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在線
當你讀到一篇比較長的好故事,想把這個故事簡單地介紹給別人,這就需要你對故事進行壓縮,把故事變得短一些,簡單一些,這就是“縮寫”。
(配合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作文訓練)
大手導寫
如果把原文比作枝繁葉茂的綠樹,那縮寫故事就像修剪大樹,刪繁就簡,剪去枝葉。那怎樣來進行縮寫呢?我們來看一段某同學的習作:
戰(zhàn)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有一回,趙王得了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知道后,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騙趙王說他愿意拿十五座城池來換那塊璧。趙王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藺相如進宮把璧獻給了秦王,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池換璧的誠意,就施巧計要回和氏璧并派人送回了趙國,使秦王的陰謀沒有得逞。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所以被封為上大夫。
這是我們熟知的《將相和》中“完璧歸趙”故事的縮寫,雖然只是原文的一部分,但我們不難看出:
1.縮寫側重于記敘和概括,因此要把具體描寫的內容,如人物的對話、心理活動等,盡量概括成幾句敘述性的話。
2.要保留原文的主要情節(jié)和關鍵詞語,對次要內容或刪減,或概括性敘述。那些修飾、限制性的語句和過渡性的語句,可以緊縮或刪去;非重點部分的描寫和次要人物的對話,可以刪改或者簡略敘述;
3.原文略寫的部分在不影響故事發(fā)展和情節(jié)交代的前提下,可以合并或者刪除。
我們在縮寫時,一定要突出重點??s寫之前把文章多讀幾遍,讀懂內容,抓住要點。在認真閱讀原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原文的主旨和內容,理清思路和結構,突出原文的重點。
在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題材、不改變原文的主要內容的原則下,簡明扼要地說清故事的主要內容,使內容更集中,表達更簡練。
在刪減工作完成后,我們還要從語氣是否貫通、語句間邏輯關系是否緊密等方面對其中一些句子進行改寫,適當穿插自己的語言,注意節(jié)段的過渡和連貫,努力做到文氣連貫。保留的內容和壓縮后的句段連綴成篇后,上下句、前后文間保持連貫、暢通。這樣一番修枝剪葉后,一篇重點突出、條理清晰、言簡意賅的縮寫就完成了!
小手練筆一
《草船借箭》縮寫
張欣怡
周瑜非常妒忌諸葛亮有才干,就想辦法來算計他。
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十萬支箭,并說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托,理應照辦,還答應三天造好,并立下了軍令狀。周瑜派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動靜,而諸葛亮卻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前兩天諸葛亮都沒有任何行動。到了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
這天,大霧彌漫,對面都看不清人。天還不亮,諸葛亮便率領船隊向曹營駛去,并讓士兵擂鼓吶喊。曹操聽說有敵來犯,便下令說江上霧大,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來船射箭。諸葛亮的船隊一邊受滿了箭,便掉轉頭來讓另一邊受箭。太陽出來了,霧還沒散,諸葛亮的船兩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師,并讓士兵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曹操這時才知道上當,想追已來不及了。十萬支箭“借”到了手。
周瑜得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借箭的經過后,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
點評
小作者不僅抓住了“借箭”這一主要內容,而且將原因(妒忌)和結果(自嘆不如)也敘述得清楚明白,表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周瑜的嫉賢妒能,人物特征鮮明。
小手練筆二
《金色的魚鉤》縮寫
馬藝鳴
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我和兩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走得慢,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我們,讓我們走在后面。
不到半個月,青稞面都吃完了,老班長正為沒食物發(fā)愁時,偶然發(fā)現池塘里有魚,便用一根縫衣針彎成了釣魚鉤,給我們釣魚,做魚湯喝。
我從未見老班長吃過一口魚,而他卻總說吃過了。于是,一天吃完飯,我悄悄地跟在老班長身后,見他只吃草根和剩下的魚骨頭。老班長看我發(fā)現了這事,就給我講弄食物的不易,讓我別告訴那兩個小同志。
漸漸地接近草地邊了,可我們病得越來越重,老班長也瘦得皮包骨頭。這天,老班長說要好好弄點吃的。我們就四處找野菜,拾干草,老班長去釣魚,可過了很久,也不見老班長回來。后來我們在一個池塘邊發(fā)現了老班長。當我們費了很大勁才弄好魚湯時,老班長已經奄奄一息了。
老班長鼓勵我們一定要走出草地,他自己卻慢慢地閉上了眼睛。我們撲在老班長身上,抽噎了很久。我把金色的魚鉤包好,想等革命勝利了,送到革命烈士紀念館,讓子子孫孫都來瞻仰它。
點評
這篇縮寫的人物、事件均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在縮寫時注意摘錄了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重要語句,把原文中老班長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細膩的描寫部分壓縮成粗略的描寫;敘述詳盡的部分壓縮為概括敘述,詳細的對話改為簡略的對話,突出了對老班長的懷念之情。
小手練筆三
《牛郎織女》縮寫
于柏泠
從前有個小男孩,爹娘都死了,跟哥哥和嫂子一塊生活。
哥哥和嫂子待他很不好,讓他吃剩下快要壞掉的食物,穿破破爛爛的衣裳,夜里睡在牛棚里。牛棚里沒有床和被子,他只好睡在干草里。
男孩對牛特別好,牛也對他很好。男孩自小沒有名字,大家看他放牛,所以叫他牛郎。牛郎一天天長大,哥哥和嫂子把牛和牛郎掃地出門,只給他一輛破車。他白天上山打柴,拉到集市去賣;晚上睡在車里。不久,他在山前蓋了草屋,屋后開辟一塊地種莊稼。
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叫了一聲牛郎,一看才知道是老牛。老牛說:“明天黃昏時,你翻過右邊的山,會有一個湖,湖里會有仙女洗澡,你去拿一件粉紅色紗衣,跟你要衣服的仙女,就是你的妻子?!钡诙?,牛郎就按老牛說的做了,結果真有位仙女成為牛郎的妻子。仙女名叫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女跟牛郎過上了幸福的日子,還有了一兒一女。
王母得知織女下凡,要抓她。這時老牛說:“等我死后,把我的皮留著,緊急情況時有用!”說完老牛就死了。
王母找到了織女要把她帶走,牛郎披上牛皮,帶著兩個孩子去追,眼看要追上了,王母用發(fā)簪劃出一道天河。牛郎過不去,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們就成了天河兩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王母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鵲橋一見。
點評
小作者在縮寫中理清原文結構,抓住了內容要點,把牛郎織女的傳說簡練而準確地再現出來,從中可以看出小作者對原文所記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了如指掌,對原文的詳略安排,段落層次順序清楚明了,對牛郎、織女、王母的言行、特點心中有數,所以縮寫文重點突出,語句連貫。
【作者系河北興隆縣第二小學五·4班學生,指導并置評:周會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