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業(yè)
為改變目標初中生物的尷尬境地,和不太受學生重視的現(xiàn)象,從教師自身入手,改變教學心態(tài)與方式,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打造富有教師特色的生動課堂。
根據(jù)現(xiàn)行的中考方案,初中生物作為一門會考學科,對升學有一定的要求。優(yōu)等生入門輕松,但難于達優(yōu)。后進生對升學無望,更不會重視生物課。因此,初中生物一直以來面臨著可有可無、不受重視的尷尬境地。學生愛聽不聽,甚至在課上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當堂習題反饋也是錯誤百出。教師長期在這樣的環(huán)境和現(xiàn)狀下工作,經(jīng)常會有挫敗感、失落感,長此以往會對教師這份職業(yè)失去信心,養(yǎng)成懈怠、不求上進的不良心態(tài)。學生面對毫無激情的教師、死氣沉沉的課堂,再大的求知興趣也提不起來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xiàn)狀,我認為要從教師自身入手,改變教學心態(tài)與方式,上學生愛聽的課,喜歡上的課,樂于參與配合的課。如何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打造生動的生物課堂呢?我結合前輩和同伴的教學經(jīng)驗、課堂實例以及自己的教學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1.1 創(chuàng)造生動的語言源于教師的富有激情
生動的語言從何而來,我覺得首要的就是從教師抑揚頓挫、激情昂揚的語調中來。一首歌曲,我們覺得動聽,最關注的就是它的曲調是否婉轉悠揚、高低錯落。教師的課堂語言也是一樣,只有語調抑揚頓挫,富有激情,才能抓住學生的耳朵,使學生不會昏昏欲睡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師有了激情,才能更好地把學習的快樂傳播給學生,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機,教育教學才會演繹出一段段和諧、歡樂、積極向上的篇章。通過聽取許多學校的前輩特別是在學生中有影響力的教師的平時課,我越發(fā)感受到擁有教學激情對于教師來說是多么重要和可貴。假如沒有了激情,用再華美的語言,再風趣的語氣上課,也不會打動學生的心靈,震撼學生的靈魂。
1.2 講出生動的語言就得“說學生聽得懂的話”
學生是求知者,本來就不懂,如果教師的語言晦澀艱深,不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組織教學,學生根本不會知道教師在說些什么,在問什么問題,從而更加不知怎樣思考,從何答起。
說學生聽得懂的話就是要將教學語言口語化??谡Z化語言是教師針對具體的教授內容、對象,將冗長拗口深奧的書面語言簡化為淺顯易懂的口語,用于課堂教學中??陬^教學語言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獨斷專制而是走下講臺面對面的平易近人。只有被學生接受和喜歡,教師才能輕松駕馭課堂,學生才能主動快樂的汲取知識的營養(yǎng)。這樣才可以使教材中比較晦澀難懂、難記的書面語言變成淺顯易懂、瑯瑯上口的口頭語言,能更易理解,便于記憶。例如,我在講授《認識病毒》時,播放了一段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過程的flash動畫,因為沒有聲音,于是我充當解說員的角色,一邊點擊鼠標一邊解說道:“首先,噬菌體發(fā)現(xiàn)了一塊風水寶地,先占領這塊寶地表面,吸附在細菌的表面。接著,仔細看,噬菌體是全部鉆進細菌嗎?(學生看后說道不是,只是一部分)對,噬菌體只是把他體內的那個絲狀的物質像打針一樣注射進細菌體內。這個絲狀物質是什么物質呢?(因為剛剛才介紹過病毒的結構,只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學生很容易辨認出絲狀物就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好了,現(xiàn)在噬菌體就算是進來了,一旦他進來了,這里就完全歸他管了,細菌什么都得聽他的。噬菌體首先命令細菌幫他制造他的子子孫孫,跟原來的遺傳物質一模一樣。顯然光有遺傳物質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噬菌體嗎?還需要什么?(生:蛋白質外殼)對,噬菌體還控制細菌幫他生產(chǎn)很多的蛋白質外殼。好了,所有需要生產(chǎn)的東西都生產(chǎn)出來了,這些噬菌體的零件還要經(jīng)過哪一步驟才能變成真正的噬菌體呢?(生:組合、組裝起來)同學們都很聰明,通過組裝就可以變成很多個新的噬菌體。我們說一山不容二虎,現(xiàn)在噬菌體的遺傳物質進來了,他就容不得細菌的遺傳物質的存在,所以也會控制細菌把自己原來的遺傳物質給瓦解掉。細菌一旦失去了自己的遺傳物質就像人沒有了大腦,不能繼續(xù)生活了,我們也知道了病毒只能怎樣生活呢(生:寄生在活細胞內)是呀,細菌快死了,再也不能為噬菌體提供營養(yǎng)和能量了,這塊風水寶地已經(jīng)被噬菌體掠奪干凈了,細菌死亡破裂。新制造出來的噬菌體從死去的細菌體內跑出來,各自還會繼續(xù)去尋找屬于他們的風水寶地。這個就是噬菌體侵入感染細菌的完整過程?!蔽以谥v解的時候也注意觀察了學生的表情,很多學生都瞪大了眼睛看屏幕,側耳傾聽我的每一句講解。等我講完,學生們都是一副豁然開朗的神情,我想,我成功的抓住了學生的耳朵和注意力。
