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高淳區(qū)實驗小學 章 萍
溫故,因也;知新,其果也。 復習是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特別是小學英語學習。復習課是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課型,科學有效的復習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查漏補缺,還能強化學生之前掌握的所學英語技能,提高英語綜合素養(yǎng)。 教師要幫助學生把平時相對獨立的知識,以再現(xiàn)、整理、歸納等方法串聯(lián)起來, 構建知識體系, 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溝通,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最終提高靈活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
那怎樣才能使英語復習課不再“無色無味無趣無聊”呢?
筆者以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Drawing in the park的復習課為例做了一些嘗試。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刻感受到,如果教師的言語不言簡意賅,會直接導致學生聽不明白,也容易把知識混淆、弄亂;如果我們不精簡自己的課堂用語,學生就得不到足夠的訓練。 “簡約英語”提倡英語課堂教學簡約化, 教學風格簡樸而又充溢激情,教學目標達成簡約有效而不失人文關懷。 筆者深信,教師話語簡約化會給英語課堂添輝增色。 需要注意的是,簡約化話語要簡中有重,簡而有法,簡里帶趣。 同時要有針對性,教師要以突破重難點為目的,擬定教學主線,分解任務難度,切不可盲目地讓學生齊讀機械地操練。
例如, 在設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復習時,筆者先給學生展示了本單元的目標及重難點,然后告訴學生這節(jié)復習課以“what can...”鞏固對語言的掌握,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當學生討論完自己和自己朋友可以做的事情后,教師以簡單一句過渡語“How about Mike and Tim?”回憶Mike 和Tim可以做的事情,再在復習Story time的基礎上,引出下面的拓展任務。 學生的思緒沒有被打斷,反而因為教師簡單明了的過渡直接引導到新的拓展環(huán)節(jié)——根據(jù)Mike和Tim在公園里看到的內容引出書上的小松鼠——繪本故事創(chuàng)編。 整節(jié)課以課文中出現(xiàn)的公園為背景,以can為主線,重難點突出,層次分明。 有了真實有效的情境,學生理解、記憶才會深刻,運用英語做事會話才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只馬掌;少了一只馬掌,丟了一匹戰(zhàn)馬;少了一匹戰(zhàn)馬,敗了一場戰(zhàn)役;敗了一場戰(zhàn)役,失了一個國家。 ”在讀這首記載了英國國王查理三世遜位史實的民謠之前,我們不會覺得一個釘子能與一個國家有什么關系,但讀完這首民謠后, 我們會為它所蘊含的宏大哲理震撼。 “細節(jié),往往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準,折射著教師的教學思想。 ”上乘的教學,必定是把細節(jié)做好的教學,成功的課堂往往是由多個精彩的細節(jié)巧妙組合起來的。 課堂教學應該追求“扎實、真實、豐實”的境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個教學細節(jié)的匠心處理。 教學細節(jié)到“位”了,課堂教學也就有“味”了。所以,在幫助學生復習時,教師要多動腦筋,關注細節(jié),尋找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例如, 在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復習課磨課中,筆者嘗試了多方面的細節(jié)處理。 如筆者平時都是以歌曲問候來開始每節(jié)課的,而這節(jié)課除了問候歌曲Good morning外, 又以本單元的新歌What can you see改編詞,邊唱邊提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運用的好習慣,又為后面的復習任務進行了鋪墊。 通過畫中畫的討論,給學生一個操練本單元重點句型的機會。 同時,畫中的特別之處,吸引了學生,也提高了學習興趣,讓復習課不再那么單調無趣。
游戲總能讓學生無比快樂。 當學生覺得英語學習比較枯燥無味時和他們做個小游戲: 如MAGIC EYES、BRAINSTORMING、GUESS RIDDLES等,學生一下子就精神抖擻了,下課也會回味無窮。 結合教學內容,筆者時常組織形式多樣的比賽,能迅速激發(fā)學生的熱情。 尤其是在鞏固練習的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注意力往往容易松懈,采用各種形式的比賽能使學生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 特別要強調的是,比賽前一定要立好規(guī)則,以小組或大組為單位進行。 上課表現(xiàn)好的組可以加分, 回答問題好的也可以加分。與此同時,上課表現(xiàn)不好的組就要扣分,但為了不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答錯問題的不扣分。學生在這種比賽的激勵下,會非常興奮,能積極地投入學習當中。 如在復習Drawing in the park這個單元時,通過PK的形式進行小組間的接龍,既鍛煉了學生的實際表達能力,又節(jié)省了時間,還讓全班學生興奮起來,全員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效果比讀一讀、練一練好得多。 學生更習慣這種復習的方式。
講故事法也是學生喜歡的一種形式。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動的故事,能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給學生營造一個有趣的知識背景。 如在復習Drawing in the park時, 筆者把課文中Mike和Tim的鏡頭轉向Squirrel母子的身上時, 學生充滿好奇的眼睛一下子亮了,猜謎、對話、續(xù)編故事都特別積極,濃厚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后,教學任務完成得就高效,學生從中也收獲了英語學習的快樂。
最重要的一點是, 教師本身也應成為學生的“興奮點”。 我們教師應該注意與學生進行感情交流,關心班上每一個學生。 當學生取得進步時,及時表揚和鼓勵他們,與他們一起分享;當學生犯了錯誤時,真誠地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當學生少言寡語時,問問他們“怎么了”,擁抱擁抱他們,讓學生感受媽媽般的溫暖,讓教師的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實踐出真知,只有不停地嘗試讓學生真正喜歡,他們才能有收獲,才能真正進步。 一節(jié)課就像一部戲,教師就像是導演,學生才是這堂課的主角。 戲是否能成功上演,演員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教師應該及時反思自己的教態(tài)、導入方式等,反思學生是否能接受,學生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幫助。 在教學結束后,教師要反思學生是否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沒有發(fā)展。 教師只有不停地思考反思,不斷地嘗試,常與學生溝通,勇于糾正自己的不足,才能使課堂富有情趣、精彩紛呈,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 在提高復習課堂教學有效性上,無論借助哪種形式,重要的是要立足學生、立足課堂。 踐行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復習的有效性上,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且行且思。
教育教學是一門藝術。 當我們懷著一顆細膩的心,向往真實的感受時;當我們把教材研究得“通體透明,形神兼?zhèn)洹睍r;當我們把學生放在手心里,關注他們是否都發(fā)揮學習潛能時,那么我們離有效教學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