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文革期間,中國科學院的很多科學家都被下放到河南羅山的“五七干?!眲趧?,其中有一位50多歲的女科學家,因身材嬌小、不適合干田里的活,干校就分配她負責敲鐘報時。
敲鐘的時間從早上6點到晚上9點,每隔半小時敲一次鐘。這個活看起來輕松容易,其實很枯燥。試想:在長達15個小時的時間內,大腦里得一直想著這個事兒,腦袋里的弦兒繃得緊緊的,精神難免會有些緊張。再說,每天都要不斷地重復這個單調的動作,內心難免會產(chǎn)生厭倦感。
但這位女科學家敲鐘的態(tài)度非常認真,她一絲不茍地去做這件工作,敲了幾個月鐘后,方圓幾十里的老鄉(xiāng)就傳開了:“科學院干校老太太的鐘,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報時一樣準!”每天早6時到晚9時,當中央臺整點報時的“嘟”聲響起,干校的鐘聲總是同時敲響,分秒不差。其后幾年,中國科學院河南羅山干校的鐘聲,就成為方圓幾十里人們對表的又一標準。
這位敲鐘報時的女科學家,就是著名物理學家、時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的何澤慧女士。
【素材點撥】這是清華子弟張克澄在《大家小絮---風骨清華人》一書中記述的一段往事。他在書中寫道:“向何老求證敲鐘的故事,沒想到她淡淡地一笑,微微一揮手,說道:‘你也聽說了?這有什么呀,我們做實驗都是按毫秒、微秒計算,敲鐘是秒級的,再敲不準,我算什么呀?原來老人家是把敲鐘當實驗,一絲不茍地履行著科學家的職責。”
【適用話題】大師的風骨;認真;科學精神;職責;專注……
(南亭摘自《青年文摘》2020年第11期)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