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
摘 要:傳播學中的人內傳播理論,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來訪者中心療法實踐,都與“個人形成”這一命題息息相關。本文旨在探討兩種理論的共通與不同之處,并由此探究個體自我認知的完整過程。
關鍵詞:人內傳播;來訪者中心;個人形成;自我認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4-000-02
一、理論研究
(一)共同的目的——個人的形成
在傳播學領域,人內傳播是社會傳播的五大基本類型之一。所謂人內傳播,指的是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行為。人內傳播理論認為,個人能在與社會、他人的聯(lián)系中認識自己、改造自己,不斷實現(xiàn)自我的發(fā)展和完善。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領域,羅杰斯提出了來訪者中心療法,認為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著積極的、奮發(f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的成長潛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理解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通過自我引導而成長。
從上述兩個不同領域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論從何視角展開對個人形成的研究,首先,肯定不能忽視“人”本身的巨大作用。此外,兩者的共通點在于,都強調了個體自身在成長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能動性,且最終的目的都指向個人的形成與自我的認知。
(二)不同的側重
1.他人在場與否
“鏡子”是一個常被人們拿來作比喻的意象,其意蘊也較為豐富。通過對鏡子意象的不同解讀,我們可以進一步形象地探討個人形成中需不需要他人在場的問題。
庫利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提出“鏡中我”的理論,在庫利的理論中,鏡子指的是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人。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別人的鏡子。我們的自我,是通過別人對自己行的評價而獲得的。
在人內傳播的視閾內,自我認知的形成,離不開別人的評價與理解。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因此,沒有人天生就存在一個自我。在向內思考的過程中,通過對他人的分析與推測,反觀自照,形成個人的態(tài)度和輪廓。這是一種重新構筑自我的過程,并且只有在與他人互動的社會過程中才能得以發(fā)展與健全。
文人卻不這么認為。詩人張棗在《以朋友的名義》中吟誦“以朋友的名義,你們去鏡中穿梭?!弊骷伊_曼羅蘭在寫作時,習慣在桌上放一面鏡子,從而可以觀察到自己寫作時的表情。在張棗與羅曼羅蘭那里,鏡子指的就是他們自己。有一面鏡子一直在等候著他們,等候他們坐下,對著自己的形象抒情,或者與之對弈。
這和羅杰斯所表達的“與自己搭調”比較類似。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需要的是個體自身的下降與沉浸。咨詢師是不會作為“他人”而在場的,他也不會以任何直接或是間接的方式來設定目標、塑造他人甚至操控他人。他強調的是與來訪者此時此刻的共存,給來訪者創(chuàng)造一個開口,更重要的是,讓來訪者做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內心的強大力量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并且,這種力量可以幫助來訪者坦然地感受到自我積極的一面。于是,來訪者可以產生流動性的變化,他們的靈魂與存在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他們對自我的了解更加深刻,同時也對自己的結構更加熟悉。終為自己,而不是泛化的他人。
2.感覺還是認知
最早從傳播角度對人的自我意識以及個人的形成過程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他提出了“內省式思考”的觀點,認為在一個人遇到新的問題狀況時,會把迄今為止有關該問題的社會經驗與知識積累全部調動起來,對它們的意義重新進行解釋、選擇、修改與加工。
單從字面上看,這與羅杰斯所闡述的“對經驗開放”無異。但進一步看,不同的點在于,人內傳播屬于自我認識的范疇,是個人的自我意識主導下的傳播活動。這樣的一種活動,是在人的認知與理解層面發(fā)生的,強調觀念、態(tài)度、意圖、目的等的生成。比如說,“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應該或不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等。
而來訪者中心療法,則更強調對自我的感覺。如果單把“感覺”一詞從語境中抽離出來看,指的是人通過感官直接作出的反應。但在羅杰斯這里,他所論述的感覺不應屬于冷暖一類,而是當個體把生活經歷與內心起伏都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之后,再將其融入自己世界的意境之中的感覺。這樣一種感覺應該以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作為基礎,才能夠把面具和面具背后的面目區(qū)分開來,最終實現(xiàn)不再防御的接納與開放。就像西娃①的詩,在具象的抒情背后,我們可以看到她強烈的個人意識。在日常的背后,絕非空洞,而是哲思與徹悟之后的深刻。
二、現(xiàn)實意義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理論的共通之處在于,兩者都強調個體與自己打交道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產生變化與發(fā)展。而不同點則在于,人內傳播理論側重“我和我身外萬物”反作用于“我”的認知,而來訪者中心則更側重“我”的感覺。筆者認為,在個體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應該綜合考量上述兩種觀點。先向內,再向外,并充分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綜合考量內外部環(huán)境,形成多維度認知。
