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萍,范建平,周宏玉,周秋芳,戴曉潔,彭飛
(1.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護理處,上海 200003;2.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脊柱外科)
頸椎病是骨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目前發(fā)病年齡已趨于年輕化。手術治療是頸椎病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患者術后早期手功能康復訓練有助頸椎功能的恢復。既往文獻[1-2]報道,手和上肢功能訓練常用徒手操、彈力球、啞鈴操等,上述訓練方法主要存在不能直觀顯示訓練數(shù)據(jù),不夠確定訓練效果等不足。為此,本研究研制了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3],旨在為頸椎病患者術后提供一種早期康復的器具,該器具已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專利號:ZL201510342669.3),并已經(jīng)完成樣機的研制。經(jīng)臨床應用,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便利抽樣法選取上海市某三級甲等綜合性醫(yī)院脊柱外科行頸椎手術的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1)患者神志清楚,能完成訓練規(guī)定動作;(2)年齡為18~60歲;(3)手術切口為Ⅰ、Ⅱ類切口;(4)患者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嚴重并發(fā)癥者;(2)無法配合本研究的患者。按照患者的住院時間將其分為兩組,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的患者設為對照組(50例),2019年6-11月的患者設為觀察組(50例)。本研究共納入100例頸椎手術患者,其中男43例、女57例;年齡為44~74歲,平均(56.51±8.39)歲;手術方式:頸椎前路者67例、頸椎后路者3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職業(yè)和手術方式等資料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器具選擇 觀察組采用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主要結(jié)構包含3個部分:杠鈴軸、手部按鈕和顯示器,見圖1。對照組采用彈力球。
1.顯示器;2.杠鈴片;3.電池;4.藍牙;5.控制電路;
1.2.2 訓練方法 兩組患者訓練內(nèi)容、程序和時間均相同。(1)訓練內(nèi)容:握力訓練、上肢肌力訓練和上肢關節(jié)運動訓練,其中腕關節(jié)(屈、伸、旋)、肘關節(jié)(屈、伸、旋)和肩關節(jié)(收、展、旋)。(2)訓練時間:30 min/次,2次/d,訓練3個月。
1.2.3 資料收集 在住院期間,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研究護士完成資料的收集。出院前,對長期照顧者進行培訓,請其協(xié)助、監(jiān)督患者出院后的功能訓練,并將患者的功能訓練記錄通過微信發(fā)給研究護士。分別在患者住院期間手功能訓練前、手功能訓練1、3個月時由研究護士完成握力、肌力測量和上肢運動功能的評估與記錄。
1.2.4 評價指標
1.2.4.1 握力和肌力 采用肢體功能康復評定與訓練儀(型號XRHK,執(zhí)行標準GB/T)由康復師和研究護士共同測量。該測量儀可進行握力、肌力定量評測并提供數(shù)據(jù)。
1.2.4.2 上肢運動功能 采用中文版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估表[5]對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上肢部分、下肢部分及總分,可分別從上肢屈伸肌協(xié)同運動、反射、協(xié)調(diào)能力、運動速度等方面進行評估?;颊卟煌课幻拷M運動賦予0~2分,0分表示不能完成;1分表示部分完成;2分表示充分完成。手及前臂運動功能總分為66分,得分越高,說明上肢運動功能越好。該量表組內(nèi)重測信度為0.997,組間重測信度為0.993。
2.1 兩組頸椎術后患者的握力和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患側(cè)手部握力和上肢運動功能比較,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患側(cè)手部握力和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2.2 上肢不同部位肌力比較 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患側(cè)上肢不同部位肌力比較,見表2。
表2 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患側(cè)上肢不同部位肌力比較
3.1 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的創(chuàng)新點 本課題組研制的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具有以下優(yōu)勢:(1)可以進行上肢多個部位(如手部、前臂和上臂)、多個關節(jié)(如指關節(jié)、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和肩關節(jié))、多組肌群(如胸大肌、背闊肌等)的康復訓練。(2)可以顯示各部位康復訓練的數(shù)據(jù)并存儲。(3)可以具有多種功能,如后臺可以收集訓練數(shù)據(jù),供研究人員進行大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研究;還可以安裝娛樂軟件,寓訓于樂。(4)可以應用于多種人群,除適用于骨科頸椎術后患者早期上肢功能康復訓練外,還適用于臨床眾多輸液患者的靜脈炎防治、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康復訓練、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訓練及廣大健康人群的日常鍛煉等。
3.2 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的應用效果
3.2.1 手部握力 經(jīng)研究[6]證實, 握力的改變是頸椎病患者術后手部肌力改變的客觀指標之一。頸椎病患者術后早期握力的訓練有助于患者握力和上肢功能盡早康復。Fischer等[7]開發(fā)了一種用來訓練患者握力等功能的器具,但需24 h佩戴。而本課題組研制的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只需訓練時使用。本研究顯示,頸椎病患者術后應用手功能訓練器和彈力球進行握力訓練1個月后均有效(均P<0.05),這與以往報道[8]一致;但手功能訓練器組的握力更優(yōu)于彈力球組(P<0.01),說明應用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訓練握力效果明顯,這與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的設計(獲3項專利)、逐一填報病例觀察報告和研究人員嚴格遵循臨床試驗要求密切相關。
3.2.2 上肢肌力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訓練方法對頸椎病患者術后上肢肌力的康復均有效。從部位上看,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對肘部肌力和肩部肌力的康復明顯優(yōu)于彈力球組(P<0.01),這與上肢訓練承受的重力以及上肢近側(cè)端肌群更易被牽拉和擠壓有關;從訓練時間上看,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應用于頸椎病患者術后早期訓練上肢肌力不僅恢復時間快,而且訓練效果好,這與多功能智能化的手功能訓練器能直觀顯示和記錄并存儲訓練數(shù)據(jù)有關,并且多功能智能化的手功能還安裝游戲軟件,對提高患者訓練的依從性和增加患者訓練的娛樂性亦有幫助。
3.2.3 上肢運動功能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使用手功能訓練器1個月后,觀察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訓練3個月后,觀察組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頸椎病患者應用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進行康復訓練,上肢運動功能的恢復明顯優(yōu)于常用彈力球,并且早期應用意義更大。
志謝:本研究得到海軍軍醫(yī)大學孟紅教授、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張申主任、王曉航老師、荊瑤老師等的大力幫助,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