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鄭州處于黃河文明的中心地帶,與黃河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挖掘鄭州黃河文化視覺符號時,可以先從歷史角度、人文角度、生態(tài)角度進行探析,而后在尊重鄭州歷史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鄭州城市精神以及彰顯“創(chuàng)新性”與“人文化”等途徑的引導下進行挖掘,從而為塑造更好的城市形象奠定基礎。
【關鍵詞】鄭州;黃河文化;視覺符號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藝術設計專業(yè)‘觀、仿、悟、造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9SJGLX373)。
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立堅實文化自信是實現(xiàn)“中國夢”偉大構想的重要支撐。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需要深入挖掘其內涵,并在傳承中體現(xiàn)其時代價值。黃河文化的視覺符號是豐富多樣的,而在時代的發(fā)展中,需要通過深入挖掘促進視覺符號與時代同步,這不僅是傳承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形象塑造中體現(xiàn)人文性的關鍵。
一、鄭州黃河文化視覺符號多角度探析
(一)歷史角度
鄭州出土的文物數不勝數,其中以青銅器為主,包含了工具、兵器、禮器等類型,而從這些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來看,已經達到了較高層次,不僅可以鑄造出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青銅器,而且還有精美的裝飾紋樣,如饕餮紋、回形紋、乳釘紋等。[1]青銅器的外形與紋樣都可以作為黃河文化的視覺符號進行研究,能夠在運用后讓人們體會到遠古的意味,從而獲得“返璞歸真”的感覺。
鄭州的“商城遺址”于1955年被發(fā)現(xiàn),經研究考證,這座遺址距今大概有3600年的歷史,其占地面積達到了25平方公里,其中保存了多項商朝時期的“物件”,有總長達到7公里的古城墻,有布局嚴整的宮殿建筑,還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如瓷器、兵器等。在眾多文物之中,有一件名為“杜嶺方鼎”的鼎器,據考證,它的產生時間比著名的“后母戊鼎”還要早,而且鄭州市以這一鼎器為原型制作了青銅雕塑,并將其安放在了鄭州的繁華地帶。這些青銅雕塑不再是簡單的雕塑品,而是逐漸成為了鄭州的視覺符號,傳達出鄭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鄭州城隍廟是河南省保存較好、規(guī)模較大的古建筑之一。城隍廟自古以來就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是百姓祭祀神靈、舉辦廟會的地方,并且有很多與城隍廟相關的民間故事在不斷流傳。從視覺符號的角度分析,鄭州城隍廟中的一磚一瓦、一門一窗都蘊含著古人卓越的設計智慧與藝術表現(xiàn)能力,比如其建筑不僅在造型上極其精致,而且結構緊湊、堅實耐用,這也是鄭州城隍廟能夠長存至今依舊光彩照人的重要原因。鄭州城隍廟是民俗文化的代表,鄭州市依托民俗文化每年舉辦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用以展示鄭州民間藝術、餐飲文化等,成為各方來客了解鄭州歷史、感受鄭州文化的重要渠道。
(二)人文角度
豫劇是河南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劇種,與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并稱為中國的“五大戲曲劇種”。豫劇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早在二百多年前豫劇就已經風靡河南地區(qū),而后又經過不斷融合,逐漸在唱腔、舞臺表現(xiàn)等方面更具獨特風格。在新中國成立后,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為豫劇的蓬勃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豫劇的影響力一度超過其他劇種居于全國首位。[2]豫劇中的服裝、樂器、扮相等均具有獨特特征,可以作為黃河文化視覺符號挖掘的對象,進而將其運用于多個領域的藝術塑造中。
鄭州市每年在農歷三月初三會盛大舉辦“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會來此祭拜,以寄托對先祖的緬懷之情。這一盛事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得到了鄭州市政府以及國務院的大力關注。對于鄭州來說,舉辦這一盛事不僅能促進中華文化、黃河文化以及鄭州文化的發(fā)揚光大,也能讓中華民族兒女同心同德,始終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要為祖國的繁榮與發(fā)展貢獻力量。這一盛事是一種人文符號,彰顯著鄭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想要發(fā)揮更大作用,應該進一步進行挖掘。
鄭州有著多種多樣的民間美食,其中,尤以“燴面”聲名在外,這也是鄭州被稱作“燴面之城”的原因。鄭州燴面具有兩個特征:一是葷素搭配均衡,在食用時既不會感覺“油腥味”太重,也不會覺得平淡無奇、食之無味;二是價值合理、經濟實惠,鄭州燴面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食物,走到哪里都能找到燴面館子,這在為老百姓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讓鄭州燴面具有了好的名聲。從燴面的特征中可以體悟到鄭州人懂生活、樸實沉穩(wěn)的品格,也讓燴面成為鄭州市井文化的視覺符號。
(三)生態(tài)角度
