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嶸
(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提起“巴洛克藝術”,人們往往會想到“畸形的珍珠”,它是17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這一時期的歐洲開始殖民擴張,掠奪財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宗教領域中,新舊教權力之爭,并試圖用新的思想征服人心。在這種背景下,形成了今天所了解到的巴洛克風格。這種風格最先形成于繪畫和建筑領域,大約半個世紀后才表現(xiàn)在音樂中。這一時期的藝術吸收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特征,形成了與其完全不同的風格。文藝復興意味著莊重、平衡、理性和邏輯,巴洛克意味著不安、對比、夸張和新奇,一反文藝復興平靜和克制,而更多表現(xiàn)為戲劇性。
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通過橄欖型、橢圓形等幾何圖形,從中變換出更復雜的圖案;善于運用規(guī)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波浪狀曲線來增加動感。在音樂這一領域,突出特征是運用大量的裝飾音,并運用各種復調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節(jié)奏上,運用大量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通過連線符點等形式使節(jié)奏逐漸變得復雜。巴洛克時期的建筑藝術和音樂藝術在審美、風格、元素等方面,似乎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提到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少不了提到約·塞·巴赫。舒曼曾評價過:“巴赫于音樂有如創(chuàng)教者之于宗教,相對于巴赫,任何作曲家都是蹩腳的?!薄禛弦上的詠嘆調》選自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第二樂章主題,1817年,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密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名《G弦上的詠嘆調》。歌德曾這樣評:“《G弦上的詠嘆調》就如同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動。就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因為我的內心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上帝負責洗滌人間,巴赫負責洗滌靈魂,他的作品總能讓人聯(lián)想起那些聳入云霄的教堂和抽象嚴謹?shù)臄?shù)學邏輯,這種想法并無道理,在某種程度上,巴赫的作品似乎可以和建筑牽扯到一起。
關于《G弦上的詠嘆調》,每個版本的速度不一樣,但都相差不大,以緩慢的速度演奏,筆者選擇其中一個版本進行探究。
從樂譜本身上看,《G弦上的詠嘆調》低聲部除了第六小節(jié)用了八個十六分音符和其余小節(jié)出現(xiàn)三處二分音符外,都由八分音符組成。每個八分音符的走向趨勢基本上呈“低高高低”或“高低低高”,如圖1所示。
圖1
從速度節(jié)拍上看,音樂在43秒時,演奏到十六分音符之處,也就是剛剛演奏完第六小節(jié)的前兩拍,一共是44個八分音符,基本上相當于一秒一個音符,相當于慢速行走的速度。整首演奏時長一共283秒,正常人行走的步距大約在50cm—75cm之間,那么,283秒走過的距離大概在142米—212米之間。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比對教堂的一些參數(shù)。沙特爾大教堂,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中殿長為130.2米;坎特伯雷大教堂,英國最古老最著名教堂,長約156米;巴黎圣母院,天主教巴黎總教區(qū)的主教堂,全長128米;敏斯特大教堂,世界上最高的教堂,長度126米。教堂的長度大體范圍在100m—200m之間。