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內容提要: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對蘇州市姑蘇區(qū)福星小區(qū)附近的兩座土墩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其中的兩座唐墓出土有磚志,分別為“天寶十四載”和“貞元十九年”。雖然出土文物不多,但墓葬時代明確,是研究蘇州地區(qū)唐代墓葬的重要資料。
2018年10—11月,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對滄浪新城03-13、03-17這兩個地塊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發(fā)現滄浪新城03-13地塊東北部有一土墩(2018SGFD),土墩下有古代墓葬群。土墩現存東西長約27、南北寬約25米,總面積600平方米左右。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間,共計發(fā)掘漢墓4座,唐墓7座,明清墓11座。
2019年4月中下旬,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對土墩2018SGFD南側約400米處2米左右厚的建筑垃圾層進行勘探,發(fā)現一殘墩(2019SGFND)。2019年4—6月,發(fā)掘后發(fā)現漢墓13座,唐墓4座,宋墓6座,清墓3座。
兩座土墩均受一定程度破壞,墓葬保存情況不佳,出土文物有限?,F將兩座唐代紀年墓(2018SGFDM15、2019SGFNDM19)資料介紹如下(圖一)。
圖一// 墓葬位置圖
此墓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磚室墓(圖二;彩插四︰1),帶墓道,磚室略成船形,墓向100°。墓壙長3.4、寬1.05~1.25 米,墓內長 3.05、寬0.7~0.85、殘深0.7米,墓道殘長2、寬0.95米。根據疊壓關系,該墓在宋代即被破壞,西側墓壁已不存,鋪地磚也僅在東側有少許殘余,呈“人”字形排列。由墓葬南北兩壁現存墓磚推測原墓壁砌筑方式為三順一丁,墓葬東壁(墓道方向)用磚砌成多個小龕。墓室所用灰磚規(guī)格統(tǒng)一,尺寸為長26×13×3厘米。由于早年被破壞嚴重,墓主尸骨及葬具不存,僅在墓室東側近墓道處出土青瓷盤口壺、青瓷盤、磚志各1件。
1.M15(北—南)
2.青瓷盤口壺(M15︰1)
3.青瓷盤(M15︰2)
4.青瓷盞(M19︰1)
5.磚志正面(M19︰2)
青瓷盤口壺 1件。M15︰1,盤口,圓唇,翻沿,口沿略殘,束頸,溜肩,斜弧腹,平底略內凹??谘刂料赂共渴┣嘤?,釉面有一定程度剝落,肩部有三只橫裝橋形耳及一雞首(不甚形象),無紋飾,內部及外底未施釉??趶?8.2、腹徑23.8、底徑13、高37.6厘米(圖三︰1;彩插四︰2)。
青瓷盤 1件。M15︰2,近子母口,尖圓唇,斜弧腹,平底內凹,口沿及頸部施青釉,內外底及外腹部未施釉,口略殘,無紋飾,內底有五個支釘痕,外底有四個支釘痕??趶?3.9、底徑6.9、高4.3厘米(圖三︰2;彩插四︰3)。
圖二// M15平、剖面圖
圖三// 出土青瓷器
磚志 1件。M15︰3,灰磚,長方形,長34、寬16.5、厚5.5厘米。志文陰刻,有一定程度風化(圖四)。錄文如下:
唐天寶十四載歲次乙未/九月丁巳朔沈府君題序/□□□載七十二□□□/
四□□故□故/□□庚申葬在郡西南九里祖
此墓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磚室船形墓(圖五),墓向160°。墓壙長3.68、寬1.13~1.5米,磚室外長3.42、寬0.96~1.37米,墓室內長3、寬0.68~0.79米。墓葬破壞亦較嚴重,南壁稍完整,鋪地磚為“人”字形排列,由墓葬東、西兩壁殘磚推測原墓壁砌筑方式為三順一丁,墓室所用磚規(guī)格統(tǒng)一,尺寸為長27×13×2.5厘米。由于被嚴重破壞,墓主尸骨及葬具不存,僅在墓室南側近墓道處出土青瓷盞1件,在墓室西側偏南處出土磚志1件。
圖四// M15磚志拓片(M15︰3)
圖五// M19平、剖面圖
青瓷盞 1件。M19︰1,斂口,圓唇,斜弧腹,平底略內凹。內外施青釉,外下腹部及外底未施釉,無紋飾,內底有四個支釘痕,外底有五個支釘痕。口徑11.8、底徑5.1、高3.9厘米(圖三︰3;彩插四︰4)。
磚志 1件。M19︰2,灰磚,長方形,長42、寬21、高5.4厘米。磚志先于表面陰刻界格,再于界格內刻志文。背面陰刻“刺史宋……”等字樣,有一定程度風化(圖六︰1、2;彩插四︰5)。錄志文如下:
唐故張府君墓志銘 并序/府君諱崇沘清河人也祖□□父思庭□君五常/稟秀聲播州閭弘量深雄行高不仕上天降疾石/藥無療何期一朝奄從千古貞元十九年十月四/日終于私第以其年十月廿六日葬于吳縣西南/一十三里私家之墓新塋禮也君有四子長子□/珣二子猷昭三子猷皓無嗣四子猷泓珣等號訴/穹蒼無所追及……/幽閉□也/□□□開 愁云莫□ 銘德泉門
兩墓均出土磚志,雖然志文有一定程度風化剝落,但紀年處尚較清晰,根據志文2018SGFDM15年代為“天寶十四載……九月……”,即公元755年,正是“安史之亂”爆發(fā)前夕,屬于盛唐最晚期。2019SGFNDM19年代為“貞元十九年十月”,也即公元803年,屬中唐時期,兩墓時代相差48年,墓葬形制及大小基本相似。從志文,特別是2019SGFNDM19墓志來看,墓主身份應該是富裕平民。
蘇州地區(qū)這些年發(fā)掘過不少唐代墓葬,其中不乏一些紀年墓,比如1975—1976年平門城墻發(fā)現的唐天寶七載墓和大歷八年墓[1],1977年6月在城西5公里姚橋頭發(fā)現的唐天寶二年墓[2],等等。雖然這兩座墓葬出土文物較少,但因其年代明確,出土文物及墓葬形制均可作為這一時期的標準器,為我們今后對蘇州地區(qū)唐墓的分期研究工作積累了寶貴資料。
唐玄宗在天寶三年(744年)曾“改年為載”[3],至唐肅宗時期又“改載為年”“改至德三載為乾元元年(758年)”[4],這些史實很好地反映在蘇州地區(qū)發(fā)現的幾座紀年墓墓志上。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責人劉芳芳;發(fā)掘何文競、劉芳芳、錢海江、龔一飛;拍照何文競、錢海江、龔一飛;繪圖何文競、龔一飛、錢海江;拓片錢海江、何文競。)
執(zhí) 筆:何文競
[1]朱薇君:《蘇州平門城墻唐墓的清理》,《文物資料叢刊》1982年第6期。
[2]江蘇省吳縣文管會:《江蘇吳縣姚橋頭唐墓》,《文物》1987年第8期。
[3]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九《玄宗下》,中華書局1975年,第217頁。
[4]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十《肅宗》,中華書局1975年,第2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