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坤玉
和碩端靜公主是康熙皇帝的第五個女兒,康熙三十一年(1692)嫁給額駙烏梁罕氏噶爾臧??滴跛氖拍辏?710)三月,公主去世,時年三十七歲。本文對公主去世的原因以及公主死后安葬的情況進行了翔實的考究。該研究對于清史研究,清代滿蒙關(guān)系,以及清代的喪葬制度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和碩端靜公主(1674——1710),清圣祖第五女,母為貴人兆佳氏,公主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六日巳時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封和碩端靜公主,許配烏梁罕氏噶爾臧。十月,出嫁。翌年,圣祖特命視貝勒例,為公主設(shè)護衛(wèi)長史,并著長史帶孔雀翎。康熙皇帝曾多次陪同皇太后視公主在京府第,并賞賜金幣??滴跛氖拍辏?710)三月,公主三十七歲,去世。同年,禮部遣官造墳立碑。公主額駙噶爾臧,烏梁罕氏,喀喇沁部杜棱王次子??滴跛氖辏?704) ,襲喀喇沁杜棱郡王??滴跷迨辏?711),因罪削王爵。同年,被控“于公主喪事之時霸占索諾穆之妻等款,俱系情實,與所告相符”。按律應(yīng)革和碩額駙職銜,即行處斬。康熙皇帝特赦從寬免死,監(jiān)禁在京,交與步軍統(tǒng)領(lǐng)托合齊,派所屬官兵看守,許家人看視,送飲食,禁止閑雜人等擅行出入。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噶爾臧死于禁所。據(jù)劉冰《草原姻盟——下嫁赤峰的清公主》考證,公主與噶爾臧至少育有四子。長子納木賽,次子敏珠兒拉不坦,四子多爾記,三子生平不詳。其中四子多爾記,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歿于雍正三年(1725),時年二十歲,葬于公主陵東2里處,俗稱孩子墳。墓前有石碑,碑文為漢字刻寫,內(nèi)容如下:“多爾記阿哥,系喀喇沁郡王和碩駙馬、端靜公主之四子也?!?h3>2 和碩端靜公主死因
關(guān)于公主的死因,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有人說公主盛氣凌人,而噶爾臧性格傲慢,加之長期在多倫一帶邊防巡視,自尋歡樂,導致公主郁郁寡歡而死。也有人說公主與額駙感情不和,公主常背著駙馬與年輕美貌男子幽會,噶爾臧發(fā)現(xiàn)后,以金藏鞋內(nèi)將公主踢死。兩種說法均表明公主與額駙夫妻關(guān)系惡劣。這種猜測也得到了史料的證實??滴跷迨辏?711)即公主去世第二年,喀喇沁塔布囊丹巴等控告噶爾臧在公主喪事之時霸占索諾穆之妻,經(jīng)調(diào)查情況屬實。可見噶爾臧對端靜公主感情淡漠。在蒙古地區(qū),很多地方都流傳著公主與額駙不和,額駙怒而踢死公主的事情,如嫁給敖漢部臺吉班第的太宗長女固倫端敏公主、嫁給翁牛特部杜稜郡王倉津的和碩溫恪公主等,這些傳說從側(cè)面反映了清政府與蒙古王公之間利用與反利用,監(jiān)視與反監(jiān)視的對抗關(guān)系,說明滿蒙兩個民族之間既有和親團結(jié)的一面,也存在團結(jié)之下權(quán)力對抗的一面。
端靜公主死后,先后葬于三處:即今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zhèn)馬場村陵溝門、王爺府鎮(zhèn)十家滿族鄉(xiāng)十家村和四十家子鄉(xiāng)大柳條溝村,今大柳條溝村已改名寶石溝村。
2008年9月筆者前往實地調(diào)查。馬場村陵溝門五鳳山下,是公主的第一處葬地,乃公主死后的暫厝處?!肮麾?,陵墓、封號都不及準備”,故而暫且于此處安葬。其厝處海拔916米,大致位于北緯41°49.800′、東經(jīng)118°25.807′。該葬地坐北朝南,南為五鳳山,其主峰為朝山。據(jù)當?shù)厝酥v,公主暫厝院落呈四合院式,有享殿、宮門等建筑,今均已無存,僅在田間地頭留有幾塊殘磚碎石。
