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wèi)紅 張楊力錚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坡劉村地處秦都咸陽城遺址西北部,與宮殿核心區(qū)相距僅約8公里。2017年于此發(fā)掘的2座戰(zhàn)國中晚期墓葬(M2、M3),是歷年來所見距離城址最近、級別最高、保存最好的一批資料[1]。此次發(fā)現(xiàn)經(jīng)媒體簡單報道后,不少古文字學者補充了銘文的釋讀,提出一些不同意見[2]。本文在學者們真知灼見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考古發(fā)掘信息以及相關(guān)歷史文獻記載,對斯離的任職及爵位、秦對蜀地的管理以及墓主等問題再進行討論。
一
兩座墓葬疑似同性并穴合葬。人骨鑒定可知M3明確為男性,年齡45~50歲;M2男性可能性大,年齡不詳。墓壙規(guī)格、葬具配置以及隨葬品數(shù)量說明其有主次之別,M3墓主生前地位高于M2。M3有一棺二槨,覆蓋編織席和織物的荒帷,M2有一棺一槨,分別與周禮所記大夫、士兩級葬制相對應。均陪葬有玉具劍,M3還有銅戈等兵器,墓主生前都是武士并有一定的軍功爵位。
按照騰銘予關(guān)于秦墓的分類標準,兩座墓葬屬于A類關(guān)中秦墓,所見鼎、壺等銅禮器的類型,最早出現(xiàn)于寶雞地區(qū)秦墓銅器第5期,即戰(zhàn)國晚期[3]。有文章又稱之為秦墓中的“外來型青銅器群”“與三晉兩周地區(qū)、四川地區(qū)同類器物相似”,出現(xiàn)于關(guān)中的時代為戰(zhàn)國中期直至秦亡[4]。
不僅青銅禮器顯示出了與外來文化的關(guān)系,有些葬俗在關(guān)中地區(qū)也比較少見。比如M3墓道和墓室二次開挖和填土分別夯打,似在有意識區(qū)別兩部分的不同功能;填土不同深度內(nèi)出現(xiàn)的陶器和動物骨骸,說明下葬過程中有多次祭祀活動;墓道底部放置長方形木箱并有牛、羊等不完整的動物骨骸,應該屬于隨葬品。因此,墓道有祭祀和外藏的部分功能。
M3出土的銅鑒形體巨大,腹部有銘文,參照學者意見釋讀為:“十九年蜀守斯離造,工師狢,丞求乘,工耐”,“狢”左旁從“犬”,右旁疑似“各”。
這種銘文格式是秦昭襄王時代常見的三級職名聯(lián)署,便于出現(xiàn)質(zhì)量問題時可以層層追責。十九年指秦昭襄王十九年,即公元前288年,蜀守斯離是督造者。銘文中的蜀,摹為,從蟲,上部像蜀頭形,中像其身蜎蜎,寫法字形變化較多。據(jù)《秦文字編》一書,“卅四年蜀守戈”?。C·29)為,“廿六年蜀守武戈”?。C·36.2)為,“蜀西工戈”?。ㄇ劂~·206)為,“九年相邦呂不韋戟”?。C·35)為[5]。十九年銅鑒“蜀”與九年相邦呂不韋戟“蜀”最接近。斯摹為“,二世元年詔版十三”?。C·50)為,兩詔橢量一(秦銅·148)右部從斤,左聲部“其”有減筆[6]。離摹為,右部從隹,《睡簡·秦律·21》摹作,《睡簡·效律·52》作[7]。墓主腰部有一方玉印章,第一字摹為,初厘為“愛”?!墩f文》小篆體為[8],《睡簡·日甲·82正》摹為,《睡簡·日甲·83正》摹為[9]。此應為墓主人私印,可視為姓名、吉語或箴言印。
二
斯離見于史載?!埃ㄇ卣严逋酰┒辏舅闺x與三晉、燕伐齊,破之濟西?!盵14]即公元前283年,斯離以“尉”的身份帥兵出征東方,證明“十九年”銅鑒銘文為昭襄王年號。聯(lián)軍伐齊之事,《樂毅列傳》只記他總領(lǐng)“趙、楚、韓、魏、燕之兵伐齊”,為此“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15],可見樂毅雖然身兼多國重任,似不包括秦軍,斯離部隊相對獨立。秦國軍職有國尉、將軍、都尉、郡尉、司馬、車司馬、軍侯、騎長等等,獨立率兵的斯離當是國尉、都尉、郡尉其中之一。
