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月
革命家的愿景
工人文化宮起源于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早期所有去過蘇聯的中國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的工人文化宮,并為此贊嘆不已。
文學家茅盾20世紀40年代末出訪蘇聯,他寫道:
“大工廠的文化宮,其娛樂學習設備之規(guī)模,恐怕要勝過其他國家的一個小城里一切的所有……鐵路員工的文化宮在各大站上都有……莫斯科的350多處俱樂部,例如汽車工廠及地下鐵道員工的文化宮,以及上面講到過的鐵路員工文化館等,都是其中最大的?!?/p>
毛主席的同學、詩人蕭三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一次演講中說:“蘇聯每個城市都有文化宮,文化宮里面有圖書館、閱覽室、俱樂部、音樂廳、體育場,等等,每一個工人或學生,都可以在工作完畢休息時,進去做正當的娛樂或讀書。每個城市都有文化休息公園,都有圖書館、閱覽室。電影院劇院之多,超過任何國家。光在莫斯科一城,就有21個文化宮。高爾基文化學習公園的一個露天劇場,可以容納幾萬人,有152個職工俱樂部,這都是在工廠里面的。在俱樂部里工人可以聽講演,看演劇或電影,讀書、運動……還有2300個圖書館,60個博物館,這是在莫斯科一地。其他的城市都有這樣的設備,甚至小小的一個車站都可以看到圖書館、閱覽室的設施。在農村中總共有10萬個俱樂部,有400個文化宮……”
不僅中國人,當時幾乎所有到過蘇聯的學者、作家,都留下了很多關于工人文化宮的贊美之詞。
工人文化宮如此多嬌,引無數國人競折腰。
新中國建立前夕,全國文聯主席郭沫若說:“我們建設北平市,要把蘇聯建設莫斯科的精神作榜樣,在北平的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即文化教育建設)方面,都要向立體方面發(fā)展,把北平建設成為一個處處是工廠、學校、博物館、文化宮和圖書館的進步城市?!?/p>
北平率先垂范,一馬當先。
周恩來總理提議,把明清太廟移交北京市總工會管理,辟為職工群眾的文化活動場所,毛澤東主席命名并親筆題寫“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匾額,并于1950年4月30日揭幕,1950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從此,皇帝的太廟深宮成為勞動人民的“學校和樂園”。1998年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被中華全國總工會評為中國示范工人文化宮。
勞動者的尊嚴
勞動人民文化宮,究竟示范了什么?
當年一位領導人在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式上的演講詞,為我們提供了佐證。演講詞說:
“這說明我們工人階級是真正的翻身了,過去勞動是被輕視的,勞動人民是被剝削被壓迫的,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起來的文化卻被反動統(tǒng)治階級剝奪了,專為他們所享受所霸占,正如太廟原為勞動人民修建起來的,一修好后勞動人民根本就不能進來了。今天人民革命勝利了,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勞動人民就將幾千年的歷史扭轉了過來。現在我們已能把原來專為剝削階級服務的文化變?yōu)閯趧尤嗣褡约合硎艿奈幕?,而且還要把勞動人民的文化發(fā)展起來,提高起來,要在我們勞動人民的時代創(chuàng)造出人類最優(yōu)秀最高度的文化來。”
把太廟改為文化宮,意韻豐富而深遠。
茅盾在分析工人文化宮時,用了一個概念,叫“三位一體”,即工作、娛樂、學習三位一體。此后中國各地所有工人文化宮的興建,都與這一理念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工人文化宮是工人翻身的象征。
工人文化宮的建立意味著一個階級的尊嚴與地位破天荒獲得社會認可。不僅中國,當時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興起了建設工人文化宮的熱潮。與此相對照,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工人文化宮,但有形形色色的工人俱樂部。
那么,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茅盾一語中的:“社會主義工人文化宮和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追求肉感刺激,沉緬于酒色利祿的精神狀態(tài)是根本不同的?!?/p>
用無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對抗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這是工人文化宮的重要思想內涵。
從20世紀后半葉冷戰(zhàn)的世界大格局看,工人文化宮和工人俱樂部成為冷戰(zhàn)雙方的文化大本營。
1950年8月全國第一次工會俱樂部會議,掀起廣建工人文化宮的熱潮。到1959年,僅上海市已經有工人文化宮、工人俱樂部27個。建“宮”熱潮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
新時代的訴求
工人文化宮走到拐點的時間,是20世紀90年代引入市場機制。文化宮出租、承包、改造。與此同時,國企工人下崗。
這兩件事情的內在聯系耐人尋味。
出租出去的工人文化宮,開始擺脫曾經“政治園地”“政治象征”的特質,包括曾經十分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越來越專注于經濟效益。
雖然文化引導和管制政策不斷加強,但消費主義興起帶來的純娛樂甚至追求刺激的精神向度,開始蠱惑新一代工人與市民。昔日具有崇高感的文化宮,開始向世俗社會轉型。
人們的生活方式變了。工作、學習、娛樂三位一體的“宮中生活模式”被逐漸瓦解。不是說人們不在這里工作、學習或娛樂,而是說將三者有機凝合在一起的那種神圣目標開始漫漶模糊了。
它的正向解讀是,文化宮有了更自由的娛樂方式。它的負向提示是,文化宮的高大威嚴感正在消解。另外,作為一個階級集體福利的文化宮,因為轉型而在逐漸失去其福利屬性。
與工人文化宮的衰落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商業(yè)開發(fā)如火如荼,不斷擠壓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但到21世紀,情況又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各種形式的公共文化設施開始大量興建。
也許是因為經濟的相對富足催生了人們的文化渴求,這種渴求既包含價值追求也包含文化消費。前者繼續(xù)著過去文化宮里的情緒余脈,后者開掘出人性深處的欲望潛流。
我們開始進入一個“政治園地”與“商品園地”的磨合時期。磨合好了,就會兩個效益兼收。磨合不好,要么斷炊關門,要么墮為“天上人間”。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文化宮的艱難探索,是一部一言難盡的“宮變”。好在,成功轉型的文化宮,基本上都是因為納入了公共文化體系。這是一種未來的趨勢。
公共文化體系,不同于過去的工人文化宮。傳統(tǒng)的工人文化宮、工人俱樂部,轉型需要在三個方面努力。
一是拓展服務對象。因為工人階級整體結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過去的工人文化宮,服務對象是工人。今天的公共文化體系,是全體市民。順著當今社會結構的肌理操作,工人文化宮才有未來。
二是捕捉社會需求。當代工人階級,無論農民工、藍領,還是知識分子、白領,都在主動擴大自己的文化空間,包括有形的廣場,以及虛擬的網絡,如每一個微信群就是一個小型的文化宮俱樂部,我們需要從中捕捉來自工人的文化訴求。
三是繼承優(yōu)秀遺產。這些遺產包括“工作、娛樂、學習三位一體”“以有益的娛樂對抗無益的娛樂”“以集體的生活方式平衡個體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共同政治理想平衡個性自由消費”等。一句話,制度優(yōu)勢的薜荔,必須披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宮墻。
工人文化宮的發(fā)展完善還在路上。
我只希望,崇高的不被市場消解,世俗的不被高蹈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