鄭州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地處黃河流經區(qū)域,依托黃河的波瀾壯闊打造出了絢麗多姿的公園風景,并在黃河國家地質博物館的協(xié)助下,將黃河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了人們面前。黃河是懸濁的,像是將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經歷融于其中,黃河奔騰起來勢若猛虎,像極了中華民族勇于開拓、不斷向前的精神樣貌。黃河是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的靈魂,其所形成的視覺符號是鄭州市發(fā)展過程中的精神支撐,而當人們游覽黃河國家地質公園時,所體驗的不僅是黃河文化的氣勢磅礴,還有對鄭州這座城市的深入認知。
鄭州的當代建筑中也有意蘊深厚、能夠體現(xiàn)鄭州發(fā)展歷程的類型,比如二七塔、河南博物館、CBD建筑群等,它們也是黃河文化視覺符號的代表,是符號挖掘過程中應該重點對待的對象。比如,鄭州的二七塔建于1971年,是一座紀念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紀念性建筑物。這座塔在建筑風格上具有民族特點,而其63米的高度也表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的威武而立。另外,塔中珍藏著豐富多樣的歷史文物與各種資料,能夠讓人們對那段罷工史獲得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欽佩工人階級的斗爭精神。[3]鄭州二七塔雖然是現(xiàn)代建筑,但是從它的身上可以看到鄭州發(fā)展過程中的艱辛與努力。
二、城市形象塑造下鄭州黃河文化視覺符號的挖掘途徑
(一)尊重鄭州歷史文化傳統(tǒng)
鄭州作為古都之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鄭州黃河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有起源于商朝的“青銅文化”,有歷代相傳的“武術文化”,還有經過近代演變形成的“豫劇文化”,等等。在挖掘鄭州黃河文化視覺符號時,不能僅將關注點放在視覺符號的感染力上,而是要通過大力宣傳鄭州歷史文化傳統(tǒng),讓更多人了解這些文化,并能在耳濡目染之下逐漸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比如在“青銅文化”中,一般人只知道一些出土青銅器的名稱,卻不知道其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以“饕餮紋”為例,其形象莊嚴凝重,大部分學者認為,“饕餮紋”代表的是高高在上的王權,目的是讓治下之民臣服并產生畏懼之情。另外,“饕餮紋”的出現(xiàn)也能說明當時的鑄造水平、裝飾水平等達到了較高層次。這樣的視覺符號在得到運用后,能夠凸顯出鄭州的厚重感,讓鄭州的城市形象更具性格色彩,從而在與其他城市的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
(二)體現(xiàn)鄭州城市精神
一個城市的發(fā)展不僅要追求物質層面的持續(xù)提升,還要重視精神層面的塑造效果。如果只重物質而忽視精神,這樣的城市將會在“金錢至上”的理念下失去生機,進而變得冷漠寡情,成為一具行尸走肉。在鄭州黃河文化視覺符號挖掘中,要以體現(xiàn)城市精神為出發(fā)點,讓鄭州能夠在多種精神的帶動下變得活力四射、充滿生機。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鄭州市民對CBD建筑群的規(guī)劃設計缺乏了解,只是將其當作鄭州發(fā)展道路上的一個舉措,而沒有從更深層面進行理解。[4]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充分反映出政府機構與普通市民之間沒有建立有效的聯(lián)接紐帶,從而對黃河文化視覺符號的深度挖掘造成了阻礙。而想要做出改變,應從大力宣傳城市精神為入手點,因為市民在逐漸了解城市精神后,就可以對政府做出的建設舉措具有更深的認識。另外,所挖掘的視覺符號要具有雙重引導作用,比如在以“鄭州燴面”為挖掘對象時,既要讓人們認識到它所蘊藏的樸實沉穩(wěn)的精神,又要認識到只有做大做強,才能讓“鄭州燴面”成為促進鄭州經濟發(fā)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撐。
(三)彰顯“創(chuàng)新性”與“人性化”
鄭州黃河文化視覺符號的挖掘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而是要隨著時代發(fā)展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在以鄭州城隍廟為挖掘對象時,還原城隍廟的原狀如恢復祭祀、舉行廟會等均是重要的發(fā)展手段。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從更多方面做出要求,像祭祀中要采取防火措施,避免發(fā)生著火事件;在舉辦廟會時要有各種細致的規(guī)定,如衛(wèi)生標準、商品準入標準等,目的是保證廟會可以合理合法地進行。另外,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實現(xiàn)視覺符號的“人性化”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當這樣的視覺符號應用于城市形象塑造中時,可以增加城市的親和力,從而為建立城市與市民之間的情感紐帶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周睿雅.視覺符號在鄭州城市形象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2]陳雨.“一帶一路”背景下鄭州城市形象傳播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9.
[3]張光義.做好黃河文化傳承發(fā)展大文章[N]. 黃河報,2017-07-25(4).
[4]李園園.基于中原文化的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qū)景觀設計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yè)大學,2016.
作者簡介:崔磊(1982-),男,漢族,河南鄭州人,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