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王仲殊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的“中國古代墓葬制度”條目中這樣描述墓葬:“人類將死者的尸體或尸體的殘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場所,稱為‘葬’。用以放置尸體或其殘余的固定設施,稱為‘墓’。在中國考古學上,兩者常合稱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還包含著各種隨葬的器物”。簡言之,墓葬是安置死者遺體的特殊建筑。
當人生走到了終點,埋葬便成為最后的樂章。埋葬的過程相當復雜,除了墓葬建筑本身,葬前葬后還要舉行各種活動[1]。就墓葬而言,從空間關系上看,它由地上和地下兩大系統(tǒng)構成,地上系統(tǒng)包括墳丘、陵園(墓園)、陵寢建筑、神道石刻等設施,地下系統(tǒng)包括墓葬形制、墓室裝飾、棺槨葬具和各種隨葬品等。一座完整的墓葬,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即便保存狀況再好,發(fā)掘出土的墓葬已非初建時的墓葬,許多曾經(jīng)有過的痕跡或物品已經(jīng)永遠地消失了。這是墓葬原始完整性與現(xiàn)存殘缺性的辯證關系。
墓葬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為我們研究古代社會的各種制度、觀念和技術提供了豐富而真實的材料,但如何解讀這些材料,卻存在方法論上的差異,比如墓室是否或如何象征居室?怎么解讀墓室裝飾圖像和隨葬品?等等。這是墓葬客觀真實性與解讀主觀多樣性的辯證關系。
墓葬不僅是安置死者遺體的場所,也是死者靈魂的棲息地,所以,墓葬能夠成為生者與死者溝通的圣地,成為死者的紀念地。普通人的墓葬為其后代所祭奠、紀念,特殊人物的墓葬還可成為公眾祭祀的對象,這些特殊人物中有神話傳說人物,有對國家做出過杰出貢獻的歷史人物等?!妒酚洝ば⑽浔炯o》記載武帝在北巡朔方后,于返回途中特意到橋山祭奠黃帝冢之事,“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喬山,澤兵須如”,位于陜西黃陵橋山之巔的黃帝陵,至今仍是炎黃子孫祭拜祖先、認祖歸宗之地。
人們到先祖墓上祭奠、哀悼,到歷史人物墓前朝拜、感懷,正是墓葬具有神圣性的體現(xiàn)。
拙著《冥界的秩序—中國古代墓葬制度概論》的結語部分重點討論了古人的冥界觀問題,認為“古人將墓葬視為死者在冥界的家,這個冥界之家是現(xiàn)實家園的復制和重建,墓葬所體現(xiàn)的各種觀念均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并從五個方面做了初步論述:地上陵園設施—再現(xiàn)墓主生前的宮都;地下墓室結構—象征墓主生前的宮室;墓葬裝飾圖像—復制現(xiàn)實世界的圖像以及生人的思想觀念;殮服—保護墓主尸體不朽,使墓主的靈魂有所依附;隨葬品組合—模擬生人的生活所需[2]。
墓葬正是象征現(xiàn)實世界居室的冥界之家。《漢書·宣帝紀》:(神爵元年)“幸萬歲宮,神爵翔集”,《漢書·成帝紀》:(永始二年)“十二月,詔曰:‘前將作大匠萬年知昌陵卑下,不可為萬歲居”,可見皇帝生前用“萬歲宮”,死后葬“萬歲居”。《隸續(xù)·卷第十四》記錄有若干漢代墓磚銘文,如汝伯寧磚有銘“萬歲舍”、曹叔文磚有銘“千萬歲署舍”、邯君磚有銘“萬秋宅”[3]。河南唐河新店新莽畫像石墓中的刻文也可說明墓室與現(xiàn)實世界居室的模擬關系,如前室之南側室東門柱刻“郁平大尹馮君孺人車庫”,前室與中室間大門南門柱刻“郁平大尹馮君孺人中大門”;中室與前室間門楣背面刻“東方”,中室與北回廊間門楣刻“北方”,中室與南回廊間門楣刻“南方”、“郁平大尹馮君孺人藏閣”,中室與南后室間門楣刻“西方內門”等[4](圖一)。
墓上用于祭祀的建筑,最遲出現(xiàn)于商周時期,到秦漢時期大為盛行,雖然魏晉時期一度衰落、消失,但從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再次復興,并經(jīng)隋唐而一直延至明清。以西漢帝陵為例,陵園內設有寢和廟,按時舉行各種祭祀活動[5],即使到了東漢,皇帝也屢屢從洛陽前往舊都長安,“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有時還祠太上皇、蕭何、曹參、霍光等),以彰顯其皇位的正統(tǒng)性。東漢帝陵附近也建有寢殿等禮制建筑,《后漢書·禮儀上》記載東漢上陵之禮:“西都舊有上陵。東都之儀,百官、四姓親家婦女、公主、諸王大夫、外國朝者侍子、郡國計吏會陵”,可以想見當時上陵的隊伍浩浩蕩蕩,頗為壯觀。上陵活動不僅在于表達“孝子事親盡禮,敬愛之心也”,還應有其他深意。