所以,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的橫向對比,從理性邏輯分析上看,低聲部的演奏更像是從教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教堂的風格多種多樣,最初發(fā)源大概是古羅馬的集中式神廟,以圓形為主,當時崇尚以人為本,需要大大的開場提供交流空間;再后來,大約10到12世紀,出現(xiàn)了體格龐大,墻壁厚實的羅馬式教堂建筑;12到16世紀,出現(xiàn)了哥特式教堂建筑,一改羅馬式教堂的風格,走向另一個極端——能多高就多高,用圓心尖券、交叉肋拱等形式,力求與上帝拉近距離;在文藝復興時期,布魯內勒斯基創(chuàng)造了拱形式圓形的教堂建筑風格,他挖掘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精髓,用純粹理性觀念、幾何對稱和嚴格的透視法則設計教堂建筑。巴洛克吸收文藝復興風格并形成與其對比的建筑特色。特點是外形自由,喜好富麗堂皇的裝飾和雕刻、對比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的空間。
《G弦上的詠嘆調》高聲部旋律有幾點特色。
1.樂句以全音符、二分音符或符點音符等時值較長的節(jié)奏型開始(如圖2)。
圖2
2.前一樂句的最后一個音和下一樂句的第一個音是同音或等音(如圖3)。
圖3
3.多用同音連線(如圖4)。
圖4
這三處明顯的特點讓樂曲似乎連成了一個整體,旋律此起彼伏,此消彼長。這種形式更像是圓拱形的教堂,也像是教堂建筑設計里圓形或橢圓形這個幾何因素的體現(xiàn)。高聲部象征著最頂部的位置,也就是教堂的屋頂;圓形或橢圓形本身沒有棱角,無邊無際,更像連線在樂句中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G弦上的詠嘆調》旋律聲部,有較為平緩的起伏,整個聲部集中在高音區(qū),運用大量的連線,也體現(xiàn)了巴洛克建筑用波浪狀曲線賦予建筑以動感形式的理念。
《G弦上的詠嘆調》中聲部有很多節(jié)奏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例如,在下圖中,第二小節(jié)節(jié)奏型相同,并且有相同的連線位置;第三第四小節(jié),有相同的空拍位置,從整體上看節(jié)奏型相似。如圖5在建筑結構上,墻壁有四面,兩兩相對,其中一個平面平行于另一個平面。中聲部相互對應的結構更類似于教堂四壁相互平行對應的建筑結構。
圖5
通過《G弦上的詠嘆調》整首譜例,可以觀察到高聲部和低聲部中,沒有出現(xiàn)休止符,從頭到尾是連貫的,沒有休止或者停頓的地方,從譜面上看,就像是一個整體。前文論述,低聲部類似于教堂的底部,高聲部類似于教堂的圓頂。在建筑中,地面和屋頂部分是一個整體。在現(xiàn)代建筑中,通常采用混凝土來澆灌,在古代的建筑中,會采用其他粘合劑作為材料。從作品的這一特點上來看,能再次論述上述整體性的觀點,也符合建筑的特點。在中聲部,出現(xiàn)少量休止符,中聲部類似于建筑中的墻壁,墻壁把一個大的空間分隔成一個個小的空間,是獨立的部分而非整體。綜合上述特征,音樂的四聲部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xiàn)建筑的框架。
巴洛克時期的建筑是從文藝復興式脫胎成長起來的建筑風格,在裝飾上富麗堂皇,有強烈的色彩對比,著重于色彩、光影和雕塑性。但歐洲的大教堂建造工程浩大,往往會歷時百年,所以常有一種建筑風格兼有其他多種建筑風格。比如文藝復興式的外觀加巴洛克式的裝飾等等。
巴洛克時期前的音樂,受宗教思想的影響,以聲樂作品居多,器樂作品較少,且不論聲樂作品還是器樂作品,旋律較為單一,節(jié)奏相對簡單。在巴洛克時期,器樂作品猛增,鍵盤樂也隨之發(fā)展。作品節(jié)奏形式變得復雜,旋律多用復調手法,并加入很多加花的部分,這就是常說的裝飾音。
《G弦上的詠嘆調》在旋律上加入顫音,在節(jié)奏上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有各種符點節(jié)奏,增強了樂曲的裝飾性,不同于以往的風格特征。在這一時期的建筑上,通常在教堂窗戶的形狀和色彩上做點綴,在建筑的雕刻上做修飾。該曲的裝飾音和建筑的雕刻圖案似在模仿巴洛克時期的夸張風格,在這一點上,音樂和教堂建筑出現(xiàn)了同一性。
《G弦上的詠嘆調》與西方教堂的音樂性探索,是巴洛克時期音樂藝術與建筑藝術的對比性探索的一個引申,兩者跨領域的對比研究,有助于對巴洛克時期藝術方面更深刻的了解,甚至也有助于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比如藝術與人文地理學或幾何邏輯學的對比研究??傊?,文化是相通的,人類留下的文化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進行更深刻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