據(jù)《商君書·境內(nèi)篇》:“國尉分地,以徒校分積尺而攻之”[16],國尉作為軍事長官,主要職責是戰(zhàn)略策劃,地位日漸顯要?!妒酚洝访鞔_記載秦國尉在昭襄王時期是白起、秦始皇時期是尉繚。白起自昭襄王十四年出任國尉,直至二十九年受封武安君,期間未改任它職。
都尉、郡尉基本同級,分屬中央和地方,史料有時皆簡稱二者“尉”??の?,也稱郡都尉,“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17],平時負責訓練地方軍隊和壯丁,戰(zhàn)時領(lǐng)兵打仗。見有前綴郡名的記載如南海尉任囂。都尉應不常設(shè),成軍時則設(shè)都尉作為指揮官?!妒酚洝ぐ灼鹜豸辶袀鳌份d“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18],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曰:“此郡尉將兵從伐楚者也”[19],故都尉應等同于郡尉,區(qū)別在于郡尉是地方常設(shè)官職,都尉是出征狀態(tài)下的臨時指揮官。如征發(fā)士卒源自多郡,則各郡領(lǐng)兵者轉(zhuǎn)為臨時性軍職(都尉)劃歸最高將領(lǐng)統(tǒng)一編制管理。則斯離伐齊時所任的尉應是后者,且推測當時秦軍僅有一郡之兵,斯離為總帥。
商鞅變法以后,秦國普遍實行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秦將擔任官職需要有一定的爵位且與官職相配?!妒酚洝分小扒匚惧e”與“尉斯離”有較強的類比性?!读鶉瓯怼罚骸拔赫淹踉辏ㄇ卣严逋跏辏?,秦尉錯來擊我襄”[20]。此人并非司馬錯,《史記》除太史公自序章節(jié)外,稱司馬錯時不省略其姓,稱錯的時候不稱其姓。自昭襄王十二年至二十七年之間,錯一直活躍于戰(zhàn)事,尤以魏國之地為多,稱呼依時序為秦尉、左更、客卿[21],其參與戰(zhàn)事的時間、地點與白起在魏地的經(jīng)歷幾乎密不可分。白起在昭襄王十三年時為左庶長,次年升爵左更,遷為國尉,又次年升爵為大良造,爵位的增益始終早且高于錯。秦尉錯條目下《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稱“尉,蓋為國尉也”[22],顯然不確,他不可能早于白起擔任國尉。依照秦國軍功爵遞進制度,錯帥軍攻襄時爵位不會高于左更。
左更以下的爵位從高至低依次為右庶長、左庶長、五大夫。五大夫是官爵與民爵的分野,爵至五大夫可以享有賜邑、賜稅各三百家,同時亦可以養(yǎng)士[23]。《六國年表》載:“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薄八氖拍昶涫?,五大夫陵攻趙邯鄲”[24],再低的爵位不見獨立領(lǐng)軍的記載,可見五大夫是獨立領(lǐng)兵的最低爵級,與爵位等級相配。斯離之尉應與錯相同,爵位介于左更與五大夫之間。
在惠文王、武王及昭襄王初即位時代,秦國多見職爵一體的“庶長某”領(lǐng)軍作戰(zhàn)的現(xiàn)象。此后直至秦始皇統(tǒng)一戰(zhàn)爭時期,秦軍前線指揮者出現(xiàn)兩種變化,一是除左更、中更等高爵外,亦出現(xiàn)如五大夫這樣爵位稍低的實際領(lǐng)軍者;二是開始出現(xiàn)明確以將軍、尉等職官相稱的領(lǐng)軍者,其中甚至包括客卿和一地郡守。所以文獻中優(yōu)先記錄錯與斯離之“尉”,也反映了選擇軍事指揮者從爵位向君主任命官職的傾斜,體現(xiàn)了君權(quán)對軍隊控制力的加強。
三
率軍伐齊是文獻中唯一有關(guān)斯離的記載,現(xiàn)可知伐齊之前其曾任地方官職,補充了文獻記載的不足。
戰(zhàn)國晚期秦國對蜀地的管理可謂是一波三折,何時設(shè)蜀郡?誰為首任郡守?有幾任郡守等一系列問題,學界長期存在爭議。但伐蜀之后秦王曾貶蜀王更號為侯,置蜀國并設(shè)相,張若是蜀地重要的管理者,這些都是事實。與此相關(guān)的歷史文獻資料主要有《史記》《華陽國志》《水經(jīng)·江水注》[25]。通過與考古資料對比可知,歷史文獻有失載、誤載和抵牾處頗多。
