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津
(信陽市中心醫(yī)院 口腔科,河南 信陽 464000)
外傷、齲齒、畸形等均為年輕恒牙根尖周炎致病因素,不僅會導致牙髓感染、壞死等,還能影響牙根生長發(fā)育。目前,對于年輕恒牙根尖周炎,臨床常用手術治療,主要術式包括根尖誘導成形術、牙髓血運重建術、三氧化礦物凝聚體根尖屏障術等。隨著研究及臨床實踐發(fā)現,根尖誘導成形術后,患者存在牙根長度小于正常牙齒,且根管牙本質壁較薄,牙根抗力較差等問題,導致術后恢復效果不理想。研究發(fā)現,牙髓血運重建術對促進年輕恒牙根尖周炎的牙根繼續(xù)生長發(fā)育具有一定的效果[1]?;诖?,本研究分析牙髓血運重建術治療年輕恒牙根尖周炎患者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3月信陽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59例年輕恒牙根尖周炎患者,共73顆牙,接受根尖誘導成形術治療的29例(36顆牙)患者作為對照組,接受牙髓血運重建術治療的30例(37顆牙)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16例,女13例;年齡8~14歲,平均(10.69±1.11)歲。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8~14歲,平均(11.04±1.0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信陽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為根管前磨牙;(2)根尖片顯示牙根未完全發(fā)育,根尖呈開放狀;(3)Nolla牙齡分期為7~9期。排除標準:(1)抗生素過敏史;(2)耐受性較差;(3)全身疾病;(4)嚴重感染;(5)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3 治療方法術前,拍攝X片,觀察患牙根管情況、陰影范圍、根尖發(fā)育等情況,并了解患者牙根尖發(fā)育狀態(tài)、是否出現病變以及病變程度等。對照組接受根尖誘導成形術治療。局麻,采用橡皮障隔離后,建立髓腔通路,使用體積分數為3%的雙氧水、生理鹽水交替沖洗根管,采用消毒紙擦拭根管,干燥后將氫氧化鈣碘仿糊劑置入根管,暫時密封。1周后復診,若未出現不適,重復上述操作,反之,則去除暫封物,置入氫氧化鈣碘仿糊劑,并使用玻璃離子暫封。后定期復診,若出現糊劑吸收,則及時更換;若根尖已閉合,則充填牙膠根管,并使用復合樹脂修復。觀察組接受牙髓血運重建術治療,具體如下。局麻,采用橡皮障隔離后,建立髓腔通路,使用10~15 g·L-1的次氯酸鈉溶液(20 mL)沖洗根管,時間約5 min,盡量避免拔髓、根管預備、加壓沖洗等處理,使用生理鹽水(20 mL)在距離根尖1 mm處進行沖洗操作,時間約5 min,用消毒紙擦拭根管,借助螺旋輸送器,將調制的三聯抗生素糊劑(甲硝唑、環(huán)丙沙星、米諾環(huán)素按照1∶1∶1的比例混合調至奶油狀)置入根管,使用無菌棉球覆蓋,氧化鋅+玻璃離子水門汀密封。2周后復診,如仍存在不適癥狀,則重復上述操作。癥狀消失后,使用局麻藥物(不含腎上腺素),在橡皮障隔離下,再次打開髓腔,使用170 g·L-1的乙二胺四乙酸溶液(20 mL)沖洗根管,用消毒紙擦干。在顯微鏡下,使用大號根管銼刺破根尖周組織,使根管內出血,待出血至釉質牙骨質界下4 mm,并至根管內血液凝結成塊后,在釉牙骨質界下1~2 mm處,覆蓋無機三氧化物聚合體,于釉牙骨質界上方,放置濕棉球,暫封;3 d后,去除上方暫封材料,檢查無機三氧化物聚合體是否充分硬化,用玻璃離子墊底,行常規(guī)復合樹脂填充。后定期復查,若存在疼痛等不適癥狀,可改行根尖誘導成形術。