《漢書·禮樂志》曰:“(人性)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禮……喪祭之禮廢,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對于普通人,墓上祭祀除了順應人倫、以示盡孝致哀外,還可起到維護家族和諧的作用;對于一國之君,通過一系列墓上祭祀活動,能夠加強皇權,鞏固統(tǒng)治秩序。墓上祭祀對于死者可以說是一種禮儀、禮制的實踐,對于生者卻是一種秩序的演練,尤其對于統(tǒng)治者更是一種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
圖一 河南唐河新店新莽墓平面圖
古代社會實行等級制度,人們生前擁有一個等級身份,死后享用相應的喪葬禮遇,這就是墓葬的等級性。筆者曾對“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一語做過剖析,認為其至少應包含二層含義:一是對待死者要像生時一樣,就是喪事要符合死者生時的等級身份,這是墓葬等級禮制形成的原因;二是對待死者要像活著時一樣,就是死者在冥界的家中還要像生前一樣生活,這是上述古人冥界觀、亦即墓葬象征性的內涵。
以兩周和兩漢墓葬為例,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高墳大冢登場之前,墓上或有建筑,但并不普遍,兩周墓葬等級制度的核心是棺槨、用鼎以及車馬隨葬制度。但是,以高大墳丘為中心的地上設施出現(xiàn)后,很快便成為墓葬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最終構成墓葬等級制度的核心內容。兩漢墓葬等級制度即由地上、地下兩大部分來體現(xiàn),地上部分用墳丘的高度等要素來嚴格規(guī)范墓主的等級秩序;地下部分除墓葬形制、棺槨和隨葬品外,主要用殮服玉衣來體現(xiàn)等級差別。單從漢代墓葬用棺來看,《后漢書·禮儀下》曰:“(大喪)東園匠、考工令奏東園秘器,表里洞赤,虡文畫日、月、鳥、龜、龍、虎、連璧、偃月,牙檜梓宮如故事……諸侯王、公主、貴人皆樟棺,洞朱,云氣畫。公、特進樟棺黑漆。中二千石以下坎侯漆?!庇纱丝芍獫h代不同等級所用之棺,稱謂上有宮、棺,材質上有梓、樟,漆色上有朱、黑之別,彩繪圖案方面除有無外,還有復雜與簡約之差異?!逗鬂h書·禮儀下》注引《漢舊儀》曰:“東園秘器作梓宮,素木長丈三尺,崇廣四尺(長約3米,寬、高各約0.924米)”;湖北云夢睡虎地77號西漢早期墓出土簡牘中的法律簡《葬律》曰:“(徹侯)棺中之廣毋過三尺二寸,深三尺一寸,袤丈一尺,厚七寸(長約2.541、寬約0.739、高約0.716米,棺板厚約0.162米)”,雖然上引文獻所錄皇帝和列侯用棺規(guī)格的情況不一定是在同一時期,但至少可以說明漢代不同等級所用棺木的大小是不同的。
長期、穩(wěn)定、統(tǒng)一的朝代,其墓葬等級制度較為完善,如兩周、兩漢;短期、動蕩、分裂的朝代,其墓葬等級制度往往無法真正建立起來,如魏晉、十六國。
墓葬的安全性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下面略述其要。
1.上擇高地
墓葬一般選擇在地勢較高、土層深厚的地方修造,有的直接建在山上。西漢11座皇帝陵分布在都城長安附近的土塬上,其中文帝霸陵、宣帝杜陵分別位于長安城東南的白鹿原、杜陵原,其他九陵位于長安城以北的咸陽原;在朝廷為官的上層官吏一般陪葬到皇帝陵,從而形成范圍廣大的陵墓區(qū);即便是下層官吏和一般城市居民,也多將墓葬選建在長安城以東以及東南地勢較高的龍首原上。西漢王國和侯國的情況類似,諸侯王如梁王墓、楚王墓、魯王墓、中山王墓和長沙王墓等大多營建于國都附近的山丘上,列侯如長沙馬王堆轪侯墓和南昌墎墩海昏侯墓均位于國都附近的小山包上。東漢以皇帝陵為中心的巨大陵墓區(qū)位于都城洛陽以北的邙山和以南的萬安山北麓,那里也都是地勢高敞之地。
選擇高敞之地主要是為了避開水患和低下潮濕的環(huán)境,為深挖墓坑提供基礎條件[6]。西漢成帝昌陵因為選建于低地致半途而廢,成為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失敗工程[7]。
2.下掘黃泉
墓地擇定后,就要下挖墓坑,營建墓室。不論是豎穴木槨墓,還是土洞墓、磚室墓,墓室都深埋于地下。以西漢墓葬為例,《后漢書·禮儀下》注引《漢舊儀》曰:“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匠營陵地,用地七頃,方中用地一頃。深十三丈……”,近年在陜西西安東郊江村東側發(fā)現(xiàn)一座大型墓葬,地面上不見封土,墓坑邊長約40、深約30米,被認為可能是文帝的霸陵[8]。30米約當西漢13丈,看來并非巧合。上引云夢睡虎地漢簡《葬律》曰:“(徹侯)?(壑)、斗、羨深淵上六丈”,西漢早期的大型豎穴土坑墓,其墓道一般只通至槨室的上部,所以彭浩認為“?(壑)”是指墓坑(“斗”和“羨”與墓道有關),其深度是指墓坑口至槨室上蓋間的距離[9],依律文約當今13.86米,但若墓道直通墓坑底部,則墓坑的深度當指坑口至坑底的距離。如陜西咸陽楊家灣5號墓、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墓、2號墓的墓道均未通至墓坑底,其墓坑口至槨頂?shù)木嚯x在13~14米之間,湖南沅陵虎溪山1號墓的墓道直通墓坑底,其墓坑深近13米,這4座西漢早期列侯墓的墓坑深度與律文大體相符;而咸陽楊家灣4號墓(墓道未通至墓坑底)和西安新安機磚廠漢墓(墓道通至墓坑底)的墓坑深達20米左右,顯然超過了律文的規(guī)定。諸侯王級豎穴土坑墓的墓坑深度多在10米以上,如江蘇高郵天山M1深24米,山東長清雙乳山M1深22米,江蘇盱眙大云山M1深19米,M2深15米。