比如,《華陽國志》記載蜀王及太子等皆死。既然“皆死”,續(xù)任的蜀侯可能是秦室貴族,這樣同書所記武王二年殺蜀侯通國之事,就成了陳壯殺秦室貴族。同事件《史記》所載時間不同,但有“蜀相壯殺蜀侯來降”之語[26],陳莊殺了秦族子弟又來降伏,于情于理令人難以置信。關(guān)于這個問題,蒙文通等學者早有考證,認為蜀侯是原蜀王子孫而非秦人[27]。至少公子通時代,統(tǒng)治集團中有原來蜀國的上層貴族。
再比如,按《華陽國志》記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張若為蜀國守,至孝文王時期李冰接任,竟達64年之久,年齡之高令人懷疑。按照坡劉M3十九年銅鑒、四川涪陵小田溪M3廿六年蜀守武銅戈[28],再結(jié)合《史記》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29],張若作為蜀守的時間顯然要比《華陽國志》所記晚了很多。
《華陽國志》成書時代較晚,內(nèi)容多有訛漏。如果最大程度考慮《華陽國志》所記可靠性,更元十一年公子通期間蜀侯國有國守,其人或許不是張若;蜀國曾設(shè)國守且到蜀侯綰被誅共31年期間不會只有一任,斯離之“蜀守”也就不一定是郡守。國守屬于侯國之中的任職,與郡守本質(zhì)不同,不負責蜀地的行政事務??の臼强な氐母辟E,協(xié)助郡守管理軍事,但仍有相對的獨立性。從國守到郡尉,從侯國到郡,斯離從昭襄王十九年的蜀國守到昭襄王二十三年蜀郡尉,并不屬于降職。
如果考慮到《史記》史學價值并以此為綱來考量,惠文王伐蜀后,蜀侯世系自昭襄王六年蜀侯煇死后即斷絕,此后應設(shè)郡代國。置郡后自然僅有郡守一說,“十九年蜀守斯離”銘文可作為昭襄王十九年設(shè)置蜀郡的一個證據(jù)。按前文對于尉官的分析,斯離伐齊時所任為征戰(zhàn)狀態(tài)下的都尉,并無確證為郡尉,當時有可能還在郡守之任,不存在降職之說。
關(guān)于斯離姓氏,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條目下注稱:“尉,秦官也。斯離其名?;蛟唬核梗?;離,名也。斯,蜀之西南夷種,遂以為姓”[30],首先認為尉是官職,斯離是人名;其后又提出斯可能是姓,離是其名。將兩種可能列出,并沒有肯定后者,但也沒有否定前者?!妒酚洝で乇炯o》記載:“丹、犁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正義:“丹、犁為二戎號也,臣伏于蜀”[31],說明蜀國有其它部族的成員。
其實,不論是姓斯名離,還是只名斯離,與西南夷之間總感有一絲聯(lián)系。《史記·西南夷傳》:“自雋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徙、笮都最大”。正義:“徙音斯”[32]?!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則載相如略定西夷之后,歸附諸君中有“斯榆”[33]。西南少數(shù)民族部落有“斯”,又常被寫作“斯”“徙”或“叟”,文獻中既被寫作“斯族”,也被寫作“徙族”或“叟族”,這應該是用同音漢字記寫少數(shù)民族語言。童恩正認為:“叟在作專稱時即斯叟;作泛指時又多與氐相聯(lián)系,故我們有充分理由推測,徙(斯)應為氐族,屬于土著一類”[34]。
學者指出秦國兵器銘文一般只書其名,不書其姓氏,并舉例說合稱的作法已經(jīng)到了秦王政時期[35]。如果斯離二字是同音漢字記寫少數(shù)民族語言,或許可以解釋銅鑒和《史記》的記錄方式。另外,秦器銘文范式也不盡如學者所言。相邦樛游戈為惠文王前后四年鑄造,此人即為秦封宗邑瓦書中提到的大良造庶長游[36],銅戈刻銘即是姓名聯(lián)稱,與十九年銅鑒時代比較接近。
