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麗
前言: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huán)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患者機體在病情影響下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臟器功能受損表現(xiàn),若未能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疾病控制治療,則可對其健康水平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1]。上述疾病在中醫(yī)范圍內主要可分為肝陽上亢、肝腎陰虛、痰濕中阻等疾病類型,其中,以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最為常見,而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診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中藥方劑現(xiàn)已在高血壓疾病治療中得到了有效應用[2]。本文主要探討了天麻鉤藤飲加減輔助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資料 將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間于本院就診的60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擇為研究對象,依據(jù)患者的入院時間順序,單組為30例。對照組中,有男19例,女11例,年齡為41~63歲,平均年齡為(54.6±3.7)歲。觀察組中,有男17例,女13例,年齡為43~64歲,平均年齡為(54.9±3.6)歲。組間基線資料相比無較大差異(P>0.05)。
納入標準:(1)病情符合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均已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肝腎功能不全表現(xiàn);(2)對本研究中所應用的治療藥物存在過敏反應。
1.2 方法 對照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進行藥物治療,用藥劑量為5~10mg,1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內容基礎上,應用天麻鉤藤飲開展加減輔助治療,方劑的具體藥材組成包括杜仲12g、桑寄生12g、川牛膝12g、梔子12g、益母草13g、天麻15g、鉤藤15g、茯神15g、黃芩15g、石決明18g及夜交藤20g;若患者合并存在情志不暢,則需在原方劑基礎上加用柴胡6g和郁金12g;若患者合并存在血瘀表現(xiàn),則需在原方劑基礎上加用益母草15g和丹參20g;若患者合并存在便秘表現(xiàn),則需在原方劑基礎上加用大黃及芒硝各6g。將上述具體方劑中的全部藥材均放置于水中煎制成500ml的藥液,1劑/d,分早晚2次服用。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及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水平。其中,臨床療效的具體評價標準如下:(1)顯效:治療后,血壓下降幅度大于20mmHg,或下降幅度小于20mmHg,但血壓水平恢復至正常值范圍內;(2)有效:治療后,血壓下降幅度在10~20mmHg之間,或下降幅度小于10mmHg,但血壓水平恢復至正常值范圍內;(3)無效:治療后,血壓水平未得到明顯改善。
1.4 統(tǒng)計學 應用SPSS21.0軟件對本文中出現(xiàn)的各項計量資料(T檢驗)及計數(shù)資料(X2檢驗)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P<0.05為對比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
2 結果
2.1 兩組的臨床療效對比
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的一氧化氮數(shù)值水平高于對照組,其內皮素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數(shù)值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高血壓在中醫(yī)范圍內屬于“眩暈”“頭痛”等疾病范疇,肝腎虧損及肝陽上亢為該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因此,該病的治療重點應在于補肝益腎及平肝潛陽[3]。天麻鉤藤飲是一種出自《雜病證治新義》的中藥方劑,其藥材組成主要包括天麻、鉤藤、夜交藤等;其中,天麻及鉤藤可起到平息肝風的功效,黃芩和梔子可起到降火清肝的功效,川牛膝、桑寄生及杜仲可起到補氣益腎的功效,石決明可起到潛陽平肝的功效,茯神可起到安神寧心的功效,益母草可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上述諸藥合用則可共奏清熱平肝、補益肝腎之功[4-5]。
本文研究結果表示,通過為觀察組患者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聯(lián)用天麻鉤藤飲開展用藥加減治療,可明顯提升整體療效,同時可有助于恢復機體血管內皮功能,上述用藥方法得到了較為突出的用藥效果。
綜上所述,為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應用天麻鉤藤飲開展加減輔助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可明顯提升治療有效率,同時顯著改善機體血管內皮功能,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于娓娓.天麻鉤藤湯加減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9,21(5):184-186.
李娟.天麻鉤藤飲在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治療中的應用[J].醫(yī)學新知雜志,2019,29(S1):257-258.
魏嘉琦,巫華蘭.天麻鉤藤飲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臨床療效[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9,46(1):102-104.
肖裕高.天麻鉤藤飲加減輔助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15):114-116.
張進.天麻鉤藤飲加減輔助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臨床效果評價[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8,3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