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維
非小細胞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進展至晚期時可使患者發(fā)生骨轉移的幾率大大增加[1]。非小細胞肺癌所致骨轉移會對患者的骨骼造成溶骨性破壞,進而引發(fā)疼痛、脊髓壓迫、高鈣血癥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目前,放化療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的常用手段,但由于放化療的方案較多,且效果也不盡相同。唑來膦酸屬于環(huán)型雙磷酸類藥物,其主要藥理作用是通過抑制骨吸收來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達到緩解骨痛的目的[3]。本研究探討了唑來膦酸聯(lián)合同步放化療在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中的應用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76 例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8 例。其中對照組男27 例,女11 例;年齡30~75 歲,平均年齡(50.01±8.34)歲;其中鱗癌11 例,腺癌20 例,其他7 例;骨轉移CT 顯示:成骨性11 例,溶骨性20 例,混合性3 例,無改變4 例。實驗組男26 例,女12 例;年齡30~75 歲,平均年齡(49.95±8.36)歲;其中鱗癌10 例,腺癌22 例,其他6 例;骨轉移CT 顯示:成骨性13 例,溶骨性18 例,混合性1 例,無改變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經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且經磁共振成像(MRI)、CT檢查顯示存在骨質破壞。納入標準:肝、腎功能基本正常者,無糖尿病、高血壓病史;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等。排除標準: 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保護胃功能、抗過敏等處理。對照組進行放化療,放療的范圍為同側縱隔、原發(fā)病灶,放射劑量為1.8~2.2 Gy/次,中位放射劑量:60 Gy,5 次/周?;煼桨笧椋洪L春瑞濱注射液劑量為:25 mg/m2,于第1、8 天對患者進行靜脈推注,順鉑注射液劑量為:20 mg/m2,于第2~5 天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唑來膦酸,將4 mg 唑來膦酸溶入100 ml 的0.9%氯化鈉溶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時間在15 min 以上,1 次/4 周。兩組均以4 周為1 個周期,共治療2 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骨痛緩解效果,治療前后Ca、AKP 水平,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①對兩組治療2 個周期后骨痛緩解效果進行評價:其中不需要止痛類藥物治療,且疼痛分級不增加則為完全緩解(CR);止痛類藥物劑量減少 25%時疼痛分級不增加為部分緩解(PR);疼痛分級及止痛藥物的使用情況在PR 與進展(PD)之間為穩(wěn)定(SD);疼痛分級增加1 級以上為PD;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shù)×100%。不良反應包括白細胞減少、惡心、嘔吐、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食管炎。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痛緩解效果比較 實驗組的疼痛緩解總有效率為78.95%,高于對照組的57.8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痛緩解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a、AKP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a、AK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a、AK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患者Ca 水平(1.25±0.07)nmol/L、AKP 水平(72.84±34.60)IU/L 均低于對照組的(1.85±0.24)nmol/L、(88.75±34.52)IU/L,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a、AKP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a、AKP 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白細胞減少、惡心、嘔吐、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癌細胞全身轉移的主要標志。相關研究[4]表明,大約30%~4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xiàn)骨轉移,其中骨轉移中腺癌的發(fā)生率較高,其次就是鱗癌。骨轉移發(fā)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腫瘤細胞隨血流到達骨髓后,通過與成骨細胞、骨基質細胞等的相互作用,使骨組織遭受破壞,釋放出骨組織中的生長因子,使腫瘤細胞不斷增生形成轉移灶。骨轉移可分為溶骨性、成骨性、混合性3 種類型。骨轉移初期的癥狀多為間歇性疼痛,隨著病情進展而逐漸表現(xiàn)為劇烈疼痛,如不采取及時的治療措施,則極易導致高鈣血癥、骨折,甚至截癱的發(fā)生。
目前臨床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的方法主要有止痛類藥物、放療、化療、生物靶向治療、核素治療等,其中止痛類藥物具有起效快的優(yōu)點,但是患者長期服用易導致消化道反應等副作用;放療可通過射線殺傷腫瘤細胞,使腫瘤體積縮小,也可通過減少腫瘤細胞數(shù)量和抑制細胞的活性,從而起到緩解患者疼痛的作用。但多次的治療也會使患者的依從性和耐受性降低。唑來膦酸屬于第三代含氮雙膦酸鹽,其對骨吸收有著較好的抑制作用。唑來膦酸具有高度的骨親和力,其在治療的過程中會首先到達被破壞的骨質位置,之后吸附在破骨細胞骨小梁部位,從而使破骨細胞對骨質的破壞被阻斷,同時唑來膦酸還具有抗腫瘤血管生成以及抑制破骨細胞的活化作用,可促進患者體內的破骨細胞盡快凋亡;此外,其可通過刺激患者的T 淋巴細胞而發(fā)揮出抗癌的效果[5,6]。AKP 屬于成骨細胞的一種外酶,在機體中的主要功能是在成骨的過程中水解磷酸酯,為羥基磷灰石的沉積提供必要的磷酸,同時可水解焦磷酸鹽,解除其對骨鹽形成的抑制,有利于成骨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疼痛緩解總有效率為78.95%,高于對照組的57.8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a、AK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患者Ca、AK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唑來膦酸聯(lián)合同步放化療可以有效緩解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血鈣水平,與邱慧兵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曾少容等[8]研究表明,唑來膦酸可降低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的血清鈣及血清磷水平,使患者的尿鈣和磷排泄量增加,從而使高鈣血癥患者的血鈣水平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在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的治療中,使用唑來膦酸聯(lián)合同步放化療,可顯著緩解骨轉移的疼痛以及降低血鈣水平,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