基于此,筆者將個人形成與自我認知應有的過程概括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返身
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一種返身的沉浸體驗,即上文中所論述的羅杰斯的理念。在這樣的語境之下,自我應當是一種超社會的獨立存在,有著超然的思想和獨立的自身,可以體現(xiàn)自我的絕對精神。這需要個體摒棄一切外在因素的干擾,將精神從日常的瑣碎中超拔出來,從現(xiàn)實的功利世界超脫出來,從而發(fā)現(xiàn)前所未有的個人世界。此般境界,在陶淵明那里,就是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宗白華那里,便是“萬物靜觀皆自得”。在心中靜觀萬象,萬象便猶如在光明瑩潔的鏡中顯現(xiàn),顯現(xiàn)出它的本然、充實、自由。
在這一階段,除了有意識追求絕對自我,也需要把無意識的內容納入考量范圍之中。弗洛伊德把個體的人格結構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他的冰山模型表明,在個人精神中,意識的占比很少,可以將其視為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則都是潛意識。因此,通過自由聯(lián)想與放松,并對無意識中的內容進行去偽存真的分析,在最大的限度中實現(xiàn)對自己真誠。
我們需要將此作為自我認知的第一步。反之,如果讓他者的評價先行,那么,在認知的過程中,個體容易陷入失去自我的尷尬處境,將外界的認知內化到人格當中去,先入為主,導致看不清面具背后的自己。
然而,在羅杰斯秉持這樣的思想進行來訪者中心治療的初期,也有和他不搭調的來訪者,將“來訪者中心療法”批駁為“羅杰斯中心療法”,認為其不具備普適性。另外,美學理念所構建的理想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固然也有一定的差距。沒有人生活在真空之中,完全超越現(xiàn)實的藩籬。因此,只能將此作為第一階段的自我認知。
(二)出離
人的自我不是完全封閉和孤立的,而是在與他人的社會聯(lián)系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互動性。因此,要形成立體的自我認知,離不開走出自身,并與他人進行互動的這樣一個過程。通過互動與傳播,個體才能對自己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
米德提出了“主我”與“客我”的理論,前者是作為意愿和行為主體的我,即前文第一階段返身認識中的自我。并且,在此基礎上,米德發(fā)現(xiàn),還有另一方面的自我與“主我”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他將其稱之為“客我”,即作為他人評價和社會期待所代表的自我。而個體的自我認知,正是在這兩者的辯證互動中形成。也就是說,相較于第一階段而言,這個“主我”不是一意孤行的,相反,他是對各種外界環(huán)境體現(xiàn)的“客我”的反映。
因此,對于個體自我認知的過程而言,雖然可以將其歸為人體內部的信息處理過程,但這個過程是開放的。它的一端指向內,另一端與外部環(huán)境保持著銜接的關系。如此一來,才能避免走向過于絕對的唯心主義。
(三)回歸
在通過自己與他人的感知形成自我認知后,再回歸到自身,對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作出積極能動的反應,這便是第三階段的認知內容。
然而,這里對自我認知的回歸,并不是指倒退回到最本初的自我,而已然在回歸之后,對認知基模進行修正,成為一個新的行為主體。也就是說,個人不是原封不動地被動接受來自外界的期待與要求,而是沿著自己在第一階段認知中的立場,對第二階段中的評價進行能動的修改。并回歸自身,對于和原有基模相吻合的,則起到強化作用。否則,在此基礎上進行重新加工組合,形成新的認知基模,實現(xiàn)對自我認知的發(fā)展與完善。
第二階段的互動在與個體與身外萬物的互動,而到了第三階段,更側重在對上述過程的內省思考。這里既強調橫向的思考,來重構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同時也強調縱向的思考,將過去與將來聯(lián)系在一起。最終,回歸的本質在于,在調節(jié)本我與超我的主動過程中,實現(xiàn)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內在化。布魯默將這樣一個過程稱為“自我互動”。每個人都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在將外界事物和他人作為認知對象的同時,也會將自身作為認知的對象。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個體得以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形成自我認識,并對自身采取行動,在交融中取得進步。
關于個體自我認知后的呈現(xiàn),戈夫曼曾提出“前臺”和“后臺”的概念?!扒芭_”側重的是“客我”的表演,“后臺”側重的是“主我”的呈現(xiàn)。后來,梅洛維茨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中區(qū)”的概念,即“前臺”與“后臺”地獄界限的模糊與合并。雖然作為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學者,梅洛維茨“中區(qū)”理論的立足點在于,電子媒介對個體“前后臺”的模糊化影響。但放到一個更廣闊的語境之下,這個理論同樣適用于對個體認知形成過程的討論。沒有完全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個體,也沒有“前臺”和“后臺”處于絕對二元對立的個體。因此,在強化了內部認知與外部評判之后,“中區(qū)”范圍相應擴大,社會化之后的自我認知在其中得以形成。
三、結語
傳播學是一個處于十字路口的學科,因此,可以將其與其他與之銜接的社會科學放到同一個語境中進行更為宏觀立體的討論。本文通過定性的比較研究,以文本分析的方式,針對個人形成這一命題,展開對自我認識這一過程的討論。這是一切傳播活動的基礎,需要個體在多方認識中實現(xiàn)自我接納,并在多種互動中得以立體呈現(xiàn)。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2][美]卡爾·R·羅杰斯,著.楊廣學,尤娜,潘福勒,譯.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