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振,范太兵,李斌,宋書波,宣茂正,梁棟
[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完全型房室間隔缺損(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AVSD)是一組復雜的先天性心臟畸形,由于胚胎心內膜墊發(fā)育異常,導致房室間隔上方的原發(fā)孔型房間隔缺損或房間隔下方的流入道型室間隔缺損,以及共房室瓣。由于心臟內血液大量左向右分流,以及房室瓣反流、呼吸道感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時手術治療,約半數(shù)患兒可能死于6 個月內。本文回顧性分析CAVSD 患者(過度型及合并主要復雜畸形病例不包括在內),現(xiàn)將手術治療經驗及體會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4月—2018年4月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CAVSD 患兒74例(合并法洛四聯(lián)癥、右室雙出口等復合畸形除外)。其中,男性22例,女性52例;平均年齡6.00 個月。平均體重5.90 kg。術前表現(xiàn)氣促多汗、吃奶停頓52例,反復呼吸道感染38例, 喂養(yǎng)困難、發(fā)育不良29例,紫紺23例,合并肺動脈高壓45例,有心力衰竭史24例,合并唐氏綜合征41例?;純翰轶w可見心前區(qū)隆起,心尖搏動明顯,胸骨左緣及心尖部可聞及3/6 ~4/6 級收縮期雜音,伴有震顫,肺動脈瓣第二音亢進。心電圖示右心房增大66例,右心室肥大35例,左心室肥大17例,雙心室肥大13例,Ⅰ度房室傳導阻滯30例,不完全右束支傳導阻滯8例,左前分支傳導阻滯3例。胸片示不同程度的肺充血,肺動脈段隆起,心胸比率0.52 ~0.82,平均(0.66±0.02);術前均行超聲心動圖檢查,17例患者經心導管及心血管造影檢查明確診斷;Rastelli 分型:A 型60例,B 型3例,C 型11例。
74例患者根據(jù)其分型及解剖特點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案。采用單片法11例、雙片法28例、改良單片法35例。單片法組:平均年齡6.00 個月;平均體重5.80 kg;Rastelli 分型:A 型8例,B 型1例,C 型2例;術前超聲心動圖探及左側房室瓣中重度反流7例。雙片法組:平均年齡6.50 個月,平均體重5.60 kg;Rastelli 分型:A 型21例,B 型2例,C 型5例;術前超聲心動圖探及左側房室瓣中重度反流16例。改良單片法組:平均年齡6.00 個月,平均體重6.00 kg;Rastelli 分型:A 型31例,B 型0例,C 型4例;術前超聲心動圖探及左側房室瓣中重度反流21例?;純盒g前臨床資料及分型見表1、2。
表1 3 組患兒術前年齡和體重比較 [M(P25,P75)]
表2 3 組患兒術前Rastelli 分型和房室瓣反流情況 例
所有患兒在全身麻醉、低溫、體外循環(huán)下手術,常規(guī)胸正中切口入胸,肝素化后主動脈及上下腔靜脈插管建立體外循環(huán);阻斷主動脈,經主動脈根部灌HTK 液或冷晶體心臟停搏液,心表覆冰保護心肌,縱行切開右心房,探查心內畸形。采用單片法(心包片)修補房、室缺11例,雙片法(心包片)28例,改良單片法35例,所有患者矯治合并畸形;本中心2016年以前以單片法和雙片法為主,2016年以后以雙片法和改良單片法為主。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樣本分布的檢驗采用單樣本K-S 擬合優(yōu)度檢驗。非正態(tài)性分布資料以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數(shù)[M(P25,P75)]描述,多組間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兩兩比較采用All pairwise 法(所有成對比較);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構成比)進行描述,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法。