:“貝貝你怎么糊涂了?我們這里是不準小狗帶小女孩兒進來的,不過既然來了就不為難你了,但離開時記住,千萬別忘了帶走你身邊的這位小姑娘哦!”
上面這兩個故事闡述了同一個道理:面對犯錯者,有時候問接、委婉、智慧的“批評”也許更能使其發(fā)自內(nèi)心地意識到所犯之錯,并堅決加以改正。前者以“贊美”的方式來感動犯錯者出錯的心靈,通過表揚犯錯者的善行與優(yōu)點,使其明白他是很優(yōu)秀的,并使其銘記所犯錯誤,積極改正;后者則以“轉(zhuǎn)嫁”的方式來安撫犯錯者已意識到錯誤的內(nèi)心,通過“批評”小狗的糊涂,既讓犯錯者意識到錯誤,同時又沒有點破,巧妙地舒緩了犯錯者緊張的內(nèi)心。
轉(zhuǎn)換一種方式,讓“批評”以另外一種“甜蜜”的方式緩緩潤入孩子的心田,不僅易于與孩子打成一片,獲得他們的信任,也更能走近孩子的心靈,贏得他們對批評的信服。因此,我們不妨在孩子犯錯時,像巴貝姆巴族人那樣,先夸夸孩子的優(yōu)點與長處,肯定他們的能力,給他們充分的信任與贊賞,然后再巧妙轉(zhuǎn)移到犯錯之事上,為其表達出惋惜,使其自覺意識到錯誤;也可以像保安批評小女孩那樣,意在批評而言他,用委婉的方式讓孩子知曉我們已清楚他所犯的錯誤,促使其改正。
批評孩子是為了孩子改掉自己的錯誤,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家長們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讓自己的錯誤行為使孩子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要讓孩子理解家長,并從內(nèi)心深處知道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