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帶著孩子來玩,大人聊天,孩子看電視《西游記》。孩子看得很投入,不時地自言自語:唐僧真傻,連妖怪都分不清;孫悟空背著唐僧翻幾個筋斗不就到西天了嗎?何必這么辛苦。
客人走后,孩子的話一直在我耳邊回響。我由此想到了教育,想到了學生,想到了教師,想到了家長,也想到了我自己。
教師是孫悟空
齊天大圣、天蓬元帥、卷簾大將、白龍馬皆非等閑之輩,在遇到唐僧之前,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都已練就一身本領,位列仙班。尤其是孫悟空,一雙火眼金睛讓妖怪無處遁形,一根如意金箍棒讓妖魔鬼怪聞風喪膽。孫悟空對唐僧非常忠誠,即使被唐僧趕走,還時刻惦記著步步有難的師父。當然,孫悟空有時也會抱怨唐僧,甚至會賭氣回花果山。
現在的教師都是大學畢業(yè),科班出身,對教育教學做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學識淵博,見識廣,同時,他們對教育滿腔熱情,對學生一片真情,愿把畢生所學都教給學生。即使學生不理解、不配合,教師也不灰心不放棄。當然,教師有時也會抱怨學生太幼稚,偶爾耍個小脾氣,甚至威脅學生“不給你們上課了”。但還是放不下學生,繼續(xù)苦口婆心地給學生講道理。
我明白了:孫悟空的苦惱源于他比唐僧功力深、看得透,唐僧看到的是現象,孫悟空看到的是本質;教師的苦惱源于他們比學生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學生關注的是眼前——玩游戲很快樂,教師關注的是未來——沒本領怎么生活。
怎么辦呢?教師要向孫悟空學習,全心全意,竭忠盡智,無怨無悔,不離不棄!
學生是唐三藏
唐僧有善心佛性,卻是肉體凡胎,分不清人妖,有時還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孫悟空告訴他這是妖怪,他偏偏不信,從白骨精到紅孩兒,再到樹精藤怪、蜘蛛精、玉兔精,好像唐僧永遠不長記性,非等到被妖怪捉進洞里,五花大綁,準備下鍋蒸煮時,他才明白孫悟空說得對。
學生純真無邪,善良可愛,但也有幼稚懵懂,好壞不分,冥頑不靈的時候。家長苦口婆心,老師耳提面命,他們不聽不信全當耳旁風。你告訴他學習很重要,沉迷游戲有害健康,他非說玩游戲可以調節(jié)情緒、提高智商;你告訴他時不我待,要珍惜時光,他非要說自己有大把的青春,輸得起。
唐僧西天取經是磨礪意志、脫凡成佛的過程,取經途中,他尚未成佛,分不清誰是妖怪很正常,指責抱怨于事無補,徒弟們用心保護就可以了;學生學習是增長才智,脫去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他們少不更事,心智尚不成熟,有些時候還分不清是非對錯、輕重緩急,這也不足為奇,求全責備沒有用,只能靠家長、教師多加指點。
當然,唐僧也有令人佩服的地方。他目標明確,意志堅定。自踏上取經之路,歷萬千劫難,經無數誘惑,卻從未動搖。孫悟空有過抱怨,八戒有過動搖,沙僧有過無奈,唐僧卻矢志不渝,一路向西!
再看我們的學生,目標不明確,意志不堅定,禁不住誘惑,受不住打擊,遇到困難就萎靡不振,動搖退縮。
怎么辦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理想是指路的明燈,信念是前進的動力,意志力是制勝的法寶。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指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培養(yǎng)學生超強的意志力,因為有夢才有遠方。
磨難,是一種成長
唐僧西天取經,處處有災,步步有難,孫悟空曾經哭訴,師父,你這是個什么命!看完《西游記》才知道,這些災難是專門為他設計的,是其磨礪意志、獲得成長的重要途徑。一開始,每次遇到問題,唐僧就會流淚,埋怨孫悟空;孫悟空生氣,撂挑子走人;八戒吵嚷著分行李回高老莊。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后,唐僧師徒都獲得了成長,唐僧的任性、孫悟空的野性、豬八戒的惰性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熟堅定,自覺自律,和諧團結。
學生的求學之路很漫長,這條路遍布荊棘和誘惑。網絡游戲是化裝成美女的妖怪,誘惑著學生,使其難以抗拒,不知不覺被其俘獲;知識如同攔路虎,擋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望而生畏。
我明白了: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唐僧師徒只有歷盡苦難才能修成正果,學生也只有經歷磨難才能取得成功。而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怕孩子吃苦,人為地為孩子屏蔽掉了很多困難,結果,孩子一路順風順水,無憂無慮,但沒有堅強的意志,缺乏化解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我們要向佛祖學習。金蟬子是其愛徒,因為不認真聽講,被貶下界,重新修行。佛祖愛徒弟,把取經布道之重任交給他,給他一個改錯成長、重回仙班的機會,并且設置了九九八十一難來磨礪的他意志。作為家長、老師,不用故意給學生制造磨難,但也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鏟除前進路上的障礙,我們應該讓孩子經歷他們所應該經歷的一切,因為,磨難是一種成長。
學習,是一場修行
我小時候看《西游記》也有這樣的困惑:孫悟空神通廣大,為何不背著唐僧去西天,卻偏要跋山涉水,費時耗力走過去呢?佛祖既然賦予了唐僧取經布道的使命,為何又要設置九九八十一難來為難他呢?都說唐僧取經忙壞了滿天神佛,但是滿天神佛幫倒忙的不少,看熱鬧的更多,即使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也只是在悟空無計可施之時,才出來指點迷津,作法降妖。這到底是為什么?
現在我明白了,唐僧取經是一場修行,九九八十一難是對他的考驗。徒弟們都會騰云駕霧,但也要陪著唐僧一步步走到西天,因為唐僧才是取經人,他不到西天,誰到了都沒有用。
反觀現實生活,學生求學、孩子成長就是一個“求取真經”的過程,沒有捷徑,也無人能替代。老師水平再高,家長本領再大,也不能越俎代庖,否則,師長做得越多,孩子能力越差,因為,學生才是求學路上的“取經人”,他不努力,沒有人能替他成功。
所以,如果人生是一部西游記,那教育是一次取經行;如果學生是一名取經者,教師就是護法僧。唐僧成功,師徒皆登大寶;學生圓夢,教師夢圓人生。這是《西游記》帶給我的思考!
責任編輯? 何欣容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教育部“國培”專家。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十佳班主任,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全國百名德育科研專家,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擔任班主任30年,總結出一套系統科學、高效低耗、好學好用的、適合當代教育特點的班級管理方法?——“田麗霞班主任工作法”,該方法小近親實、實用性強,深受一線教師歡迎。出版專著《田麗霞班主任工作法》《教書的門道》,在各級報刊發(fā)表論文16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