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光
摘 要 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運動類APP持續(xù)使用意愿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為運動類APP后續(xù)開發(fā)和完善提供數據支撐。
關鍵詞 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運動類APP;持續(xù)性使用意愿
前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互聯網經濟已經全面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2015年3月,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互聯網+”這一概念,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1]。在政府多項利好文件和精神鼓舞支持下,加速了移動互聯網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運動類APP及智能穿戴設備應運而生,并且快速受到年輕人的追捧,運動類APP徹底打破了人們原有的運動方式。
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爆發(fā)并迅速席卷全球,徹底改變了全球的生活和出行方式。根據河南省《河南省自然資源廳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通告(第3號)》文件要求,河南省居民盡量減少外出活動,減少走親訪友和聚餐,盡量在家休息;減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尤其是相對封閉、空氣流動差的場所,例如公共浴池、溫泉、影院、網吧、商場、車站、機場、碼頭和展覽館等。由于受到疫情影響,絕大部分國民選擇居家隔離,減少了大量的不必要外出行為,運動類APP因其獨特性使用人數激增,并被推向了新的廣度。國家體育總局動制作的科學健身視頻在互聯網平臺上的累計播放量超過二十六億次。樂刻運動發(fā)起的公益話題,參與量高達兩億次。Keep聯合多個平臺及多位健身達人推出的“假期運動直播大全”累計參與人數超過五千萬,在線人數峰值達到十六萬人次[2]。今年二月B站健身運動視頻累計播放量達六億多次,較去年同期增長了近兩倍,用戶總觀看時長同比增長了1.6倍,健身運動UP主新增粉絲總數同比增長近三倍。可以說人們在特殊時期通過運動類APP既鍛煉了身體,改善了長期居家的煩悶情緒;又發(fā)揮了在線健身的獨特功能,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和健身方式。但是由于運動類APP缺乏交流溝通或者溝通不及時、缺乏個性化指導以及監(jiān)督評價的滯后性等問題,可能會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感和滿意度,進而對其持續(xù)使用意愿產生一定的影響。本研究以鄭州財稅金融職業(yè)學院為例,選取該校500名在校學生(共發(fā)放500份問卷,收回487份,有效問卷462份,男生217人,女生245人,有效率為92.4%)進行調查,從學生內部心理感知和運動類APP外部技術、任務特征不同角度綜合分析學生持續(xù)使用運動類APP意愿的影響因素,對于持續(xù)使用意愿的研究以及運動類APP的開發(fā)完善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1研究模型選擇與構建
1.1 技術接受模型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由美國學者Davis1于1989年首次提出的,包括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兩個因素,認為這兩個因素可以影響用戶的主觀上積極的或消極的感受,進而影響用戶的持續(xù)性使用意愿。后來我國學者研究發(fā)現感知趣味性也是影響用戶持續(xù)使用用移動應用APP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將通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趣味性三個方面對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運動類APP的使用體驗及持續(xù)性使用意愿進行分析。
1.2 任務技術匹配模型
任務技術匹配模型(Task-Technology Fit,TTF)是由Good Hue和Thompson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從新技術本身角度入手來較好的詮釋技術和任務需求之間的邏輯關系,共包括任務特征、技術特征、任務技術匹配度和使用意愿等四個要素。其中任務特征和技術特征兩個因素直接影響任務技術匹配度,任務技術匹配度則影響著用戶的使用意愿。
1.3 技術接受模型和任務技術匹配模型的整合模型
由于技術接受模型是從用戶的內在感知角度探究用戶對新技術的接受度的,但卻忽略了新技術本身對用戶新技術接受度的影響。而任務技術匹配模型恰恰相反,更加關注任務特征和技術特征等外部因素對于用戶體驗感的影響,但卻忽視了用戶的內在認知這一影響因素。因此,Dishaw和Strong兩位學者將技術接受模型和任務技術匹配模型結合起來使用,充分考慮到用戶內在因素及外部場景因素對任務技術匹配度的影響,更加全面的分析用戶使用新技術的意愿。綜合考量,本研究選取了技術接受模型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趣味性3個內在影響因子和任務技術匹配模型的任務特征、技術特征和任務技術匹配度3個外在影響因素,構建了技術接受模型和任務技術匹配模型的整合模型,以便更好地探究河南生高職院校學生運動類APP接程度和持續(xù)使用意愿。
2結果與分析
2.1 感知有用性對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運動類APP持續(xù)使用意愿的影響