1.4 觀察指標
1.4.1臨床療效 臨床自覺癥狀消失,牙齦腫脹、瘺管消失,患牙無叩痛、松動,X線顯示根尖周病變消失,根尖聚攏,牙根繼續(xù)發(fā)育,牙根延長(或根管壁增厚)為治愈;臨床自覺癥狀消失,各項檢查恢復正常,X線顯示根尖周病變消失,牙根繼續(xù)發(fā)育不顯著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
1.4.2牙根長度變化 術后3個月,比較兩組牙根長度變化,牙根長度變化計算公式如下:
k1=(L2-L1)/L1×100% …(1)
k1為牙根長度變化率,L2為術后牙根長度,L1為術前牙根長度。
1.4.3根尖孔變化 術后3個月,比較兩組根尖孔變化,根尖孔變化計算公式如下:
k2=(d2-d1)/d1×100% …(2)
k2為根尖孔變化率,d2為術后根尖孔直徑,d1為術前根尖孔直徑。
1.4.4牙根面積變化 術后3個月,比較兩組牙根面積變化,牙根面積變化計算公式如下:
k3=(S2-S1)/S1×100% …(3)
k3為牙根面積變化率,S2為術后牙根面積,S1為術前牙根面積。
2.1 治愈率治療后,兩組均未出現無效病例,觀察組治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愈率比較[n(%)]
2.2k1、k2、k3術后3個月,觀察組k1、k2、k3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k1、k2、k3比較
受到齲壞、畸形中央尖折斷影響,年輕恒牙牙根發(fā)育期間易引起牙髓感染、根尖周炎、壞死,影響牙根繼續(xù)發(fā)育,從而導致牙根過短、根管壁薄弱、根尖孔開放等,進而造成臨床無法實施常規(guī)根管治療[2]。牙髓血運重建術、根尖誘導成形術均為治療8~16歲患兒牙根形成且至2/3年輕恒牙根尖周炎的常用方法[3-4]。根尖誘導成形術在根尖形成屏障方面具有顯著效果,而對牙根發(fā)育的治療效果欠佳。牙髓血運重建術的理論依據有以下兩方面:(1)年輕恒牙根尖孔不處于閉合、狹窄狀態(tài),為開闊漏斗狀,牙髓腔容積更大,牙髓組織疏松;(2)牙髓組織疏松導致牙髓組織血運豐富,可促使新的牙髓組織生長發(fā)育。牙髓血運重建術是依賴于根管內殘余牙髓組織活力、根尖組織活力,促使根管內組織再生的過程。因年輕恒牙中具有增殖、分化功能的干細胞較多,因此其具有較強的愈合、再生能力,從而有助于促進受損年輕恒牙的根管進一步發(fā)育,進而可改善臨床癥狀[5-6]。此外,刺破根尖周組織后,能在根管內形成血凝塊,促使干細胞定植、分化,促進牙組織發(fā)育,提高牙髓血運重建術成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且術后3個月,觀察組k1、k2、k3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年輕恒牙根尖周炎患者接受牙髓血運重建術治療,效果顯著,能有效縮小根尖孔,促進牙根生長,增加牙根面積。另外,進行牙髓血運重建術應注意:(1)良好的無菌環(huán)境是牙髓血運重建的必備條件,必須完全充分清洗根管,以徹底清除微生物感染源;(2)應盡量避免探查根管、機械預備,以最大限度保留殘留牙髓,避免操作根尖乳頭,從而保存牙髓、根尖乳頭干細胞;(3)根管無需進行機械預備,而需進行化學預備、根管內藥物消毒;(4)關時不需嚴密封閉。此外,單純的無菌根管難以促使牙髓干細胞在根管內定植、生長,臨床治療時還需建立根管支架,以引導干細胞爬入,從而進行增殖、分化。
綜上,牙髓血運重建術治療年輕恒牙根尖周炎效果顯著,能有效縮小根尖孔,促進牙根生長,增加牙根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