墓主身份越高,墓坑就挖的越深,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墓葬的等級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古人重視深埋的事實。深埋是為了固其墓,也是為了“據(jù)真土”而“保幽冥之靈”[10]。
3.封堵加固
(1)墓門
土洞墓、磚(石)室墓深埋地下,一般用木材、土坯或磚(石)封門。崖洞墓開鑿于山中,多使用大量石材封堵墓道、甬道,稱為“塞石”[11],也有如河北滿城陵山西漢中山王夫婦墓在磚或土坯墻之間灌注鐵水加以封堵的特例,此二墓的后室(用石板建造的石屋)還安裝有石門,門后設置頂門器,石門一旦關閉就無法向內推開[12]。
(2)墓坑
對于豎穴土(石)坑木槨墓,甚或是磚室墓,在墓道和墓室內堆積一定厚度的沙子或石塊,是常見的固墓之法?!秴问洗呵铩っ隙o·節(jié)喪》曰:“題湊之室,棺槨數(shù)襲,積石積炭,以環(huán)其外”,《漢書·田延年傳》曰:“初,大司農(nóng)取民牛車三萬兩為僦,載沙便橋下,送致(昭帝平陵)方上?!睗h代積沙積石墓的實例頗多,積沙墓如山東定陶靈圣湖2號墓[13];積石墓如江蘇徐州簸箕山3號墓,此墓還確實起到了防盜作用[14]。
在南方地區(qū)還常見積泥墓,即用青膏泥或白膏泥堆積在槨室外,能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即其例證[15]。
4.積炭防潮
墓坑既深,難避潮濕,所以墓中出現(xiàn)各種防潮措施。最常見的做法是在槨室之外積炭,其墓葬實例很多,文獻中亦有記載,如上引之“積石積炭”?!稘h書·田延年傳》又曰:“先是,茂陵富人焦氏、賈氏以數(shù)千萬陰積貯炭葦諸下里物。昭帝大行時,方上事暴起,用度未辦,延年奏言‘商賈或豫收方上不祥器物,冀其疾用,欲以求利,非民臣所當為。請沒入縣官?!嗫伞?,看來西漢帝陵也是用炭的。前引漢簡《葬律》規(guī)定列侯“得用炭”,或可說明用炭還涉及墓葬等級制度問題。積炭防潮不僅見于豎穴木槨墓,在崖洞墓中也能見到,如滿城陵山漢墓。
除了用炭,河北易縣燕下都九女臺墓區(qū)M16用火烤墓壁,用白灰和蚌殼筑二層臺[16];西漢諸侯王崖洞墓內普遍開鑿有排水設施,這些做法都是為了防潮。
5.尸體防護
(1)殮服
人死后穿著衣服,這是很普通的事情,但漢代高等級墓葬中使用玉質衣服作為殮服,則是這一時期獨有的做法。使用玉衣的主要目的應在于防止尸體腐朽,《后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曰:“(劉盆子率軍)發(fā)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污辱呂后尸。凡賊所發(fā),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此記載當不屬實,但反映出時人的這種觀念。此外,漢代還流行使用玉質九竅塞,將人體的耳、眼、鼻、口以及陰部、肛門一一封堵起來,以防精氣散失,《抱樸子內篇·對俗》曰:“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可見與使用玉衣有著相同的目的。
(2)棺槨
棺以藏尸,槨以藏棺,棺槨葬具除了具有象征意義外,其實際作用就是保護尸體?!墩f文解字》釋棺曰:“關也,所以掩尸”,《白虎通》曰:“棺之為言完,所以藏尸令完全也”,“槨之為言廓,所以開廓辟土無令迫棺也”。從材質看,棺有木棺(鑲玉漆棺)、陶(瓦)棺、石棺之分,槨也有木槨、磚槨、石槨之別,棺槨還都存在多重套合的情況[17]。
總之,墓葬的核心是人的遺體,不管是殮服,還是棺槨,都是為了保護人體的完整和不腐。
6.布設機關
在墓內布設機關,廣為人知的就是秦始皇帝陵。《史記·秦始皇本紀》曰:“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西漢帝陵中也有類似的設置,《后漢書·禮儀下》注引《漢舊儀》曰:“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遺憾的是秦漢帝陵無一做過科學發(fā)掘,所以陵內情況不明。
7.疑冢假室
在關于疑冢的傳說中,以曹操七十二疑冢最為有名。雖然疑冢只是傳說,但多少能夠反映出時人祈求墓葬安全、防止墓葬被盜的一種愿望。
圖二 陜西藍田北宋呂大臨墓透視圖