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組患兒體外循環(huán)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 意義(P>0.05),阻斷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 駐留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 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改良單片法組的阻斷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 駐留時間短于雙片法組(H=14.419、16.252 和15.796,P=0.006、0.006 和0.011)。見表3。
74例患者術后2例早期死亡,病死率為2.7%,1例因術前低齡、低體重、術前房室瓣重度反流、肺高壓、肺部感染,術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術前室缺偏大,術中瓣膜成形差,行二次轉機,術后死于瓣膜中重度反流、心律失常、低心排綜合征。其他并發(fā)癥包括室間隔缺損(ventriculal septal defect, VSD)殘余分流6例,Ⅲ度房室傳導阻滯2例,三尖瓣中度反流5例,二尖瓣輕度反流9例,3例二尖瓣中度反流;其余患兒均順利出院。72例患兒術后近中期定期隨訪,隨訪時間4 ~33 個月。中期隨訪結果顯示13例合并二尖瓣輕度反流,2例因左側房室瓣中重度反流行再干預手術,4例二尖瓣中度反流,其余無或僅輕微量瓣膜反流,3例仍有1 ~2 mm 的VSD 殘余分流。3 組患者術后二尖瓣反流、再干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組術中均無死亡。見表4。
表3 3 組患兒術后一般資料比較 [M(P25,P75)]
表4 3 組CAVSD 患兒術后近中期隨訪結果
CAVSD 患兒因心內結構畸形,血流動力學嚴重紊亂,且易早期發(fā)生肺動脈高壓及肺血管病變,如不早期手術干預,約半數(shù)患兒死于6 個月內,80%的患者死于2 歲以內[1]。隨著手術操作、術中麻醉、術后護理等技術的提高;CAVSD 患兒手術年齡呈現(xiàn)低齡化、低體重化的趨勢,LOUIS 等[2]報道2 399例CAVSD 患兒平均手術年齡為4.6 個月。2008年文獻[3]曾報道年齡<3個月和>6個月均是再干預的危險因素;2014年XIE 等[4]報道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6 個月是再干預的獨立危險因素;<3 個月患兒住院時間偏長,并且左側房室瓣反流發(fā)生率高;本研究認為此類患者最佳的手術年齡為3 ~6 個月,若患兒早期出現(xiàn)心力衰竭癥狀,則不受年齡限制;如果早于3月齡手術,則由于房室瓣組織菲薄易撕裂,術后易產生較重的二尖瓣反流。如果超過6 個月,房室瓣反流會加重,引起繼發(fā)性心腔擴張以及房室瓣組織病理性改變加劇,導致手術風險及難度增加,嚴重時導致患兒死亡。
CAVSD 的糾治方法包括單片法、雙片法和改良單片法(下壓法)[5]。目前多個心臟中心傾向于無選擇性應用“改良單片法”;也有報道“雙片法”與“改良單片法”整體上無差異;本研究認為個體化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案可以提高手術矯治效果,根據(jù)術中探查共同橋瓣的發(fā)育情況及腱索附著的位點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單片法適合有共同瓣分隔者,顯露室間隔缺損及瓣下結構更清楚,可避免腱束的阻擋,可較好地暴露VSD 邊緣,減少術后殘余VSD 發(fā)生,但需切開共瓣,對嬰幼兒可造成部分瓣膜功能受損。雙片法無需切開共同房室瓣,保留瓣膜的完整性,避免瓣葉缺失,在防止瓣膜變形和瓣葉縮短方面有明顯的優(yōu)點,且補片將二尖瓣抬高到合適高度,使二尖瓣保持最佳功能,避免發(fā)生左室流出道梗阻[6]。且考慮補片形狀方面更為簡單方便,對房室瓣結構損害小,不影響穩(wěn)定性,但操作相對繁復,尤其在兩塊補片與瓣膜的交匯處有大量的縫合。改良單片法手術操作簡便,無需剪開共同瓣,保證了瓣膜結構的完整性,但報道將共同瓣直接下壓可能導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和瓣膜反流[7]。此外嬰幼兒或狹長型室缺患者首選“改良單片法”;室缺高度>10 mm 患者首選“雙片法”。本研究發(fā)現(xiàn)改良單片法的阻斷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 駐留時間與雙片法比較有差異,均短于雙片法。
