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新,李華華,陳善昌,徐廣馬
(1.賀州市人民醫(yī)院 心血管內(nèi)科,廣西 賀州 542809;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廣西 南寧 530012)
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1],且病死率較高[2],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作為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亦逐年上升[3]。因此,如何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有效治療并改善其預后和生活質(zhì)量,一直是研究的熱點。相關研究認為,補充外源性重組人腦利鈉肽(rhBNP)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4-5]。但rhBNP 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可溶性ST2 蛋白(sST2)、超敏肌鈣蛋白I(hs-cTnI)、心功能及預后的影響如何,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探討rhBNP 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sST2、hs-cTnI、心功能的影響及預后情況,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和預后預測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賀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20 例,按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rhBNP 組和對照組,各60 例。診斷依據(jù)參考《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6]。納入標準: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梗死部位包括前間壁、前側(cè)壁和廣泛前壁;梗死時間>12 h;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 機械并發(fā)癥、心源性休克、惡性心律失常;伴有嚴重感染、血液病、結(jié)締組織疾病、肝腎功能損害、惡性腫瘤等;失隨訪者。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所有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給予標準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應用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β 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等。rhBNP 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rhBNP 治療。具體用法: 將rhBNP(成都諾迪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1.5μg/kg 在90 s 內(nèi)勻速靜脈注射沖擊,然后以0.0075μg/(kg·min)的速度維持靜脈注射3 h。
患者入院時、入院7 d 行心臟超聲檢查,測定左心室舒張期末內(nèi)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入院時,以及24 和7 d 的血清sST2、腦鈉肽(BNP)、hs-cTnI。
兩組患者術后隨訪1 次/月,方式包括門診復診、電話訪談等,記錄患者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CE)的發(fā)生情況及發(fā)生時間。記錄的心血管事件包括: 心血管原因死亡、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心絞痛、缺血性卒中等。隨訪時間為1 ~12 個月,平均(6.1±4.3)個月。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或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 法繪制生存曲線,比較用Log-rank χ2檢驗;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 比例風險模型,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ㄒ韵潞喎Q冠心病)、高脂血癥病史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n =60)
rhBNP 組與對照組在入院時、入院后24 h 和7 d 的各項檢測指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 ①不同時間點的sST2、BNP、hs-cTnI、LVEDD、LVEF有差異(F=16.981、37.442、5.723、4.989 和5.355,P=0.000、0.000、0.012、0.027 和0.020)。②兩組sST2、BNP、hs-cTnI、LVEDD、LVEF 有差異(F=7.626、22.576、4.063、4.821 和7.768,P=0.009、0.000、0.037、0.029 和0.011),對 照 組sST2、BNP、hs-cTnI、LVEDD 較高,LVEF 較低。③rhBNP 組與對照組的sST2、BNP、hs-cTnI、LVEDD、LVEF 變化趨勢有差異(F=21.971、56.254、7.095、8.122 和8.493,P=0.000、0.000、0.013、0.009 和0.000)。見表2~6。
表2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sST2 比較(n =60,pg/ml,±s)
表2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sST2 比較(n =60,pg/ml,±s)
注: ①與入院時比較,P <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入院時 入院后24 h 入院后7 d對照組 133.38±37.51 105.79±36.60① 69.15±19.58①rhBNP 組 135.31±39.17 81.60±33.51①② 35.71±15.09①②
表3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BNP 比較(n =60,pg/ml,±s)
表3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BNP 比較(n =60,pg/ml,±s)
注: ①與入院時比較,P <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入院時 入院后24 h 入院后7 d對照組 806.35±111.59 639.51±101.18① 470.51±99.15①rhBNP 組 815.16±119.70 563.75±108.53①② 381.30±91.77①②
