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梅,葉 紅,邱艷霞,侯 靜,白 潔,何廷美,譚迎春,劉明沖,葉 平
(1.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資源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065;2.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汶川,623000)
外來植物(alien plants)即非本地鄉(xiāng)土植物,是由于環(huán)境變遷和人為有意或無意地自國外或國內其他地方引入本地的植物[1].當外來物種因高效多樣的繁殖機制和對環(huán)境因子廣泛適應生長等因素,在短時間內占據(jù)更大的資源空間或土著種不能利用的生態(tài)位時就會成為入侵植物(invasive plants).入侵物種對本地物種的競爭性、抑制能力是其成功入侵、再生及擴展的關鍵所在[2].入侵物種不僅嚴重影響原生境生物多樣性,影響或改變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及結構和功能,而且造成社會經濟乃至人群健康的巨大損失[3].
外來植物的引入多與人為活動相關[4].隨著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各種基礎建設如交通設施等逐步推進.然而,道路建設對周邊原有環(huán)境產生破壞的同時,也會因人類活動的增加和干擾,加劇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導致外來物種的入侵,引起經濟損失和生態(tài)災難.
臥龍自然保護區(qū)[5]位于西南山地生物多樣性熱點區(qū)的核心,自然條件復雜,珍稀動植物眾多,生物多樣性豐富,是國家級第三大自然保護區(qū),同時又是川西地區(qū)與其他地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樞紐.因此,國道G305修建,滿足了川西地區(qū)交通運輸、旅游的需要,但是也不可忽視公路修建對沿線植物多樣性及外來植物遷入的影響.因此制定外來物種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外來物種進行監(jiān)測、風險評估,加強預警和管理,是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有效途徑.目前臥龍保護區(qū)內的外來植物相關的研究報道較少[6],并且尚無對臥龍地區(qū)外來植物的入侵性評價研究.為探究公路修建后外來植物對當?shù)厣鷳B(tài)系統(tǒng)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對臥龍自然保護區(qū)亞高山公路段(耿達-鄧生段)外來植物(國外植物及非臥龍自然保護區(qū)的中國植物)組成和分布的實地調查,分析外來植物多樣性組成和分布特征,建立適應當?shù)氐耐鈦碇参锶肭诛L險評估體系,評價外來植物的入侵性,當?shù)毓费鼐€外來植物防控、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tài)平衡和保護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四川省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國道G305亞高山公路段(耿達—鄧生段公路)沿線,沿垂直于公路方向300 m區(qū)域范圍內開展植物調查.地理坐標為東經102°5′~103°24′,北緯30°45′~31°25′.
2.2.1 調查方法 實地調查集中在春秋兩季進行.采用客觀取樣的樣方法,以公路沿線為中心樣地進行取樣調查,根據(jù)公路沿線實際情況,每隔0.5~1 km設置一個樣地,每個樣地沿垂直于公路方向0 m,150 m,300 m距離分別設置3個投影面積20 m×20 m 的典型樣方,記錄樣方地理位置、海拔、坡度、坡向、植被類型以及喬木層、灌木層的高度與郁閉度,并對樣地內所有喬木層物種的數(shù)量、喬木胸徑、樹高、冠幅等進行測量,其中喬木起測胸徑 5 cm,小于 5 cm 記入灌木層.同時在樣方四角及樣方中心共設置 5個 5 m × 5 m 和 5個 1 m×1 m的小樣方,分別用來調查樣地內灌木、草本生長狀況,詳細記錄灌木的種類、數(shù)量和大于4 cm的植株的胸徑;記錄草本的種類、數(shù)量、高度、蓋度等.
根據(jù)《中國植物志》《四川植物志》等分類學文獻對這些外來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原產地、管理現(xiàn)狀等進行整理分析.
2.2.2 物種α多樣性測度方法 物種α多樣性反映群落物種水平的綜合數(shù)值.α多樣性主要包括物種重要值(IV)、物種豐富度Margalef指數(shù)(DMg)、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hù)(H)、均勻度Pielou指數(shù)(E)、Simpson指數(shù)(DS)[7-8]等.
1) 物種重要值(IV)=(相對高度+相對蓋度+相對頻度+相對多度)/3,
2) 物種豐富度(DMg)=(S-1)/ln N,
4) 均勻度Pielou指數(shù)(E)=H/lnS,
式中:S—群落中的物種總數(shù);N—觀察到的個體總數(shù);Pi—物種i的重要值.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分析采用Excel軟件和Graphpad軟件處理.
2.2.3 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體系建立 結合相關文獻[6,9],篩選出研究區(qū)內的外來植物.同時實地對篩選出的外來植物的分布現(xiàn)狀、危害情況、防治情況等進行觀察記錄.根據(jù)實地調查的外來植物生長繁殖特征以及對生境的影響,并參考相關文獻[10],設立了4個一級及14個二級風險評估指標.通過專家評分法和層次分析法(AHP)[11-12],確定其權重值,建立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亞高山公路沿線外來入侵植物入侵風險評估體系(表1).
表1 外來植物入侵風險評估體系Tab.1 Alien plant invasion risk assessment system
(續(xù)表1)
設外來植物的入侵風險指數(shù)為R,入侵風險指數(shù)R在0~3之間.物種的入侵風險指數(shù)R≥2,則為高入侵風險物種;1.5≤R<2;則為中入侵風險物種;1≤R<1.5,則為低入侵風險物種;R<1,則該物種無入侵風險.
圖1 調查區(qū)外來植物的組成特征a:生活型;b:原產地;c:引入途徑.Fig.1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lien plants in the survey areaa: Life form; b: place of origin; c: introduction pathways.