十家滿族鄉(xiāng)十家村為公主的第二處葬所,是公主正式下葬處,當?shù)厮追Q公主陵,是專為公主修建的園寢??滴跷迨荒辏?712)七月一日園寢建成,“康熙五十八年才將公主靈柩移葬”。園寢所在地海拔769米,園寢坐北朝南,按中軸線布局,自南而北依次建有四柱三門火焰石牌坊一座,其北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石華表,再后為龜趺一座,上立蛟龍首“和碩端靜公主碑”一通,碑后為享殿,殿后為寶頂。公主園寢“在1949年春遭到人為破壞、拆除建筑,挖毀靈堂,扒掉圍墻,將整個墓地辟為耕地”。園寢遭受破壞之際,地宮出土有“喀喇沁噶爾臧所尚端靜公主壙志文”、“奉旨合葬” 兩通石碑,二碑現(xiàn)均珍藏于喀喇沁王府博物館。壙志 “一合兩方,漢白玉質(zhì)地,方形,每方高、寬70.7厘米,厚19.3厘米”。志文自左至右分別為蒙、滿、漢三種文字對照。康熙六十年(1722)額駙噶爾臧死于禁所,“遺體運回喀喇沁右翼旗后,公主的兒子敏珠兒拉不坦上書清帝,請求駙馬與公主合葬”,康熙下旨恩準。據(jù)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館長吳克勤介紹,“奉旨合葬”碑與壙志同時出土,碑高46.5厘米,寬63.8厘米,厚16.1厘米,碑文以滿(左)、蒙(中)、漢(右)三種文字書寫。其漢文楷書,正文豎排11行208字,文中言:“喀喇沁郡王、和碩額駙噶喇藏有外邊蒙古之王也?!灰饪滴趿荒耆鲁跗呷彰畷r早齡。生於康熙十四年乙卯四月十二日卯時,享年四十八歲。又奉旨速合葬於公主之金靈,擇于本年歲次壬寅季冬月二十二日歲,官交成之日未時安葬”。該碑說明康熙六十一年(1722)額駙噶爾臧死后,康熙曾下旨將其與公主合葬,于是公主靈柩取出,再次改葬?,F(xiàn)園寢地面僅存石牌坊、華表和一通御賜碑,享殿已無任何遺跡,寶頂處留一深坑。牌坊為四柱三門火焰牌坊,牌坊四柱,中間兩根高6.3米,兩側(cè)兩根高5.2米,在四柱之上各臥一望天吼,四只望天吼均面朝中門之上的火焰珠。三門,每個門上部都有上下兩根橫梁,上橫梁上部均有一石雕火焰珠,中門高3.16米、寬2.5米,兩側(cè)門高2.6米、寬2.3米。中間門上兩個橫梁中間有一塊匾額,上書“克昌厥后”四字,今匾額在喀喇沁親王府博物館。經(jīng)GPS測量,牌坊位置在北緯41°59.492、東經(jīng)118°56.086。寶頂在距離牌坊北約50米處。兩華表位于牌坊與墓碑之間,華表頂上各有一麒麟,今麒麟已移至喀喇沁親王府博物館。在下嫁蒙古王公的所有清公主中,僅和碩端靜公主園寢建有牌坊,可能源于康熙皇帝與孝莊皇太后對公主的喜愛?!昂痛T端靜公主碑”碑座長3米、寬1.24米、高0.54米;碑身寬1.17米、高2.55米,碑額高1.3米。碑文為蒙滿漢三種文字相互對照陰刻而成。
王爺府鎮(zhèn)寶石溝村是公主與額駙的合葬園寢,據(jù)當?shù)乩辖處煱琢x先生回憶,該園寢坐南向北,園寢地面建筑以一條磚鋪甬路為中軸線,自北而南依次建有宮門、廂房、享殿、牌坊、石門、五供和寶頂。宮門南東西兩側(cè)各有三間廂房,廂房北部與宮門相對為五間享殿,享殿前有月臺,享殿后為一座四柱石牌坊,牌坊后為三座石門,中間一座門較寬,兩側(cè)門較窄,三門以一個石雕脊檐的石墻相連,石墻東西寬60米,東西與園寢的磚砌圍墻相連,形成圍繞寶頂?shù)娜Αp缽闹虚T穿過,直通月臺,月臺正中放置石五供,五供后為一座石燎爐,燎爐正對一座大寶頂,即公主額駙合葬處。大寶頂兩側(cè)各有一個小寶頂。三座寶頂均為石雕。在三座寶頂?shù)奈鱾?cè)還有一座磨磚對縫的小寶頂,大寶頂后部又有土墳若干。石牌坊為四柱三門,四柱柱頭上均有一望天吼,牌坊南北兩側(cè)有雁翅,柱與門之間有六塊雕花裙板,上凸雕寶瓶插花,今有兩塊散在農(nóng)家院墻下成為了墻基,其他構(gòu)件均已不見。該園寢所建牌坊應(yīng)該是沿襲公主單獨安葬時的園寢規(guī)制,噶爾臧在公主喪事時因霸占人妻而被監(jiān)禁,死時尚未脫罪,牌坊不會因他而建。1948年正月初五園寢地宮被破壞,石棺床上的兩個紫紅色木棺被發(fā)現(xiàn),公主木棺在東、額駙木棺在西,棺床周圍有一圈石灰色水。如今該園寢地面已無任何建筑,僅在農(nóng)田中散落著點點殘磚碎石與部分建筑構(gòu)件。
(作者單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