還有一種企圖保全墓葬的方法,就是設置假墓室。例如在陜西藍田五里頭村發(fā)掘清理了29座北宋呂氏家族墓,均為豎井墓道土洞墓,其中有3座墓葬(2號呂大臨墓、12號呂大圭墓、20號呂大忠墓)在墓室上部縱向疊置了1至2個空墓室,其用意當是為了防盜。尤其是2號墓設置了上下兩個空墓室(圖二),確曾有效預防了一次盜掘行為[18]。
8.地上設施
墳丘、陵園(墓園)、陵寢建筑等陵墓的地上設施出現(xiàn)后,客觀上對于維護陵墓安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朝代更迭,戰(zhàn)亂頻起,雖然這并非陵墓地上設施建置的初衷,它們最終還是成為后世盜掘陵墓的指引。
9.薄葬之行
西漢文帝行薄葬,其目的正在于保全墓葬?!稘h書·張釋之傳》曰:“使(霸陵)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亡可欲,雖亡石槨,又何戚焉?”據(jù)研究,文帝霸陵確無封土,與西漢其他帝陵判然有別,雖然陵墓其他方面的內涵正在探尋,目前單從封土一項即可視其為薄葬。但縱觀西漢各等級陵墓,文帝的薄葬思想和實踐并未對漢代喪葬制度產(chǎn)生影響。直到東漢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曹操作為一個新興政權的締造者,鑒于經(jīng)濟、民俗等社會現(xiàn)狀,更是為了變革政治的需要,針對漢代厚葬之風,身體力行,真正開創(chuàng)出魏晉的薄葬之制:地上設施一應廢除,地下墓室、棺槨、殮服和隨葬用品均予簡化,包括徹底拋棄了玉衣殮服[19]。魏晉的薄葬之制直接影響了十六國墓制,甚至還影響到更晚的北周墓制。
在考古發(fā)掘和研究中,墓葬的時代是首先需要確定的問題。墓葬的時代特征表現(xiàn)在墓葬的各個方面,比如作為地上部分的墳丘形狀、陵園形制、陵寢建筑、神道石刻,作為地下部分的墓葬形制、棺槨、殮服、隨葬品,作為埋葬制度或習俗的合葬、族葬形式等等。墓葬的諸要素因時而變,形成了墓葬的時代性。
造成墓葬諸要素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當屬政治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朝代更迭。比如東周列國之間的競爭促使以高墳大冢為中心的一套地上設施的出現(xiàn);漢代興起導致黃腸題湊葬制的創(chuàng)出以及玉衣殮服制度的形成;曹魏結束四百余年的漢朝統(tǒng)治,力興薄葬,地上不封不樹,玉衣徹底消失。新朝代的建立,需要制定新葬制,這是促使墓葬發(fā)生重大變化的直接動力。當然,新朝代新墓制不可能完全割斷與舊朝代舊墓制的聯(lián)系,新墓制往往是對舊墓制的繼承、改造和創(chuàng)新,如秦漢墓制之于兩周墓制,但有時新墓制卻是對舊墓制徹底的否定,如魏晉墓制之于秦漢墓制。
伴隨政治原因的是經(jīng)濟、技術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例如兩漢的長期統(tǒng)一、穩(wěn)定保證了經(jīng)濟發(fā)展和技術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成為漢代厚葬之風的堅實支撐,技術進步也應用到了墓葬的營建上;又如漢武帝時期確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tǒng)治思想,為崇尚孝道的厚葬之風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總之,墓葬的時代性是政治、經(jīng)濟、技術、文化包括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墓葬是逝者之家,也寄托著生者的期望,因為生者終將成為逝者。在生死之間,一切都是生者的表演,一切也都是為了生者。
[1]高崇文.試論先秦兩漢喪葬禮俗的演變[J].考古學報,2006(4).
[2]劉振東.冥界的秩序—中國古代墓葬制度概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3]洪適.隸續(xù)[M].晦木齋,清同治十年.
[4]南陽地區(qū)文物隊,南陽博物館.唐河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墓[J].考古學報,1980(2).
