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雖然批評孩子是為了他們更好地成長,但這其中有很多智慧之道可循。
家長們嘮嘮叨叨可能是犯了超限批評的錯誤,那么面對孩子犯錯誤時,怎樣說、怎樣做孩子們才愿意聽、愿意改呢?首先給大家講一個超限效應的小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的時候,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感人肺腑,準備多捐點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點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于是馬克·吐溫決定1分錢都不捐了,還氣憤地從盤子里拿走了2元錢。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
教育孩子和與成人溝通一樣,都要恰到好處。嘮叨就是一種反復、單調(diào)的刺激,無異于“疲勞轟炸”,往往會引起孩子心里極不耐煩或逆反。孩子對嘮叨的反感超出成年人的想象,作為成年人可以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所以父母一定要改掉嘮叨的習慣,注重教育的質(zhì)而不是一味追求無效的量,避免踩了“超限效應”的警戒線。
下面向家長介紹一些避免超限批評的技巧
一天內(nèi)批評不要超過兩次
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一般不會感到厭煩,而是多少會愧疚、反省,其實這就達到了批評的效果。第二次開始孩子就感到厭煩,不過程度較小,但如果再來第三、第四次,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shù)增加,甚至演變成反抗心理。所以一天之內(nèi)批評孩子不要超過兩次,不管是針對同一件事還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而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是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降低。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切忌把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都翻出來。
愛嘮叨的父母通常都會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并發(fā)泄出來。例如對于孩子起床這件事,有的家長就會跟孩子嘮叨:“叫你這么多遍都不起床,你就是懶;吃飯也懶,干什么都得催!”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要求過多、過高,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家長也會嘮叨別的,索性讓家長說個夠吧。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來表達。
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后果父母要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后果。孩子做錯事受到相應的懲罰后,就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都要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提醒沒有效果時,不妨放手,孩子自己會“吃一塹長一智”的。
用表揚代替批評效果會更好飯要一口一口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內(nèi)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不可能的。如果在他們努力改正的過程中,家長不改“他錯了我就說”的批評風格,只會讓孩子產(chǎn)生挫敗感而干脆放棄嘗試。用表揚代替批評,有時效果會更好。家長要適當?shù)貙捜輰Υ⒆?,只要發(fā)現(xiàn)孩子比以前有了一些進步,就要給予他們一定的鼓勵,可以是一個擁抱、一個掌聲、一句激勵的話或者一個“大拇指”。
朋友的女兒今年12歲,上小學六年級。孩子各方面的表現(xiàn)都很不錯,就是特別喜歡受表揚。在家里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給予表揚,或者說表揚得不到位,她就會非常不高興。因此,朋友不得不在平時經(jīng)常性地表揚她,哪怕孩子只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取得了芝麻大點的成績。但令人擔憂的是,習慣了被表揚的女兒,根本無法接受別人的一點點批評,哪怕是善意的。
有時候,孩子在學習上或者是在生活中做得不太好,朋友耐心地提醒她,也會惹得她非常不高興。聽老師說她在學校里也是如此,明明是她粗心做錯了題,老師點名提醒她,她的反應卻異乎尋常地激烈,甚至還會哭鼻子。朋友很擔心,卻不知道該怎么辦。
其實在對待孩子的褒貶問題上,很多家長都沒有把握好尺度。其中大部分對孩子要求嚴,表揚較少、批評過多,使孩子自信心受到打擊,需要信心重建;也有為數(shù)不少的家長表揚過頭了,結果適得其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其自我意識的產(chǎn)生主要是通過教師和家長對他的評價。他們的心靈敏感而脆弱,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需要身邊人的鼓勵、喝彩和掌聲。但是,一些家長過分依賴賞識教育,為鼓勵孩子自信,不少家長將賞識教育的話語天天掛在嘴邊,孩子滿耳充斥著“你最棒!太棒了!”結果,使得這種原本具有“催化作用”的賞識教育變得十分“廉價”,讓孩子陷入過分的自我欣賞之中,對批評和建議反倒不以為然??芍^是頻頻的“你最棒”,導致孩子漸漸的“自我膨脹”。還有的家長為了鼓勵孩子,錯誤地制造“已經(jīng)有了進步”的假象,這未嘗不是一種悲哀。錯的就是錯的,不要為了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而無原則地濫用賞識教育,扭曲了孩子的是非觀。
那么,應該如何正確地使用表揚呢?