總之,有關(guān)蜀郡、蜀守等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新材料出現(xiàn),但斯離屬于蜀地舊部、受秦王所重用、是一位上層人物的判斷并非妄言。
四
銅鑒的制作與發(fā)現(xiàn)地咸陽相隔數(shù)千里,督造者是斯離,M3墓主是最后擁有者。雖然兩者不能劃等號,但形體巨大的青銅容器,流傳渠道、使用價值、使用者身份都與漆器、玉器和兵器不同,與蜀地有關(guān)之人應該是銅鑒擁有者的首選,所以不妨暫假設(shè)斯離即是M3墓主,這樣一來上述初步判斷就有了其它信息可參。
比如,銅鑒既然是蜀守斯離督造,原產(chǎn)地應該是在蜀地,銘文所反映的內(nèi)容亦非地方制度,該器物的出現(xiàn)再次說明當?shù)赜邢喈斠?guī)模的銅器鑄造作坊,但是截至目前考古所見與蜀守有關(guān)的銅器只有兵器一類,十九年銅鑒的出現(xiàn)頗耐人尋味。以情境學角度分析原因也許有二:其一,古代鑄造青銅容器往往與重大事件有關(guān)。十九年秦昭襄王自命西帝,盡管此事最終難敵其他國家的抵制不了了之,但在當時也是一件大事。其二尤其關(guān)鍵,鑒同,實用功能是盛水和冰,也可以沐浴、鑒容,有警示的寓意。
又比如,兩座墓葬中的私印,印文可能釋讀為“愛”“共”,字義似不是墓主姓名,更接近于箴言、吉語。
再比如,兩座墓葬出現(xiàn)大量漆器,根據(jù)配件情況M3總數(shù)量不少于42件。成都地區(qū)漆器制造業(yè)久負盛名,青川縣、青衣江流域的滎經(jīng)縣(秦時嚴道)等地發(fā)現(xiàn)有“成亭”烙印漆器[37],甚至“馬王堆一號墓和鳳凰山八號墓出的漆器,基本上都是成都市府制造的”[38]。
“與三晉兩周地區(qū)、四川地區(qū)同類器物相似”的“外來型青銅器群”之外,還有一件銅鍪。器型特點是折沿,尖唇,幾乎無頸,器型縱寬,垂腹明顯,大圜底,素面環(huán)狀耳,似乎與四川新都戰(zhàn)國木槨墓銅鍪、西安張家堡戰(zhàn)國“秦式鍪”存在差別[39],但與四川滎經(jīng)曾家溝戰(zhàn)國墓群出土的圜底罐以及Ⅲ式釜[40]、犍為縣巴蜀土坑墓Ⅲ式、Ⅳ式陶罐[41]、蘆山銅釜[42]非常接近(圖一)。巧合的是,這些地區(qū)與文獻所說西南夷地理位置接近。
四川地區(qū)巴蜀文化面貌復雜,非一言可概括,秦、楚、巴、蜀文化因素相互摻雜。楚文化因素有槨室頭箱、邊箱和足箱設(shè)置[43],使用羽狀云紋地四山鏡[44]、羽狀云紋鏡[45]等等。同樣,坡劉所見葬具、多件五葉山字紋鏡、M2帶蓋罐[46]、共字的寫法等等也透出楚文化的影子。
另外,在情境學視角的觀察下,考古信息更有很多“巧合”之處。其一,M3漆器釦件“二十六年”外無再晚紀年,說明M3下葬時間在昭襄王二十六年之后不久。此時武在蜀守任上[47],斯離去處不詳。其二,作為從屬的M2下葬時代應與M3相近。該墓無紀年器物,唯獨銅鼎耳部刻“張氏”銘文,該銘與制器管理制度無關(guān)。應考慮?賻助喪的可能性。相近時間段內(nèi),有張若伐楚的記載。其三,咸陽北塬明確有三座秦公王陵[48],司家莊秦陵即屬其一,經(jīng)局部發(fā)掘主陵墓主推斷為武王[49]。坡劉近司家莊秦陵,斯離作為昭襄王早期的一名中級將領(lǐng),經(jīng)歷了武王時代。這些“巧合”之間或許存在聯(lián)系。
總之,“十九年蜀守斯離造”銅鑒的出土,為研究秦對蜀地的管理問題再添資料。初步判斷斯離原是蜀國舊部,坡劉M3墓主有可能即為其本人。以斯離為蜀守體現(xiàn)了秦對征服地區(qū)的懷柔策略。
[1]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西咸新區(qū)秦漢新城坡劉村秦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20(4).
