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廷
獨處,是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最佳時刻。喜歡獨處的孩子,有自己的目標,他們專注一事,不亂于心。處理好獨處的時光,是孩子一種特殊的能力,也決定著他們以后的發(fā)展。
缺乏獨處能力的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同時,獨處也是對孩子們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種鍛煉,能夠在獨處中守住本心的孩子,往往能夠取得更多的成績。
韓寒在松江二中讀書期間,獨來獨往,沒什么朋友。別人在上數(shù)學課,他在寫小說;別人在上外語課,他在寫小說。下了課,他對別人說:“這是我上課寫的小說,寫得很好的?!蹦菚r候很多人都不理解,覺得韓寒是異類。結(jié)果,韓寒的很多同學,被社會所塑造成普通人,而喜歡獨處的韓寒則成就了自己。
正如周國平所說,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在紀錄片《00后》中,記錄下了幾個00后孩子的成長軌跡。其中有一個孩子特別引人關注,那個孩子叫一一,她有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喜歡獨處,經(jīng)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當周圍的大人問她為什么總是一個人玩的時候,她會回答:“我覺得一個人玩兒挺好的”“我就喜歡一個人玩兒,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蹦莻€看上去孤零零的孩子,其實是在用獨處的方式,為自己補充能量。
有研究表明,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是因為在獨處的時光里,缺乏了老師和大人的監(jiān)管,把學習拋在了腦后。而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具備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和專注力。
孩子之問真正的差距,不在于天生的資質(zhì),而在于他們怎么利用獨處時問。善于獨處的孩子更自律,更懂得管理時間,因此更容易獲得成功。不會獨處的孩子,他們無法安放自己的身心,也不懂規(guī)劃和利用時間,假期過后,必然會為自己的虛度而后悔。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事實上,獨處是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機會,孩子在獨處中可以不斷地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能獨處才能專注,我們給孩子那么多愛,卻不曾想,過多的關注會破壞孩子的自我成長。
有些孩子,因為全家人都圍著轉(zhuǎn),很少有獨處時間,眾星捧月是他們的生活常態(tài),以至于他們幾乎不會自己專心地去做一件事,如果沒人在身邊就會不知所措,玩的時候要人陪,遇到困難首先是求助,而不是獨立解決。
孩子的專注力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是保護出來的。保護獨立性,就是保護專注力。如果我們不參與、不打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玩耍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發(fā)展的好時機。
在綜藝節(jié)目《媽媽是超人》中,演員霍思燕展現(xiàn)了教科書般的育兒方法。兒子嗯哼要自己做果汁,霍思燕就問他,果汁怎么做?嗯哼回答她,水果加上水就變成果汁了?;羲佳嗖]有打斷他,即使明明知道是錯的。不僅如此,霍思燕還會幫助嗯哼去完成這些事情。嗯哼喝了一口之后發(fā)現(xiàn)沒有想象中果汁的味道,想要再攪拌一下,然后霍思燕就去幫忙拿筷子,但是并沒有告訴嗯哼,這是錯誤的辦法。
在后來的采訪中,霍思燕說:“一個人在投入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學著不去打斷他,即便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也不應該打斷他,這對培養(yǎng)一個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很有幫助?!?/p>
在孩子凝聚專注力的時刻,任何不合時宜的關心和提醒,即便是夸獎,都是多余的。很多孩子,本身是擁有一定獨處能力的,不打擾,給孩子獨處機會,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
在孩子身邊,父母更多地需要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盡量不去打擾他,如果總是不斷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永遠學不會專注。
靜待花開是一種克制,也能給孩子留下一片生長的沃土。讓他們在不被打擾的環(huán)境里,一點點適應獨處的時間,學會享受獨處,逐步擁有獨處的能力。
著名的心理學者劉軒,曾經(jīng)談起過他跟女兒相處的時光。有一次,他帶著女兒在公園里玩,玩著玩著,他發(fā)現(xiàn)女兒跑到一個大樹下,對著樹下斑駁的樹影發(fā)呆。劉軒沒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樣,急匆匆地上去問,“寶貝你在看什么呀?”而是選擇躲在角落里,等待孩子從她專注的世界里自己走出來。
高質(zhì)量的陪伴,意味著在孩子需要回應的時候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順其自然,放棄控制,在孩子需要獨處的時候,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空問,這是每個父母畢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如何強化和孩子的獨處信心,關鍵在于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給足孩子安全感。如果孩子常常遭遇情感忽視,需求總是得不到回應,孩子在獨處時,就無法安撫自己的內(nèi)心。
讓孩子擁有一個平和穩(wěn)定的內(nèi)心,這是孩子學習獨處的前提。而最美好的陪伴就是:我在你身邊,但我不打擾你;我看見你做的事,并且有興趣一直看下去;你需要幫助時,我是你最堅強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