說學生聽得懂的話就是要將教學語言生活化。我一直認為,中學生學習生物,不是為了成為生物學家、生物研究員,而是為了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釋各種他們之前不知道的現(xiàn)象,去指導他們及身邊的人如何科學健康的生活,去發(fā)現(xiàn)并解決更多的問題。因此,生動的生物課堂應該從生活中取材,多以生活中學生見過的一些事物、現(xiàn)象舉例。我校一直提倡多聽課,通過聽取老教師以及同伴的課,可以收獲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加速個人的成長。我在聽取本組的學科組長許靜老師的課后,得知了她為何深受學生歡迎的原因。許老師除了擁有富有激情的課堂語言以外,還會經(jīng)常講一些幽默的段子,而且講得繪聲繪色、生動有趣。另外,她還會經(jīng)常拿生活中的事例來舉例。例如在講《物質的溶解》時,她不用課本上的氫氧化鈉溶液為例,而是將生活中的糖水搬到課堂上。她是這樣說的:“一杯水里,嘩啦加了3大勺白糖,攪啊攪拌均勻,還有一些糖沒溶解完,喝一口,哇~齁死了?!睂W生被她那種搞怪的表情和語氣逗的哈哈大笑。接著問題就來了,“對于這杯糖水來說,是飽和溶液嗎?”學生因為之前的笑料被帶動了起來,都齊聲大喊“是!”“那么我再加糖進去還會溶解嗎?”生:不會!“那我再加鹽呢?”生:會!學生們都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很容易通過這個點來分析溶解度以及稀釋等問題,學生也不會覺得深奧難懂。
目前我們使用的是2007年再版的蘇科版教材,書中內容非常有限,很多會考內容都是書上不曾出現(xiàn),但又是初中階段生物課程的重難點內容。另外,書中許多圖片和數(shù)據(jù)都是很陳舊的。因此,書本的內容和圖片不能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學生往往快速的翻書掃一眼書本就過去了,他們不知道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知識以及哪些是對他們有用的知識,因而覺得生物課可有可無、可聽可不聽??墒?,如果教師將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圖片、模型,甚至是實物帶進課堂,尤其是一些時下最新的東西,學生沒有見過,自然會產(chǎn)生興趣和好奇心,進而會主動去認真聽其中的原因、原理。
恰如其分的拓展能拓寬學生的探究領域,極大地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激發(fā)起他們的表現(xiàn)欲和創(chuàng)造欲。我經(jīng)常聽前輩吳安慶老師的課,總要聽完他的課我才能上自己的課,為的是能更加完善我的備課。吳老師總能講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但是與本節(jié)課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學生們有興趣聽,也愛聽,既有趣新奇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吳老師在講《人體的免疫防線》時,特別提到了痰的形成過程,進而學生就可以自己說出為什么要禁止隨地吐痰的理由了。吳老師還提到了傷口紅腫和發(fā)炎化膿的原因,特別強調傷口化膿不能用手擠。這時有幾個學生就迫切的問道“那該怎么辦啊?”很多學生就會跟著附和。這個就是學生自主提出了問題,這是他們自己想知道知識的表現(xiàn)。這個例子讓學生切實地感到了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重要性,也激發(fā)了他們希望把學到的知識運用日常生活中去的沖動和熱情。教師在拓展知識的時候,值得注意的是,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一個刻意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可以讓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扎下根,進而慢慢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一個“拓展性問題”能樣把學生最感空洞虛幻、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變得生動鮮活起來,同時這個例子也讓他們明白,知識不是用來應付考試的,在日常生活中,知識有著廣闊的應用領域。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朱自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