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秉倫 王瑞清 張娜
吞咽作為人體中最為復雜的一類軀體反射,作為一種復雜的神經肌肉放射性協(xié)調運動,主要參與器官包括口腔、咽喉、食管等[1]。吞咽這種協(xié)調運動的任務在于促進食團從口腔進入到胃內,整個過程通??煞譃榭谇黄?、咽喉期及食管期,各個解剖結構協(xié)同運動共同完成一個有效的吞咽動作[2]。舌作為一個重要的口腔器官,在促進完成吞咽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3]。腦卒中作為吞咽障礙發(fā)生的高發(fā)人群,本次研究利用超聲檢測測量腦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礙,旨在為該病的后續(xù)治療及預后判斷提供有利的參考依據(jù)及量化指標,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34 例腦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礙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18 例,女16 例;年齡47~67,平均年齡(56.12±5.45)歲;利用洼田俊夫試驗對患者吞咽障礙進行分級:Ⅰ級(重度障礙)為9 例、Ⅱ級(中度障礙)為15 例、Ⅲ級(輕度障礙)為10 例;病程為30~62 d,平均病程為(44.12±6.23)d。另選取同期收治的30 例腦卒中非吞咽障礙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6~65 歲,平均年齡(56.02±5.5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參與者均簽署了關于本次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二維及M 型超聲檢查,操作方法如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的吞咽障礙進行測量,該超聲的探頭為9 L,頻率為9 MHz。指導患者保持端坐位,目視前方,對升降桌進行調節(jié),放置在受試者的前面,以便醫(yī)生操作臂置于其上,以維持臂的穩(wěn)定性,同時保持探頭與患者下頜面進行良好的接觸,給予適當?shù)膲毫?,從而保證吞咽時超聲圖像的穩(wěn)定性,不需要使用超聲波導聲墊,將探頭放置在患者頜下皮膚的表面部位,保證掃查面與頜下正中矢狀平面相平齊,并與舌正中矢狀面所平齊。幫助受試者擺放合適的頭位,并根據(jù)頭位對探頭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以獲得舌體部正中矢狀面的清晰圖像。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干吞咽及吞咽5 ml 水時的舌運動幅度及時間,指導患者口腔內含有5 ml 的水,使用超聲檢查記錄患者干吞咽及吞咽水時的動作,得出舌吞咽持續(xù)時間及舌運動幅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吞咽及吞咽5 ml 水時的舌運動幅度對比 觀察組干吞咽及吞咽5 ml 水時的舌運動幅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吞咽及吞咽5 ml 水時的吞咽時間對比 觀察組干吞咽及吞咽5 ml 水時的吞咽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吞咽及吞咽5 ml 水時的舌運動幅度對比(,cm)
表1 兩組患者干吞咽及吞咽5 ml 水時的舌運動幅度對比(,cm)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干吞咽及吞咽5 ml 水時的吞咽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干吞咽及吞咽5 ml 水時的吞咽時間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吞咽障礙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發(fā)生在腦卒中神經系統(tǒng)病變患者中的并發(fā)癥,對患者的預后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不僅耽誤了康復的時間,甚至容易導致部分患者的死亡[4]。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對吞咽障礙進行準確評估至關重要。盡管當前采取的評估方法較多,但仍然缺乏著足夠的診斷準確度和靈敏度,且在評估腦卒中后吞咽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5,6]。
早在1978 年,即有專家利用超聲來完成對吞咽運動的評估,并對吞咽過程進行了諸多的研究[7]。其臨床操作優(yōu)勢在于超聲能夠對吞咽過程中組織運動規(guī)律、食團殘留等的觀察和定性分析,以更加準確的對吞咽功能進行評估,操作起來也較為簡便,安全性較高[8]。近年來,B 型和M 型的超聲研究逐步被發(fā)掘,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舌的運動規(guī)律,并將運動過程拆分,逐步細致分化并定性、定量,將吞咽障礙的嚴重程度客觀化。超聲檢查簡便易行,費用相對較低,在評估吞咽障礙上具有臨床診斷價值,擁有很好的應用前景[9,10]。其中在使用M 型超聲進行檢查時,可見圖像能夠直觀的、實時的對檢查區(qū)的時間以及運動范圍的變化給予反饋,也更加容易對舌的運動進行測量[11]。為此,在對患者的吞咽時間進行持續(xù)性檢查及判斷時,相比于動態(tài)圖像的檢查具有更強的操作性、精確性及客觀價值,能夠被當做是一種可靠的數(shù)據(jù)來完成對研究對象運動特征的描述及分析[12]。
在本次研究中,本院將腦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礙與非吞咽障礙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進行評價,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干吞咽及吞咽5 ml 水時的舌運動幅度均較低,吞咽時間較長,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可見腦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礙患者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舌根部運動不充分、舌推進力量減退的情況,常容易導致食物在口腔會厭谷內的殘留。當吞咽動作完成之后,也容易造成誤吸的出現(xiàn),為患者帶來較大的危險及傷害。通過超聲圖像檢查時可觀察到舌吞咽運動在開始之后舌體首先可表現(xiàn)出短暫的向下運動,之后可表現(xiàn)出一段較長時間的向上運動,一旦食物達到舌根部水平之后,舌根部即開始向后運動,但對于腦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礙患者而言,此段運動并不充分,運動幅度較小,舌推進力量明顯減弱,在判斷病情方面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超聲能夠檢測及測量吞咽障礙患者的舌運動幅度及運動時間,并與無吞咽障礙的患者進行對比,同時具有操作簡便、重復性較強、實時等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