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國
靜臥于秦嶺南坡紫柏山麓的張良廟,里面碑文、石刻、楹聯(lián)頗多,但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廟內云梯旁一塊巨大的巖石上那蒼勁有力的巖刻“知止”二字。
張良與蕭何、韓信為“漢初三杰”,劉邦曾稱贊他:“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但劉邦即位后,張良卻逐漸有了退意,尤其是目睹韓信等功臣的遭遇后,更是毅然決然地選擇歸隱,來到秦嶺深處的紫柏山潛心修道辟谷。
曾對盛唐文化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千古絕學《止學》上說:“大智知止,小智惟謀。”人知道該在什么情況下叫停自己,使自己的欲望或想法切合實際,做法或狀態(tài)合乎理性,無疑為智者。但這不僅需要智慧,能看明白事情,還得有定力,拿得起放得下。
熱帶地區(qū)有一種食蟲或食肉植物叫豬籠草,其葉片兩面和莖上都均勻地分布著“引路”蜜腺,昆蟲甚至老鼠等小型動物便吸食著香甜的蜜腺不知不覺地來到籠口,最終滑入籠內,小命嗚呼。其實聰明如人者,往往也會不知不覺落入自己貪欲的籠。寓言《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那個倒霉蛋漁夫的貪婪老婆,因為無休止地向小金魚提要求,最終被瞬間扔回解放前。而假若她能在某個階段打住,豈不皆大歡喜?但沒法,有的人就是得隴望蜀、貪心不足。
《增廣賢文》曰:“知足常足,終身不辱?!毕啾戎悖攵荒芑蚯蠖坏脮r能放下,或許更難。孔子曾發(fā)狠心走仕途治國平天下,年過半百還周游列國,實際上就是到各國去“跑官”,并放出話,如有人用他,他能幫助建設一個周王朝,甚至拍胸脯一年見效、三年建成。然而十三年辛苦奔波,無人重用他。但孔子畢竟是孔子,官路不通,他認了,轉而回到家鄉(xiāng)一心栽培后賢;而如果當年孔子放不下,到頭來怕也落個徒喚“誤盡平生是一官”不說,更重要的是,誰能想象這會對儒學、儒家文化及兩千多年來中華文明造成怎樣的影響?孔夫子不遇而止,而有的人本身就欠點,那就更得有點自知之明了,像南懷瑾先生所謂人生三個不能犯的錯誤,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便屬于這類情況。
1914年,愛迪生的實驗室發(fā)生了一場大火災。愛迪生的兒子查理斯在濃煙和廢墟中發(fā)瘋似地尋找父親,結果卻發(fā)現(xiàn)愛迪生在一旁平靜地看著火燒殆盡的現(xiàn)場,見到兒子,他說:“感謝上帝,一把大火燒掉了所有的錯誤,我又可以重新開始了。”果然,火災過去三個星期,愛迪生就推出了他的第一部留聲機。有人傻樂呵在火災等自家災難現(xiàn)場拍照留念,想必也是想表達只要人還在,一切便可以重來的意思吧?黃永玉先生說得幽默:“碰到任何困難都趕快往前走,不要欣賞那個讓你摔倒的坑?!?/p>
黑格爾曾告誡世人:“一切人世間的事物——財富、榮譽、權利,甚至快樂、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過這個尺度就會招致毀滅?!惫湃酥v:“知行知止唯賢者?!狈彩陆杂卸龋咕褪且盐蘸檬挛锏亩?,在行中止,于止中行,知行知止,知止而行。
但說到底,人的境界最重要。張良看出了劉邦的可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辭漢歸隱,雖為明哲保身,但終歸能成功不居、急流勇退,故傳為佳話。歷史上范蠡隱退經(jīng)商、曾國藩勢盛時裁軍自貶,也屬這個情況。
有報道稱,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因為人類“禁足”或戶外活動的減少,空氣質量變好了,自然環(huán)境變美了,野生動物紛紛到人類的地界來活動或撒歡,印度還有猴子爬上樓頂放風箏,如此不一而足。這是否提出一個問題,生于自然取于自然的人類,在處理和自然界及其萬物的關系上,是否也該刻上“知止”二字?
(郝巧鳳摘自《鄭州日報》2020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