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區(qū)域共有98科270屬402種植物,其中外來植物35科51屬54種.外來植物中,菊科、禾本科、唇形科、豆科、薔薇科5個科的植物種數(shù)占35.19%.其中以菊科植物種數(shù)最多,這歸結于菊科植物的高繁殖力、高適應性、高傳播力以及化感作用等特性.
3.1.1 外來植物生活型特征 就生活型而言(圖1 a),研究區(qū)外來植物主要是草本,占62.96%,其中多年生草本最多,有17種,占31.48%;一年生和二年草本分別占25.93%和12.96%.究其原因,草本植物定植能力更強,繁殖速度更快,擴散方式更多,因此外來草本植物更多.外來植物中的喬木植物種占29.63%,主要是人工種植,這些樹種具有利用價值,如日本落葉松、柳杉等為人工造林樹種,加楊用作道路綠化,凹葉厚樸作藥用,李作食用等.外來灌木僅占7.41%,主要是觀賞植物,分布于居民區(qū)附近.
3.1.2 外來植物原產地 54種外來植物(圖1 b)源于亞洲(不含臥龍自然保護區(qū))有35種,占64.81%,其中,有13種來自中國以外的亞洲地區(qū),占24.07%,而來自非臥龍自然保護區(qū)的中國植物達22種,占40.74%.原產美洲的有12種,占22.22%,其中北美和南美分別為6種和5種.原產歐洲有10種,占18.52%.2種植物原產于非洲,占3.70%.由于保護區(qū)生境具多樣性,使得非鄉(xiāng)土植物能快速占據(jù)和適應不同生態(tài)位,加上對國內其他地方植物的把控力度不如國外植物嚴格,因此引入種數(shù)最多.來自國外的植物,由于其原產地氣候與研究區(qū)生態(tài)氣候相似性較高,同時保護區(qū)地處成都平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帶和交通紐帶,因此亞洲其它地區(qū)的外來植物也較容易進入保護區(qū).
3.1.3 外來植物引入途徑特征 就引入途徑而言(圖1 c),有意引入外來植物33種,占61.11%,主要是用于人工造林(日本落葉松)、道路和居民區(qū)綠化(一串紅)、藥用(藿香)、飼用(白香草木樨)、食用(芭蕉)等生產和應用目的;無意引入外來植物21種,占38.89%,主要是一些路邊、田間雜草,其中不乏一些為惡性入侵植物如牛膝菊、白車軸草等.保護區(qū)外來植物引入途徑雖有不同(圖1 c),但公路的發(fā)展為外來植物的引入提供了便利.
圖2 與公路不同距離的外來植物物種多樣性Fig.2 Diversity of alien plant specie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highway
外來植物隨著距離公路越遠,其Margalef豐富度指數(shù)、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hù)、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均為逐漸降低(圖2).這也表明外來植物與公路的建設和使用有著不可忽視的聯(lián)系.一方面,隨著原生境與公路的距離越大,人為干擾也隨之降低,對于外來植物的有意或無意引入可能性逐漸減??;另一方面,由于隨著與公路的距離越遠,植物群落的穩(wěn)定性越強,外來植物擴散的可能性也會越小.
54種外來植物中(表2),高入侵風險物種有4種:小飛蓬、牛膝菊、牛筋草、野燕麥.中入侵風險物種有9種:刺莧、一年蓬、黑麥草、聚合草、白車軸草、日本落葉松、繁穗莧、苦苣菜、月見草.低入侵風險物種有婆婆納、酢漿草、白香草木樨、胡桃、旱芹、花椒6種.具入侵風險的19種植物,隸屬于12科18屬,其中菊科最多,有4種,高入侵風險和中入侵風險各2種.
表2 外來植物入侵危害風險評分Tab.2 Risk score of alien plant invasion
公路的修建和使用,為外來植物引入和入侵提供了便利.通過對外來植物隨著距離道路越遠其數(shù)量越低的調查分析,也說明人為活動會直接影響外來植物的分布.因此對交通道路使用人群及居民進行植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宣傳,提高對入侵植物的認識,使防治成為社會性的工作,才能有效遏制外來植物人為的引入和蔓延.
目前,臥龍自然保護亞高山公路沿線外來植物達54種,多為經濟目的有意引入栽培.這些植物在發(fā)揮其經濟價值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對保護區(qū)生境的影響.盲目的引入和無限制的引種都可能影響保護區(qū)內原有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與保護區(qū)管理局的相關保護工作背道而馳.因此,本研究綜合考慮外來物種的入侵性、擴散性、危害性以及防治難易性,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體系,客觀、準確地量化外來物種的潛在入侵風險.通過評估,對具有高入侵風險的植物因分布廣,排擠或殺死本地植物,可形成單優(yōu)群落,應該進行及時防治處理,防止危害擴大.同時研究利用鄉(xiāng)土植被的恢復方案,建立以本地物種為主的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增強群落對外來入侵植物的抵抗力,達到對入侵有害植物長期控制的目標.對中入侵風險植物,主要分布在路邊、撂荒地,應嚴格控制其傳播途徑,加強監(jiān)控,防止其進一步發(fā)展成高入侵風險植物.對低入侵風險植物,零星分布,對當?shù)厣锒鄻有詴簳r未造成明顯危害,應以預防為主,優(yōu)先考慮發(fā)掘其綜合利用價值,但也應當進行有效地監(jiān)控.對于上述具有入侵風險的植物,人為活動對其傳播擴散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對其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防控意識.對于外來植物入侵性的不同,采取合理的監(jiān)控力度.
綜上所述,建立并完善防治植物入侵的機構和體系;科學評估并預測外來植物風險性,權衡利弊,制定科學的引種計劃;對具有潛在入侵性的外來植物嚴格管理和監(jiān)控;綜合防治,以確保保護區(qū)的生態(tài)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