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燕,楊曉佳,羅志華
康美醫(yī)院,廣東揭陽 515300
經(jīng)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可長期留置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腫瘤化療或需長期輸液的患者中[1]。然而其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較其他靜脈通路更高,尤其是在治療間歇期需帶管居家休養(yǎng)的患者[2-3]?;颊邘Ч艹鲈浩陂g如果護理不當極易增加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縮短導管留置時間,增加患者經(jīng)濟負擔,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4-5]。相關研究表明,腫瘤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主要與患者的健康行為、導管護理知識與技能水平等可控因素有關[6]。講解-模擬-練習-溝通-支持模式(explain-simulate-practice-communication-support,ESPCS)是從醫(yī)學模擬教育中拓展而來,由講解、模擬、練習、溝通及支持5個部分組成,此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可提高醫(yī)患之間的溝通交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7]。本研究將ESPCS模式護理應用于腫瘤PICC置管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年齡≥18歲;確診為惡性腫瘤且接受化療者;意識清楚,病情穩(wěn)定,能用語言或文字溝通;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合并明確的全身或其他部位感染者,患有精神疾病或病史者。脫落標準:干預過程中失聯(lián),中途退出者。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康美醫(yī)院行PICC置管并住院治療的150例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75例。對照組男41例、女34例;年齡19~75歲,平均(45.95±7.38)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53例,大專及以上22例;胃腸腫瘤35例,婦科腫瘤14例,乳腺腫瘤11例,食管腫瘤7例,其他腫瘤8例;PICC置管部位在左上肢21例,右上肢54例;住院時間4~13 d,平均(7.21±1.98)d。觀察組男38例、女37例;年齡21~78,平均(46.41±6.62)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47例,大專及以上28例;胃腸腫瘤33例,婦科腫瘤15例,乳腺腫瘤13例,食管腫瘤8例,其他腫瘤6例;PICC置管部位在左上肢26例,右上肢49例;住院時間5~16 d,平均(7.68±2.12)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腫瘤類型、PICC置管部位、住院時間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為避免護理干預不同造成的干擾,將兩組患者的床位安排在不同的病室,研究時間自患者PICC置管當天至出院后1個月。
1.2.1對照組
進行常規(guī)PICC護理,即PICC置管前由責任護士向患者講解PICC置管的優(yōu)點、配合方法、留置期間注意事項及相關并發(fā)癥;置管后向患者發(fā)放PICC健康教育手冊并進行相應講解;住院期間定期對導管進行維護,并結合患者病情給予針對性指導;出院時對患者進行出院宣教,并囑患者每周到PICC門診進行維護,同時居家期間出現(xiàn)無法處理問題及時來電咨詢或來院處理;出院后每周回院復查時,對導管進行維護,記錄PICC導管局部情況,并給予患者針對性指導。
1.2.2觀察組
給予ESPCS模式護理,即通過講解、模擬、練習、溝通、支持系列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住院期間每天進行1次干預,出院后每周患者回院復查時進行干預,每次干預時間15~20 min。
1.2.2.1 講解(explain,E)
在PICC置管前由責任護士向患者講解PICC置管的優(yōu)點、配合方法、留置期間注意事項及相關并發(fā)癥,使患者對PICC置管相關知識形成初步的了解。置管后向患者講解導管維護方法,充分評估患者個體情況,針對存在的高危因素重點講解,尤其是并發(fā)癥的監(jiān)測、意外風險的預防、飲食運動及不良情緒疏導方法等,使患者能夠熟悉置管引起日常生活方式改變時的應對知識,增強患者自我管理的信心。出院后每周回院復查時,根據(jù)患者需求及PICC置管處局部情況進行針對性講解和指導。
1.2.2.2 模擬(simulate,S)
在PICC置管前、置管后由責任護士通過播放視頻和現(xiàn)場模擬,展示置管的流程和患者配合的方法,以及導管維護方法、日常生活活動(穿衣、洗澡、家務活動)技巧、常見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識別技巧(如何預防汗液污染導管連接口,如何防止更換衣服時拉扯導管連接口和敷料等),以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責任護士在演示時動作統(tǒng)一規(guī)范,并重點示范患者易忽視、難掌握的技巧。同時教會患者記錄PICC維護日記。出院后每周回院復查時,根據(jù)患者需求及PICC置管處局部情況,給予針對性的PICC導管維護技巧的指導。
1.2.2.3 練習(practice,P)
每次模擬演示指導后,要求患者當場對模擬的內(nèi)容進行練習,責任護士在床邊給予指導,家屬給予輔助,直至患者熟練掌握。針對患者的薄弱部分,囑患者多做練習,有疑問時及時咨詢責任護士,直至患者熟練掌握。
1.2.2.4 溝通(communication,C)
在知識和技能指導的同時,注意與患者保持良好的護患關系,注重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和擔憂,并給予針對性的疏導。鼓勵患者保持一定的社會交往,獲取一定的社會支持。鼓勵患者訴說,減輕其心理負擔。建立PICC維護微信群,鼓勵患者間積極溝通交流。出院后每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與患者保持溝通,提醒患者回院復查,并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1.2.2.5 支持(support,S)