多中心報道CAVSD矯治術的病死率已降至3%~ 5%,術后二尖瓣瓣關閉不全是致死率的主要危險因 素[8]。已有報道顯示術后二尖瓣關閉不全約占5%~ 10%,再次手術率單片下壓法約為2%,雙片法為7%,傳統(tǒng)單片法為9.7%[9-10]。本研究認為,左側房室瓣中度以上反流,并有心臟增大和心力衰竭癥狀者積極干預。其反流原因為瓣環(huán)擴大、乳頭肌發(fā)育畸形、房室瓣修復不完善、術后瓣裂縫合處撕裂或瓣環(huán)較大未做瓣環(huán)成形。在對房室瓣進行處理時因嬰幼兒瓣膜組織嫩,瓣膜面積小,術中應對瓣膜的牽拉盡可能地輕柔,縫合時需使用自體或是牛心包片做為墊片,在縫合時6-0 prolene 線間斷褥式縫合裂缺,防止術中、術后瓣葉撕裂。筆者認為手術成功的關鍵是對房室瓣的處理,房室瓣修復手術難度大,對外科醫(yī)生的技術要求較高。另外,成形后的房室瓣,需要用注射器注水評估瓣膜修補效果,在注水時排空氣體避免產生泡沫,泡沫會造成冠狀動脈栓塞。本研究左側房室瓣中度反流再干預2例;1例為單片法組7 個月大患兒;術后左側房室瓣裂缺撕裂造成中重度反流,而且合并真菌感染;術后11 個月行二次手術,術中應用6-0 prolene 線褥式縫合裂缺;術后隨訪左側房室瓣微量反流;另1例為雙片法組4 個月大患兒;術后隨訪左側房室瓣裂中度反流,逐漸加重,左心增大,反復有心力衰竭癥狀;術后8 個月行二次手術,行左側房室瓣成形環(huán)縮術,術后瓣膜中度反流。本研究對患者定期隨訪超聲心動圖,觀察房室瓣的情況,結果顯示3 種方法術后二尖瓣反流和再干預、死亡情況并無差異。
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在CAVSD 患者術后的發(fā)生率為0%~4%[11-14]。其最多見的與術中房內操作有關,術中損傷傳導束及心肌細胞引起局部組織水腫,影響傳導功能,也可能與低溫、缺氧和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冠脈供血不足、心功能不全等因素有關。術中應維持內環(huán)境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加強心肌保護以及避免缺氧和酸中毒的發(fā)生。術者應熟悉傳導系統(tǒng)的解剖位置,術中避開傳導系統(tǒng)走向,在操作中盡可能動作輕柔,避免損傷發(fā)生傳導阻滯。若術后發(fā)生房室傳導阻滯應使用激素及心肌營養(yǎng)液,適當延長體外循環(huán)時間,充分給氧、復溫,早期可使用異丙腎上腺素,如果無效需放置臨時起搏器。本研究2例患兒術后出現(xiàn)Ⅲ度房室傳導阻滯,經內科藥物治療2 周后未能恢復竇性心率,植入永久埋藏式心臟起搏器后治愈出院。
術后肺動脈高壓是導致早期死亡的危險因素,通常發(fā)生于術前有肺動脈高壓的患兒,以往報道術后殘余二尖瓣反流、殘余室間隔缺損或體外灌注時間較長,引起肺間質滲出、局限性肺不張,可加重肺動脈高壓,有時甚至發(fā)生肺高壓危象。對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的患者,術前給予吸氧、吸入前列環(huán)素、一氧化氮等血管擴張劑,術后口服西地那非或波生坦等降肺壓藥物;充分鎮(zhèn)靜肌松避免不必要刺激,加強呼吸道管理,適當延長呼吸機帶管時間、過度通氣使血氣偏堿有利于肺血管擴張,泵入米力農、硝普鈉等血管擴張劑等措施。本研究患兒經綜合治療后,無肺高壓導致的死亡。
完全型房室間隔缺損較早并發(fā)梗阻性肺血管疾病,預后較差,應早期診斷和矯治其解剖畸形;術后二尖瓣關閉不全、房室傳導阻滯及肺動脈高壓等危險因素可導致其早期死亡,應及時發(fā)現(xiàn)處理。術后定期彩超觀察房室瓣反流情況,評估遠期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