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昆
【摘 要】在信息化時代,我國的輿論傳播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傳播方式和傳播途徑正在朝著多元化、融合化的方向發(fā)展;而媒介之間的競爭,則更多地以爭奪受眾關注為內容。時政新聞是輿論引導的重要載體,也是傳播國家大政方針的核心力量。做好時政新聞的報道,以更加民生化的表達傳遞出更多的信息,是新時期的新聞媒體所承擔的重要職責。為此,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略談當前時政新聞民生化表達中的不足,并提出幾點應對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時政新聞? ?民生化表達? ?問題? ?對策
時政新聞,是對當前國家正在發(fā)生的各類政治事件的集中報道,是宣傳國家路線、方針、政策,傳遞黨和政府聲音的重要手段。做好時政新聞報道工作,是黨和國家賦予新聞媒體的重要使命,也是新聞媒體主動承擔起溝通橋梁、信息紐帶作用的必然途徑。
從調查中發(fā)現(xiàn),人民群眾對時政新聞的喜愛和依賴程度遠不如民生新聞,民眾普遍認為時政新聞所包含的信息遠離自己的生活實際。這表明,時政新聞報道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在新媒體不斷出現(xiàn)、融媒體不斷發(fā)展、信息爆炸式呈現(xiàn)的當下,媒體人必須深入思索傳統(tǒng)時政新聞報道中的不足,積極改變觀念、創(chuàng)新思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更加民生化的表達,讓黨和政府的聲音更好地入腦入心。
一、時政新聞民生化表達存在的不足
1.報道方式單一、嚴肅,生活化不足。在各類新聞報道中,時政新聞是最能體現(xiàn)媒體“黨性原則”的一類報道,很多媒體和記者在報道方式的選擇上較為謹慎,習慣沿襲多年來形成的固定模式,嚴肅、刻板地記錄和報道相關內容。比如新聞稿中領導講話多、官話套話多,很多群眾已經(jīng)厭煩了這種一成不變的“流水賬”式記錄,自然很難接收報道中傳遞的信息。此外,在報道語言上,書面語言多、話語方式生硬、缺少生活氣息,這種“官樣文章”也容易讓受眾產(chǎn)生疏離感,認為報道是脫離生活實際的,避而遠之。
2.報道程序固定、僵化,群眾的“需求點”不夠突出。眾所周知,長期從事時政新聞采寫的編輯、記者,有自己一套固定的報道程序,按照新聞的“5W”原則,進行“規(guī)定動作”的報道。2019年“江北新聞”共播出新聞1600多條,其中時政新聞700余條,會議類和領導活動類新聞約占80%,一些信息是以官方角度進行解讀,文字晦澀難懂,加大了受眾理解信息的難度,限制了時政新聞傳播效果的發(fā)揮。久而久之,時政新聞報道成了各大媒體的“獨角戲”。
3.對報道內容挖掘不足。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國家大政方針對于個人生活、工作的影響,因此對于時政新聞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
站在受眾的角度來說,他們對于時政新聞的關注,不是“是什么”,而是“為什么”和“怎么辦”,時政要聞對社會生活有什么影響。但是,很多媒體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報道追求“大而全”,與人們生活最直接相關的內容卻往往一筆帶過,缺少受眾的參與,內容不接地氣,對信息中的價值元素挖掘遠遠不足,對群眾的服務也不到位。同時,時政新聞報道的延續(xù)性不足,對于前情后事的提示很少,很多不了解內情的群眾不能第一時間抓住信息點,因此也很難產(chǎn)生領悟或情感共鳴。
二、時政新聞民生化表達的策略
1.學會換位思考,深入分析受眾需求。時政新聞是政治性較強的新聞報道活動,在社會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社會民眾對于國家事務、方針政策等的知曉欲望是前所未有的,這是時政新聞發(fā)展的內驅動力,也是對時政新聞民生化報道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巨大考驗。在筆者看來,想實現(xiàn)時政新聞的民生化表達,就要更加突出報道的服務性,找準時政與民生之間的“共鳴點”,站在受眾角度,以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深入分析和提煉受眾的需求點與興趣點,以容易理解的話術和更加精練的表達,使時政新聞與老百姓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不斷提高時政新聞的服務性、可看性和鮮活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時政新聞的民生化,才能得到更多受眾的關注與認可。
2.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報道更加貼近民眾。以人為本,是時政新聞報道民生化中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也是提高時政新聞收視率的關鍵。新聞媒體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時,一定要從內容、形式、語言等多個角度,以民生視角闡釋時政主題,按照“新聞故事化、故事情節(jié)化、情節(jié)細節(jié)化”要求,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地開展報道,從而使時政與民生更好地結合起來。
首先,在新聞內容上,對時政新聞的解讀要與受眾關心的點位相匹配,比如,針對國家出臺的關于大氣污染防治的相關政策解讀,要從群眾更加關心的能源替代、政府補貼等角度,在幫助群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相關政策進行解讀。
其次,在報道形式上,要以更加直觀的圖片、視頻、聲音等,反映出時政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百姓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使更多的受眾一眼就明白新聞報道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對于各類新聞素材的有效應用,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時政新聞的可看性;而傳統(tǒng)媒體比如報紙、電視等,則應以先進的技術創(chuàng)新內容、形式,以圖表、表格等更加簡單易懂的形式,更好地進行報道與解讀。
最后,在報道語言上,媒體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一定要以平民化、本土化的語言,以更加有人情味的宣傳口徑,使時政新聞報道更加具有親和力和貼近性,從而收獲更多受眾的好感,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3.善于挖掘,延伸視角,開發(fā)好時政新聞這座“富礦”。眾所周知,時政新聞對于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而這其中蘊含的民生新聞價值則需要編輯記者不斷深挖。媒體一定要摒棄過去時政新聞報道中的慣性思維和惰性思維,學會在報道中不斷延伸自己的視角,深挖時政新聞這座“富礦”。有些編輯記者在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報道時,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顧慮,擔心過于民生化的報道,會降低時政新聞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其實,只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堅守新聞原則,那么在時政新聞報道中還是有很多發(fā)揮空間的。以生動鮮活的生活場景為立足點,往往會讓時政新聞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傳播力。
三、結語
總之,時政新聞報道的民生化是促進時政新聞報道模式創(chuàng)新和價值凸顯的必然選擇。在新形勢下,廣大新聞工作者應不斷轉換思維、大膽創(chuàng)新,以更加與時俱進的報道策略,促進時政新聞報道中時政與民生的更好融合。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北區(qū)融媒體中心)
【參考文獻】
[1]孟紅兵.時政新聞民生化表達的問題與思考[J].新聞傳播,2018,(2):58-59.
[2]卓瑪拉姆.關于時政新聞的特征及民生化的探討[J].文存閱刊,2017,(17):189,182.
[3]張萬營.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民生與時政的融合分析[J].傳媒論壇,2019,2(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