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民
“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憋L(fēng)車、水牛,稻田、麥地,令人垂涎欲滴的桃樹、梨樹和茂密的油茶樹,大黃狗、雞鴨鵝,小橋流水人家……這些都是鄉(xiāng)下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記憶。除此之外,我對鄉(xiāng)下的一個小物件——枕頭,卻很懷念。
那時候,枕頭多為自家縫制的。枕頭里的填充物,有谷殼,植物的莖、葉子、花,禽類的羽毛,也有棉絮或是碎布。也偶爾見過材質(zhì)較硬的枕頭,如大人睡的竹枕。孩提的夜,總是色彩斑斕的,即使是一件不像樣的枕頭,我們一挨上就可以睡得天昏地暗。
小時候的農(nóng)村,清貧卻不寂寞。家家都有一大堆孩子,入睡前,先游戲一番,搶枕頭大戰(zhàn)可是每天的重頭戲,弱小的弟弟妹妹總是被大孩子“攻擊”得痛哭流涕,而我們稍作安慰,他們便不長記性地破涕為笑,忘記了剛才的不快,又和姊妹廝打在一起。等母親收拾停當(dāng)以后,我們總是纏著母親,要她講故事。母親講故事的時候,大姐總是變戲法似的從口袋里拿出她跟隨母親到父親所在廣州部隊圖書閱覽室借的連環(huán)畫,惹得我們羨慕不已。聽故事聽累了,大家便枕著那一枕歡樂,酣然進入夢鄉(xiāng)。
學(xué)生時代更加喜愛閱讀,這習(xí)慣保持至今。工作后,每次搬家,最不能丟的就是一些書籍,視如珍寶。為了讀書,我還在書房專門放置了一張小床。每當(dāng)感覺疲憊的時候,我便躺在上面讀書,慢慢地,一大堆書不經(jīng)意間就占據(jù)了床的一半。以書為枕,也就成了常有的習(xí)慣。
古人說“三更有夢書作枕”。夜晚是閱讀的好時光,仿佛在聆聽一個個人類久遠(yuǎn)而又睿智的靈魂在吟唱歌謠,漢字是我們二者之間最原始的密語,會在書里與他們的靈魂對話,也為自己的思想、言行找到了方向。從而,一顆心,變得輕盈,可飛于天之涯,可行于海之角。這些年,枕邊書墨香,睡前必翻上幾頁,不如此,仿佛夢就不踏實;倘有新書如老朋友在等著,那樣的夜晚,便更多了些許歡喜。
讀書,果然要在平心靜氣的時候。清心寡欲,邈處欿視,或許這是最好的狀態(tài)吧,在無欲無求中感受幾千年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由三個月看不完一本書到兩個星期手抄一本《資治通鑒》,雖然不一定入腦入心,至少有印象存留。
有人說,枕頭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個代表。在我的老家,孩子出生以后要開葷、睡米枕,就是整一條鯉魚蒸熟,讓嬰兒嘗嘗,做一個大米裝的枕頭,讓他們睡著,全部為美好的寓意,正如邵陽民諺:打谷要吃米,說話講道理。古人有以枕為禮品贈送親友的習(xí)俗,如唐代張祜《酬凌秀才惠枕》:“八寸黃楊惠不輕,虎頭光照簟文清??招南氪司壋蓧簦蝿羟耙灰剐?。”宋代王安石《次韻歐陽永叔端溪石枕蘄竹簟》:“端溪琢枕綠玉色,蘄水織簟黃金紋。翰林所寶此兩物,笑視金玉如浮云?!倍际菍懹讶酥g贈枕之事。
“飛花三畝宅,落葉半床書?!弊x書,一個人心里最深處的東西,像頭下的枕,需要我們以放松、自然的方式接近時,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溫暖、感動與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