注意患者情緒變化,在日常生活中鼓勵患者正確面對疾病。指導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關心,多關注其導管情況,滿足患者合理需求,同時指導患者家屬掌握PICC導管相關護理知識,以便更好地照顧患者。出院后每周1次的電話隨訪及每周回院復查時,主動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并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和支持。在PICC維護群中定期推送導管相關維護知識,患者有疑問時可及時在群中尋求醫(yī)護人員支持。鼓勵PICC置管自我管理較好的患者在微信群中分享經(jīng)驗、經(jīng)歷和感受,增強患者自我管理的信心并給予心理支持。
1.3.1PICC自我管理能力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出院后1個月的PICC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腫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Cancer Patients PICC Self-Management Scale, CPPSM)[8]測量PICC置管患者的導管自我管理水平。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74。共35個條目,7個維度,分別是帶管日常生活、導管維護依從性、帶管運動、異常情況處理、導管管理信心、日常導管觀察、信息獲取。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每個條目從“完全沒有做到”到“完全做到”分別賦予1~5分,總分35~17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導管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1.3.2PICC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統(tǒng)計在住院期間及出院1個月內(nèi)PICC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包括靜脈血栓、靜脈炎、導管相關感染、導管堵塞、導管移位或脫出、接觸性皮炎等,患者發(fā)生其中1項或以上均評定為發(fā)生[9]。
采用SPSS 20.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CPPSM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CPPSM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CPPSM得分比較
住院時及出院1個月內(nèi)觀察組患者PICC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及出院后1個月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時及出院后1個月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例(%)
自我管理是患者主動采取與疾病相關的預防性或治療性措施,從而促進和維護自身健康的行為[10]。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對其安全治療具有重要影響。腫瘤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社會支持及心理健康狀況等[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ESPCS模式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CPPSM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ESPCS模式護理能夠有效提高腫瘤患者PICC置管自我護理能力,這與劉少輝等[13]對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ESPCS模式包括了講解、模擬、練習、溝通和支持五部分,講解使患者了解了一定PICC置管相關知識,模擬和練習,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患者對PICC自我管理的認識更具體,患者在護士的指導下能夠逐漸掌握PICC自我護理的知識和技能,其自我管理能力相應更高[7]。另一方面,ESPCS模式中通過加強護患溝通和社會支持,有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使患者能夠更積極地配合治療,其治療的依從性和信心更高,這也促進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13]。
PICC置管并發(fā)癥是影響導管留置時間及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并發(fā)癥發(fā)生原因主要包括患者、導管、穿刺及維護等四大方面[14]。充分評估個體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高危因素,并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指導,能夠有效降低PICC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15]。ESPCS模式護理在充分評估每例患者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發(fā)生PICC并發(fā)癥的高危因素進行干預,重點進行模擬與練習相結合,幫助患者適應日常帶管生活,掌握導管護理相關知識,使患者能主動避免導致并發(fā)癥的不良因素。本研究中ESPCS模式護理注重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而有助于降低患者PICC置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及出院1個月內(nèi)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ESPCS模式護理能夠有效降低腫瘤患者PICC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