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穎
(山西省太原市中醫(yī)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13)
腎病綜合征(NS)是表現(xiàn)為“三高一低”的臨床癥候群,發(fā)病因素較多。NS的病機在于多種原因導致的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同時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使機體的抗凝系統(tǒng)通道受到影響,繼而出現(xiàn)嚴重的高凝血狀態(tài)[1]。治療NS中往往需要應用激素治療,但是激素又會誘導血栓的發(fā)生,因此有學者指出,在激素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抗凝藥物治療NS[2]。本次研究選用低分子肝素鈣作為治療NS的抗凝劑,相較于肝素的出血、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率已顯著下降,本次研究為進一步研究低分子肝素鈣治療NS中對高凝的影響以及安全性,選取近年收治的部分N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腎病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為34例。納入標準:①尿蛋白定量≥3.5 g/2 4h,血漿白蛋白≤30 g·L-1。②高脂血癥;③水腫;④患者或家屬知情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排除標準:①合并全身感染、心力衰竭;②合并免疫功能嚴重不全者;③合并惡性腫瘤;④其他主要器官功能嚴重障礙。對照組,男17例,女17例;年齡34-58歲,平均(46.44±5.48)歲;體重46-78 kg,平均(61.44±6.49)kg。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予以對照組患者醋酸潑尼松(廠家:河南科倫藥業(yè)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1489)治療,劑量為1 mg·kg-1,最大劑量≤60 mg/d,連續(xù)治療4周后,逐漸減量,每周減少5 mg,再治療4周,最低劑量維持在0.5 mg·kg-1。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低分子肝素鈣(廠家: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0190)治療,劑量為4000 U/次,1次/d,使用方式為皮下注射,注射部位為上臂三角肌下緣、臍周上下5-10 cm處,每次注射時調換位置。注射完成后,囑患者保持按壓10-15 min,力度為皮膚下陷1 cm。
1.3 觀察指標。采用SYSMEXCA-7000型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對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含量(FIB)水平進行檢測,檢測時間為治療前、治療8周結束后。采用發(fā)色底物法檢測患者的血漿抗凝蛋白C與抗凝蛋白S的活性水平,正常參考值范圍分別為82.5%-111.9%、65%-140%。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來表示,計量資料的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的對比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凝血功能指標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T、APTT、TT、FIB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凝血功能指標PT、APTT、TT水平在治療后高于對照組,F(xiàn)IB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抗凝蛋白C、抗凝蛋白S水平。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抗凝蛋白活性水平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抗凝蛋白活性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硬結、瘀斑、出血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較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對比(±s)
表1 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對比(±s)
?
表2 患者抗凝蛋白水平對比(±s,%)
表2 患者抗凝蛋白水平對比(±s,%)
?
表3 患者的不良反應[n(%)]
近年來由于藥物濫用、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慢性腎臟疾病的發(fā)病率在不斷上升,并且呈現(xiàn)年齡化的趨勢[3]。NS患者表現(xiàn)為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大量蛋白由尿液排除,血清白蛋白降低,導致血清膠體滲透壓下降,致使血液中的水分大量進入到組織間隙,引起水腫;另外在治療NS時,往往使用利尿劑和糖皮質激素,導致血液濃縮,一部分抗凝因子和纖維酶原也由尿液排除,相較抗凝因子和纖維酶原而言凝血因子的分子量大,基本不會通過尿液排除,這就造成了凝血與抗凝血因子的失衡,繼而出現(xiàn)高凝和血栓[4]。近年來隨著對NS研究的深入,有學者提出在激素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抗凝劑以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5]。肝素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抗凝劑,但最初在臨床使用中有較大的不良反應,患者易出現(xiàn)出血等不良反應,故臨床應用價值一般。但隨著現(xiàn)代醫(yī)藥及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與普通肝素無本質區(qū)別,但由于是從普通肝素中分離的分子量較小的肝素,其生物活性更高、半衰期長、不良反應更少。對于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本次研究選擇低分子肝素鈣,主要基于不良反應和藥效兩方面考慮,一方面低分子肝素鈣不會損傷毛細血管,減少了皮下出血的風險;另一方面低分子肝素鈣為低分子肝素鈉的再提取產物,其抗凝作用更為穩(wěn)定。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單純醋酸潑尼松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低分子肝素鈣治療。由于NS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群體,繼而引起抗凝因子、纖維酶原等分子量較小的物質從尿液中排除,導致抗凝功能受到影響。因此本次研究對兩組患者的凝血相關的指標進行監(jiān)測,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在治療后PT、APTT、TT水平在治療后高于對照組,F(xiàn)IB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的抗凝功能有所恢復,抑制血栓形成的能力更好。兩組患者的抗凝蛋白C、S的對比,也表明使用低分子肝素鈣可提升患者的抗凝血功能。此外,為了驗證低分子肝素鈣的安全性,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進行統(tǒng)計,結果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且均為較輕的反應,對NS的治療基本無影響。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鈣在治療NS中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提升抗凝功能,同時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