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基于高職教育發(fā)展的實際情況,2019年1月24 日國務院提出啟動“雙高計劃”針對性地破解高職教育發(fā)展中的問題,打造中國職業(yè)教育的國際品牌。然而隨著高職院校的迅猛發(fā)展,師資質(zhì)量問題日益突出,教師績效考核存在弊端。為了提高績效評價的水平,需要分析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1],同時指標的賦權是保障評價結果準確性的前提[2]。
針對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的賦權問題,研究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等[3-5]。如何選擇最優(yōu)且符合教師績效評價的賦權方法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對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的指標因素分析,提出采用改進層次分析法來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便于準確地進行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
先對教師進行分析,分析主要內(nèi)容有教師崗位職責、教師的德育和教學能力等,并通過訪談法、測驗法等進行科學的評價。從師德師風、教學工作、專業(yè)能力、科研工作和社會認可五個角度構建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層次結構模型。由于不同學校和學者在教師績效評價指標確定上存在差異,通過對比分析,得到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指標如表1 所示。
根據(jù)改進層次分析法原理,構建如下圖所示的層次結構模型,見圖1。
績效評價指標的賦權過程中采用改進層次分析法,可以將人為主觀模糊因素解析化,從而減少系統(tǒng)誤差。另外,由比較矩陣改造而成的擬優(yōu)一致性矩陣滿足一致性條件,無須進行一致性檢驗。改進層次分析法是一種成熟的賦權方法,已應用于冶金礦產(chǎn)、交通運輸?shù)刃袠I(yè)。
表1 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指標
圖1 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指標
基于改進層次分析法確定比較矩陣時,一般采用三標度法、五標度法和九標度法,對比發(fā)現(xiàn)五標度法更具有優(yōu)勢。五標度法更符合人腦的思維邏輯,專家更加準確地對兩兩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做出比較。
采用改進層次分析法計算指標權重的步驟為:
①建立遞階層次結構。
②根據(jù)五標度法構造比較矩陣A。
③計算重要性排序指數(shù)ri。
④構造判斷矩陣B。
⑤求解最優(yōu)傳遞矩陣C。
⑥求解擬優(yōu)一致矩陣D。
⑦確定單層次指標權重。
⑧確定總層次指標權重。
(1)構建一級指標的比較矩陣A5×5。
(2)計算重要性排序指數(shù)。
績效評價一級指標P1的重要性排序指數(shù):r1=2.95,績效評價一級指標P2的重要性排序指數(shù):r2=16.00,績效評價一級指標P3的重要性排序指數(shù):r3=12.50,績效評價一級指標P4的重要性排序指數(shù):r4=7.67,績效評價一級指標P5的重要性排序指數(shù):r5=2.95,則rmax=16.00,rmin=2.95。
表2 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指標權重
(3)根據(jù)步驟計算一級指標的擬優(yōu)一致矩陣D5×5,得到它的最大特征值λmax=4.00,對應的特征向量為χ=(0.14,0.66,0.98,0.19,0.18)T;歸一化得到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一級指標的權重值Wp=(0.07,0.31,0.45,0.09,0.08)。
根據(jù)一級指標的權重計算過程依次得到各個二級指標的權重。例如,一級指標師德師風的二級指標權重值W=(0.45,0.30,0.25)。在確定了各個二級指標的權重后,結合一級指標的權重,可以進一步得到二級指標對于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T 這一總目標的權重。例如,二級指標組織紀律R1、教學態(tài)度R2、職業(yè)道德R3對于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T 的權重分別是
w1=0.07×0.45=0.032,w2=0.07×0.30=0.021,w3=0.07×0.25=0.018
最終得出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指標的權重如表2所示。
根據(jù)各級指標的權重,可得到各個指標與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相關程度的排序:授課工作量>職業(yè)資格>學歷學位提升>教學質(zhì)量>實踐指導>參與行業(yè)實踐>科研成果>科研支撐>育人工作>組織紀律>個人榮譽>社會滿意度>教學態(tài)度>社會職務>職業(yè)道德>參加學術交流。由各個指標的相關性排序可以看出:影響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的重要因素是授課工作量、職業(yè)資格、學歷學位提升、教學質(zhì)量、實踐指導等。
采用改進層次分析方法測算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指標權重是一種應用創(chuàng)新,基于改進層次分析方法對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進行賦權,減少了績效評價指標分析中人為誤差等影響,能夠準確反映影響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的重要因素,為高職“雙師型”教師績效評價奠定了基礎。這對于高職“雙師型”教師的職業(yè)能力和素質(zhì)能力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