[5]班固.漢書:韋賢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3115,3116.載:“初,高祖時,令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廟。至惠帝尊高帝廟為太祖廟,景帝尊孝文廟為太宗廟,行所嘗幸郡國各立太祖、太宗廟。至宣帝本始二年,復尊孝武廟為世宗廟,行所巡狩亦立焉。凡祖宗廟在郡國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而京師自高祖下至宣帝,與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廟,并為百七十六。又園中各有寢、便殿,日祭于寢,月祭于廟,時祭于便殿。寢,日四上食;廟,歲二十五祠;便殿,歲四祠。又月一游衣冠。而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衛(wèi)思后、戾太子、戾后各有寢園,與諸帝合,凡三十所。一歲祠,上食二萬四千四百五十五,用衛(wèi)士四萬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祝宰樂人萬二千一百四十七人,養(yǎng)犧牲卒不在數(shù)中?!?/p>
[6]王子今.說“高敞”:西漢帝陵選址的防水因素[J].考古與文物,2005(1).
[7]班固.漢書:成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7:320.
[8]楊武站,曹龍.漢霸陵帝陵的墓葬形制探討[J].考古,2015(8).
[9]彭浩.讀云夢睡虎地M77漢簡〈葬律〉[J].江漢考古,2009(4).
[10] 班固.漢書:陳湯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3024.書中載,“昌陵因卑為高,積土為山,度便房猶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靈,淺外不固,卒徒工庸以鉅萬數(shù),至?脂火夜作,取土東山,且與谷同賈。作治數(shù)年,天下徧被其勞,國家罷敝,府臧空虛,下至眾庶,熬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據(jù)真土,處勢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緒,宜還復故陵,勿徙民?!?/p>
[11] 山東省博物館.曲阜九龍山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2(5).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3]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澤市文物管理處,定陶縣文管處.山東定陶縣靈圣湖漢墓[J].考古,2012(7).
[14]徐州博物館.徐州西漢宛朐侯劉埶墓[J].文物,1997(2).
[15] a.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b.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第1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6] 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fā)掘[J].考古學報,1965(2).
[17] 劉振東.中國古代墓葬中的棺—以漢代為中心[C]//漢代陵墓考古與漢文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18] a.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藍田縣五里頭北宋呂氏家族墓地[J].考古,2010(8).b.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藍田呂氏家族墓園[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19] 陳壽.三國志:魏書一:文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5:81,82.記載曹丕于黃初三年(222年)作終制曰:“……封樹之制,非上古也,吾無取焉。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骨無痛癢之知,冢非棲神之宅,禮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黷也,為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處。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合古涂車、芻靈之義。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諸愚俗所為也。……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fā)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