表揚并非多多益善
過分的表揚是為孩子吹起了肥皂泡,形成一個虛幻的精神世界,一旦破滅,他們?nèi)绾纬惺埽恳院笞呦驈碗s的社會,后果不堪設想。而“廉價”的表揚只會使孩子滋生虛榮、自負、驕傲的心理。無論什么事,都是過猶不及的。對孩子的賞識教育,應該細心觀察和了解,把孩子的用心和努力都看在眼里,及時給予適當?shù)目洫労凸膭睿屍洚a(chǎn)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其不斷進步,而不能泛濫無節(jié)制,更不能對于極其平常的事也無限放大來夸獎。要做到進步要表揚,退步要批評;優(yōu)點要賞識,缺點要指明。
表揚要詳細一些表揚不能只是泛泛而談,否則會讓孩子感覺你沒有誠意。表揚的話語要詳細一些,可以讓孩子感覺到你是真的看到了他的努力,并鼓勵他做得更好。表揚時要強調(diào)參與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孩子學習新的東西時,父母不要一開始就評價孩子做得好不好,而應先表揚一下他的熱情和進步,表揚要直接,切忌拐彎抹角,不要用自以為幽默的語氣來表揚孩子,孩子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的幽默,有時還會誤以為父母在批評他。如果暫時想不到更恰當?shù)恼Z言,不妨只對他微笑,豎起大拇指,或者摸摸他的頭,以此來鼓勵他,樹立孩子的信心。
孩子在家里上躥下跳,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去超市要買玩具,不依著就撒潑打滾;鄰居上門告狀,說你家孩子又動手打了她的孩子……大部分家長都會被激怒,大聲呵斥,甚至動手就打。然而次數(shù)多了卻發(fā)現(xiàn),這樣的“大喊教育”效果并不好。孩子要么越來越調(diào)皮,要么越來越?jīng)]自信,要么干脆成了“兩面派”,當著家長的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其實,在教育方式上,不妨嘗試低聲教育,給孩子留些自信和反思的機會。
低聲教育有如下優(yōu)勢:
讓家長平復情緒,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 家長在被激怒時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往往會說讓自己后悔的話,做讓自己后悔的事。低聲教育實際反映了家長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教育孩子是為了轉變孩子,但孩子能否轉變,按照家長的意愿做,不在于其表達的聲音高低,而在于有沒有道理,能否被孩子所接受。
防止孩子反感,產(chǎn)生抵觸心理家長大聲呵斥、聲嘶力竭的威懾可能當時會把孩子震住,產(chǎn)生暫時的效果,但孩子心里不服,只是屈從,長遠來講未必有效。最好把力氣用在講清道理上,這樣孩子能聽進去,不反感,在腦子里留下印象,修正自己的行為。
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放低聲音,不怒自威,本身就表達了對孩子的信任,隱藏的信息是我跟你說了一遍,你就記住了,并按照我說的去做。“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從家長那里獲得了信任和尊重,反過來也會尊重家長。
有助于提高家長的威信
一個動不動就朝孩子大吼大叫發(fā)脾氣的家長,在孩子眼里,多半是因為拿他沒辦法。以后孩子不但會越來越不聽話,還可能變得不尊重家長、頂撞家長。低聲教育更能讓孩子接受,并增進親子感情。
如何做到低聲教育
家長加強修養(yǎng),遇事不慌張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發(fā)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孩子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不可能每件事都順著家長的想法去做,難免出現(xiàn)偏差。家長要有心理準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遇事不著急,克制自己無益的感情沖動。
養(yǎng)成跟孩子商量、提建議的習慣 凡事可以跟孩子商量,而不是下命令,平日遇到事情或分歧,最好不要強制,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取得孩子的理解,他理解了就會去做。把孩子當成一個成人來交流,對他要有起碼的信任和尊重,多鼓勵,這比單純的命令效果要好。孩子暫時不理解的、沒做到的,家長可以適當讓步、適當?shù)却?,給時問和機會,讓他自己去消化。教育是為了改變孩子,不能寸步不讓,不可能說到就讓孩子做到。
將音量降低幾度,語速放慢一半設身處地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也會犯錯,不聽話。所以,對孩子不要真生氣,孩子不懂得行為規(guī)則,犯錯或?qū)医滩桓亩际遣豢杀苊獾摹<议L在發(fā)脾氣前,要盡量控制住自己的音量,放慢語速,這樣自然就會壓住怒火。可能這個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這件事也沒有那么值得生氣。
想批評孩子,先以正面的語言開頭孩子雖然犯了錯,但絕非不可饒恕,更不能因為自己控制不住怒氣,就對他全盤否定。所以,先說幾句正面的話,比如“媽媽知道你今天很開心,很喜歡在屋里跑來跑去,但是媽媽剛才告訴你了,要小心,不能把杯子打碎了……”先肯定孩子主流的方面,再批評,既能幫家長降下怒火,也不傷害孩子的自信。一開始就批評,孩子會覺得委屈,時間長了很容易會輕易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么都做不好。
俯下身子,與孩子處于平等地位 把姿態(tài)放低,俯下身子或蹲下來,不要居高臨下地教育孩子。家長居高臨下地批評孩子,很容易就會控制不住怒火大發(fā)脾氣,而跟孩子處在平等的位置,則有助于壓下怒氣。
俯下身子本身就是對孩子的尊重,這樣才是出于愛的教育,也能讓孩子愛自己。孩子愛父母,自然不愿意讓對方生氣,做事前會揣摩家長的要求,按要求去做,并理解父母的心意。
需要注意的是,低聲教育不是哄著孩子、無限度包容和放任他的錯誤,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講清道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督促他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