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熹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其中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階段、道德教育原則、道德修養(yǎng)方法以及師生關系共同組成了朱熹的道德教育體系。當前中學德育教育已經(jīng)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作為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教育原則可以為解決中學德育教育問題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朱熹;道德教育原則;中學德育
一、朱熹的道德教育原則
朱熹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始終圍繞注重德育與整全教育原則、知行結(jié)合原則、引導與防禁結(jié)合原則以及循序漸進原則等道德教育原則進行。
(一)注重德育與整全教育原則
朱熹認為道德教育在學校的各類教育中最為重要,道德教育在學校的各種教育內(nèi)容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了徹底改變學生為功名利祿學習的狀況,朱熹提出學校除了要向?qū)W生傳授知識,更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立學教人,使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學生只有具備較高的道德品質(zhì),他們學習到的道德知識才能發(fā)揮正向激勵作用。
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圣人。所謂圣人,必須個性全面發(fā)展,人格完備,也就是“全人”。與此相對應,學校只有具備整全的教育,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圣人。
(二)知行結(jié)合原則
知是指道德認識,行是指道德行為。朱熹特別強調(diào)首先要提高學生對事物的道德認識,同時又要在實踐過程中將學生的道德認識轉(zhuǎn)化為道德行為。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缺一不可。
在知與行的關系上,朱熹提出“知性相須”的觀點。朱熹認為知與行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在知行先后問題上,朱熹主張先知之,后行之;在知行的關系上,朱熹主張行比知重要。
(三)循序漸進原則
朱熹認為想要實現(xiàn)兒童“明五倫”的德育目標,必須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有兩層具體含義:
一是道德教育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道德教育應當根據(jù)人的年齡階段的特點、心理成熟程度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由淺入深、由簡到難、由事及理循序漸進地展開。
二是讀書要循序漸進。讀書時要在理解前面書的基礎上,繼續(xù)往下讀,不能前面還未搞懂就去看后一本書。關于讀書,朱熹專門歸納出讀書六法。
二、中學德育面臨的困境
現(xiàn)在的中學生是未來發(fā)展的主力軍,做好中學生的道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養(yǎng),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都是極為重要的。然而中學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當前中學德育主要面臨如下困境:
(一)重智育輕德育
不可否認,應試教育有合理之處,但現(xiàn)在它的弊端也逐漸顯現(xiàn),部分學校和老師唯成績論,把成績作為考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在應試教育體制中,學生的唯一任務是學習,學習的唯一目標是考高分,學校的教育重點仍然是提高學生成績,提高升學率。為此,中學教育往往忽視學生道德的培養(yǎng),把追求學生升學率作為教育目標,將重心放在教學上,狠抓學生成績,重智育輕德育。
(二)德育知識化和課程化
大部分中學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過思想品德課或政治課來實現(xiàn)的,通過向?qū)W生講授關于道德的知識完成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校的德育課程忽視學生的心理狀況,不顧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與社會實際,很容易出現(xiàn)中學生接受的道德教育理論嚴重與社會實際脫節(jié),所學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狀況。德育教育最終流于形式,并未達到德育教育本應實現(xiàn)的作用。
(三)缺少實踐渠道
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把道德知識轉(zhuǎn)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但部分學校因各種原因,很難給學生提供良好的進行道德實踐活動的機會,這也就很難檢驗學生是否真的具備良好的道德行為。
三、朱熹的道德教育原則對中學德育的啟示
(一)加強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視
正如朱熹所說,學校除了要向?qū)W生傳授知識,更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為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道德教育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不能以犧牲學生道德發(fā)展為前提,一味追求學生成績的提高。其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應當明確中學德育的目標?!吨袑W德育大綱》明確規(guī)定要通過中學階段的德育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第三,教師在選擇道德教育內(nèi)容時,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困惑,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以提高德育的實際效果。
(二)追求知性合一
朱熹特別強調(diào)踐行。朱熹主張學生把學習到的道德觀念付諸行為,要求將道德知識的教育與行為訓練有機結(jié)合。老師也應該同樣去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老師首先要教給學生具體的道德準則,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踐行這些道德準則。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社會實踐作業(yè)、組織學生進行團體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為學生踐行道德準則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在親身活動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三)循序漸進展開道德教育
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道德教育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年齡階段的特點、心理成熟程度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由淺入深、由簡到難、由事及理循序漸進地展開。為此,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時選擇的內(nèi)容應當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階段,同時要注意與小學階段的德育內(nèi)容進行恰當銜接。
參考文獻:
[1]朱鈺暉,胡昊宇.淺談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對高校德育的啟示[J].河南教育(高教),2020(02):16-18.
[2]唐安全.中學德育現(xiàn)狀及應對策略[J].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 2018.
[3]吳良.中學德育工作缺失與對策芻探[J].成才之路,2018(22):14-14
作者簡介:
施凌嵐(1997年—),女,江蘇南通人,教育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