[2]a.吳鎮(zhèn)烽.蜀守斯離鑒不能說明秦人對蜀地實行羈縻政策[EB/OB].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考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503.b.但昌武.“十九年蜀守斯離”銅器銘文及相關(guān)史事考析”[EB/OB].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449.
[3]滕銘予.關(guān)中秦墓研究[J].考古學報,1992(3).
[4]陳洪.關(guān)中秦墓出土青銅器編年研究[J].文博,2012(5).
[5]王輝.秦文字編(第13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5:1857.
[6]同[5]:1947,1948.
[7]同[5]:609自摹.
[8]許慎.說文解字(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3:112.本文所引《說文解字》皆為此版本。
[9]同[5]:857.
[10]同[5]:431.
[11] 黃德寬.戰(zhàn)國文字字形表(第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60.
[12]同[8]:417.
[13] 四川省文管會,等.四川滎經(jīng)曾家溝戰(zhàn)國墓群第一、二次發(fā)掘[J].考古,1984(12).
[14]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59:212,215.
[15] 司馬遷.史記:樂毅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2428.
[16]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1.
[17] 班固.漢書:百官公卿表(第1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4:742.
[18] 司馬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2339.
[19]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6:229.
[20] 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M].北京:中華書局,1959:738.
[21]同[20]:738,739.
[22]同[19]:117.
[23] 蔣禮鴻.商君書:境內(nèi)[M].北京:中華書局,1986:118.
[24]同[14]:213,214.
[25] 胡大貴,馮一下.蜀郡設(shè)置和第一任蜀守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2).
[26]同[14]:207.
[27]蒙文通.巴蜀史的間題[J].四川大學學報,1959(5).
[28] 四川省博物館,等.四川涪陵地區(qū)小田溪戰(zhàn)國土坑墓清理簡報[J].文物,1974(5).
[29]同[14]:213.
[30]同[19]:125.
[31]同[14]:208.
[32]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2991-2992.
[33] 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3048.
[34]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98:102.
[35]同[2].
[36] a.李學勤.戰(zhàn)國時代的秦國銅器[J].文物參考資料,1957(8).b.尚志儒.秦封宗邑瓦書的幾個問題[J].文博,1986(6).
[37] 四川省博物館,等.青川縣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牘—四川青川縣戰(zhàn)國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2(1).
[38] 俞偉超,李家浩.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漆器制地諸問題—從成都市府作坊到蜀郡工官作坊的歷史變化[J].考古,1975(6).
[39] a.四川省博物館,新都縣文物管理所.四川新都戰(zhàn)國木槨墓[J].文物,1981(6).b.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張家堡秦墓[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8:253.
[40] 四川省文管會,等.四川滎經(jīng)曾家溝戰(zhàn)國墓群第一、二次發(fā)掘[J].考古,1984(12).
[41] 四川省博物館.四川犍為縣巴蜀土坑墓[J].考古,1983(9).
[42] 周曰漣.四川蘆山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J].考古,1991(10).
[43] 同[39]a.
[44] 四川省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四川省出土銅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4.
[45]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成都羊子山第172號墓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56(4).
[46] 荊州地區(qū)博物館.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3(9).同器型見于荊州藤店1號墓鑲嵌云紋銅壺。
[47] 同[28].
[48]焦南峰,等.秦人的十個陵區(qū)[J].文物,2014(6).
[49]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咸陽閆家寨戰(zhàn)國秦遺址、墓葬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