表4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hs-cTnI 比較(n =60,μg/L,±s)
表4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hs-cTnI 比較(n =60,μg/L,±s)
注: ①與入院時比較,P <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入院時 入院后24 h 入院后7 d對照組 1.83±0.75 1.60±0.62① 1.35±0.60①rhBNP 組 1.80±0.77 1.51±0.63①② 1.15±0.61①②
表5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LVEDD 比較(n =60,mm,±s)
表5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LVEDD 比較(n =60,mm,±s)
注: ①與入院時比較,P <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入院時 入院后24 h 入院后7 d對照組 43.51±6.36 41.28±5.83① 39.75±5.79①rhBNP 組 43.13±6.93 40.56±6.27①② 36.31±5.90①②
表6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LVEF 比較(n =60,%,±s)
表6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LVEF 比較(n =60,%,±s)
注: ①與入院時比較,P <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入院時 入院后24 h 入院后7 d對照組 43.33±5.19 46.47±5.60① 52.15±6.21①rhBNP 組 43.70±5.61 50.09±5.35①② 57.91±6.77①②
兩組患者出院后1、6 和12 個月的MACE 發(fā)生率比較,經(jīng)χ2檢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rhBNP 組低于對照組。見表7。
隨訪1年內(nèi),記錄患者發(fā)生MACE 的時間,通過Kaplan-Meier 法繪制生存曲線,經(jīng)Log-rank 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8.526,P=0.000),rhBNP 組患者預后更好。見圖1。
表7 兩組患者MACE 發(fā)生率比較 [n =60,例(%)]
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rhBNP、sST2、BNP、hscTnI 是影響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8)。將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一般多因素Cox 比例風險模型。結(jié)果顯示,rhBNP[=0.799(95% CI: 0.808,1.211)]、sST2[=1.651(95% CI : 1.037,2.132)]、BNP[=1.235(95%CI: 0.702,1.390)]和hs-cTnI[=1.331(95%CI: 1.095,3.113)]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9)。
圖1 兩組患者預后的生存曲線
表8 影響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參數(shù)
表9 影響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參數(shù)
rhBNP 是利用基因重組技術人工合成的,其模擬內(nèi)源性BNP 與特異性的利鈉肽受體相結(jié)合,引起細胞內(nèi)環(huán)單磷酸鳥苷(cGMP)濃度升高和平滑肌細胞舒張[7-8]。作為第二信使,cGMP 能擴張動脈和靜脈,迅速降低全身動脈壓、右房壓和肺毛細血管楔壓,從而降低心臟的前后負荷,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9-10]。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不同時間點的LVEDD、LVEF有差異,rhBNP 組LVEDD 較低,LVEF 較高;rhBNP組與對照組的LVEDD、LVEF 變化趨勢有差異。結(jié)果提示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應用標準藥物治療后,心功能較前明顯改善,標準治療方案有顯著療效,這與BONIN 等[11]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LVEDD 是反映心臟疾病嚴重程度的指標,與心室重構(gòu)密切相關[12]。LVEF與心肌的收縮能力有關,心肌收縮能力越強,則每搏輸出量越多,射血分數(shù)也越大[13]。應用rhBNP 的患者LVEDD 和LVEF 改變更為明顯,提示rhBNP 有助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恢復,可促進標準治療方案對心肌功能的改善,XU 等[14]的研究同樣證實上述觀點。
ST2 蛋白是一種白介素受體,參與多種炎癥反應過程。近期研究發(fā)現(xiàn),ST2 蛋白在心臟組織受損時可釋放入血,其血清水平反映心肌受損的嚴重程度[15]。BNP 作為評價心肌功能的定量標志物,不僅可反映心肌功能及受損程度,而且是評價預后的指標。hscTnI 和原肌球蛋白一起通過調(diào)節(jié)鈣離子對橫紋肌動蛋白ATP 酶的活性,調(diào)節(jié)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當心肌損傷后,hs-cTnI 釋放到血液中,其水平變化代表心肌受損的程度。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時間點的sST2、BNP、hs-cTnI 有差異,rhBNP 組sST2、BNP、hs-cTnI 較低;rhBNP 組與對照組的sST2、BNP、hscTnI 變化趨勢有差異。結(jié)果進一步證實,rhBNP 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恢復起積極作用,可促進標準治療方案對心肌功能的改善。
隨訪1年后發(fā)現(xiàn),應用rhBNP 治療的患者在出院后1、6 和12 個月的MACE 發(fā)生率均低于未使用rhBNP 的患者,提示應用rhBNP 可降低患者MACE 發(fā)生率。生存曲線分析結(jié)果表明,應用rhBNP 治療患者較未使用rhBNP 患者預后更好。MIAO 等[16]的研究同樣證實,應用rhBNP 治療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多因素分析結(jié)果表明,rhBNP、sST2、BNP、hs-cTnI 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rhBNP 治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效果顯著,且可降低患者MACE 發(fā)生率,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