本研究通過運動類APP健身指導性、運動類APP對學生鍛煉效率的影響、運動類APP社交互動性、運動類APP健身成本以及運動類APP實用價值五個維度來評價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感知有用性。研究結果表明: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感知有用性直接正影響著其持續(xù)使用意愿。學生們認為運動類APP健身指導功能可以有效普及的健身知識,增強其鍛煉的科學性避免運動損傷;加上記錄打卡功能,既可以記錄每次鍛煉情況,又可以改善其健身意識和行為,促進其養(yǎng)成健康健身的習慣,有效提高了其鍛煉效率,同時也加強了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學生們充分的肯定了運動類APP的實用價值。運動類APP開設有瑜伽、健身舞蹈等免費課程,在豐富學生健身項目的同時,也降低了其健身成本,即使運動類APP有部分功能需要收費,但是收費標準較線下健身來說低了很多。
2.2 感知易用性對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運動類APP持續(xù)使用意愿的影響
本研究通過運動類APP操作難易程度、功能分區(qū)明確度、健身動作設置難易程度和溝通交流功能四個維度來評價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感知易用性。研究結果表明: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使用運動類APP感知易用性直接正影響著其持續(xù)使用意愿。學生普遍認為在使用運動APP初期,APP安裝、使用操作簡單且具備完善的功能操作指示,keep、咕咚、每日瑜伽等APP功能分區(qū)明確可以學生根據自身喜好選擇運動項目和功能;動作難易方面按照運動強度難度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等級別,不同級別設置了不同難度、強度動作,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運動級別,并且配有視頻等講解,動作相對來說較容易掌握;由于運動類APP具備運動記錄、排名等功能,好友之間彼此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和對方的鍛煉情況,但是由于目前運動類APP大多不具備聊天功能,用戶之間、存在和健身教練之間缺乏交流或者交流不及時的情況進而降低其使用體驗感。
2.3 感知趣味性對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運動類APP持續(xù)使用意愿的影響
本研究通過運動類視覺智慧新奇性、運動類APP溝通交流趣味性及總體使用趣味性三個維度來評價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感知趣味性。研究結果表明: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感知趣味性直接正影響著其持續(xù)使用意愿,學生認為使用運動類APP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其健身的趣味性,但是趣味性各因子的指數不高,尤其是溝通交流趣味性最低。
2.4 任務特征和技術特征對任務技術匹配度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使用運動類APP任務特征和技術特征各維度對任務技術匹配度影響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呈正影響關系。這說明運動類APP所提供的課程、交流等功能越完善,數據資訊等更新越及時準確,以及其提供的功能和資訊學生的使用度越高,其任務技術匹配度越高。
2.5 任務技術匹配度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運動類APP持續(xù)使用意愿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任務技術匹配度顯著正影響著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運動類APP持續(xù)使用意愿。運動類APP所提供的功能越完善,資訊越及時準確,其任務技術匹配度就越高,學生的使用量和使用率越高,說明學生的使用體驗感和滿意度越高,能夠更好地促進其持續(xù)使用運動APP意愿形成和行為發(fā)生。
3結束語
本研究通過構建技術接受模型、任務技術匹配模型以及技術接受模型和任務技術匹配模型的整合模型,以更全面的視角分析河南省高職院學生運動類APP持續(xù)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發(fā)現: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任務特征、技術特征和任務技術匹配度五個因子對其影響均呈正相關關系,但是感知趣味性各個維度的指數相對較低,建議APP增加用戶之間、用戶和教練之間交流平臺建設,同時合理設置收費項目的收費標準,充分考慮學生的經濟狀況,建議開設學生功能專區(qū),對學生實施減免自費等友好政策,以便激勵學生持續(xù)使用運動類APP。
參考文獻
[1] 黃晨雨.武漢市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動機及其對鍛煉行為的影響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8.
[2] 劉東鋒,傅鋼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在線健身服務用戶持續(xù)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0,34(2):41-50.
作者簡介
袁小光(1988-),男,河南鄭州人;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現就職單位:鄭州財稅金融職業(yè)學院,研究方向:休閑體育和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