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雨
(西安美術學院 美術史論系,陜西 西安 710000)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與文化藝術同屬社會上層建筑,都屬意識形態(tài)范疇,二者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宗教借助形象的藝術形式展示傳播宗教思想;藝術借助宗教的題材故事煥發(fā)生機魅力,兩者的結合和共生,最終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和強大影響力的新的藝術門類,即宗教藝術。因此,所謂宗教藝術,是指為服務宗教傳播、宗教活動而創(chuàng)作,以宗教教義、故事和傳說為題材的藝術形式。宗教藝術一般具有明顯的價值觀念,特定的形象內容,豐富的思想內涵,明確的教育導向,融思想性、藝術性和教育性為一體,在宗教發(fā)展和藝術創(chuàng)新兩個方面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公元前4世紀,伴隨著亞歷山大東侵的步伐,來自古希臘的雕刻藝術與古印度本土的雕刻藝術互相交融,誕生了具有濃郁希臘色彩的犍陀羅藝術,犍陀羅藝術被認為是佛像藝術產(chǎn)生的標志。公元前3世紀中葉,佛教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地區(qū),在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原。魏晉已降,北方周邊少數(shù)民族紛紛入主中原,少數(shù)民族政權視佛教為戎神,極力鼓勵北方百姓信奉,并以此作為神化王權、迷惑百姓的重要措施,后趙武帝將佛圖澄禮為上賓,曰:“朕出自邊戎,忝君諸夏,至于饗祀,應從本俗。佛是戎神,所應兼奉,其夷趙百姓有樂事佛者,特聽之?!盵1]百姓苦戰(zhàn)亂已久,卻又無力改變命運,“宗教理論恰解當時中國社會精神之渴”。[2]于是,中國出現(xiàn)了佛教發(fā)展的第一次高潮,“捐資造像、修廟、建塔幾成為北朝社會所有信眾共同的行為取向”。[3]在宗教裹挾下,犍陀羅佛教藝術也隨之傳入中國,并與中國建筑、雕刻、繪畫等藝術形式相結合,大量寺廟、石窟和器物得以興建、開鑿和營造,并形成了一門新的藝術形式——石窟藝術,佛教藝術在北方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安陽,時稱鄴,是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文化中心。建都于鄴的東魏和北齊均大力扶持佛教,北齊文宣帝高洋實施廢道倡佛的宗教政策,進一步刺激了社會尊崇佛教的熱情,以至于“末葉已來,大存佛教,寫經(jīng)西土,畫像南宮”,[4]安陽迅速成為當時北方佛教中心。據(jù)《歷代三寶記》記載,彼時安陽城內竟有佛教寺廟4000所,僧尼達8萬人,安陽佛教之盛,可見一斑。統(tǒng)治者的大力支持和佛教文化的長期繁榮,為古安陽的佛教藝術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朝時期安陽佛教藝術作品多已湮滅,但以小南海石窟寺及石刻等為代表的少量經(jīng)典遺存仍然是學界研究當時佛教藝術的重要作品。
小南海石窟又稱“北齊石窟”,位于安陽善應村(現(xiàn)善應鎮(zhèn))龜蓋山南麓。因與小南海和“小南海原始洞穴”為鄰,故稱小南海石窟。[5]該石窟修建于北齊天保年間,石窟中刻有大量佛教經(jīng)卷,現(xiàn)保存完好,是北朝鄴城佛教藝術的瑰寶。
除小南海石窟及石刻外,安陽地區(qū)北朝佛教藝術遺存還有靈泉寺、修定寺塔、萬佛溝等。安陽寶山靈泉寺是北朝隋唐時期佛教寺院,也叫寶山寺,窟龕的開鑿歷北齊、隋唐、北宋,前后凡548年,最早始建于北朝東魏武定四年(546年),是高僧道憑所建,(1)靈泉寺內建于明弘志七年的石碑《重建寶山靈泉禪寺并觀音閣碑記》中有載。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雕造在寶山和嵐峰山崖壁上的大量浮雕石塔,構成了規(guī)模巨大、依山雕造的“寶山塔林”,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宋以前,寶山靈泉寺是中國佛教圣地,當時這里高僧匯集,僧團風氣純正,培養(yǎng)了大量傳法高僧,靈裕法師、稠禪法師、玄林法師、慧休法師等四位高僧被先后封為“國統(tǒng)師”,與華嚴、地論、法相、禪宗各學派有著密切的關系。1983年7月至1984年春,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對靈泉寺開展了保護性發(fā)掘與清理。
佛教遺址和佛教遺物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北朝時期安陽地區(qū)的佛教狀況。佛龕是用來供奉佛像的小閣子,一般為木制,陶佛龕較為少見,特別是梵文漢文共同題寫的陶佛龕更為少見(見圖1)。這件灰陶質地的佛龕紋飾精美,拱形外框采用忍冬紋裝飾,底邊裝飾以蓮瓣紋。中部構圖飽滿,諸神排列有序,空白部分飾以浮屠、菩提葉、神鳥相襯。以梵文、漢文兩種經(jīng)文穿插其中,梵文在上,
圖1 梵漢兩種文字陶佛龕(拓片)
漢文在下。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菩薩組合題材,佛教稱之為“西方三圣”。他們在神壇上的位置是:阿彌陀佛為教主居中,結跏趺坐,兩手結禪定??;觀音菩薩立于佛的左方;大勢至菩薩立于佛的右方。[2]圖案還反映了明顯的主從關系。浮屠佛經(jīng)曾講三十六相皆為虛妄,在信奉佛教的開始,原本用隱晦的方式來表現(xiàn)諸如佛陀說法的場景。佛教在發(fā)展中借鑒了犍陀羅藝術,把希臘化的塑像帶到佛教藝術中來,塑像的刻畫成為直接對佛形象的表達,并單獨進行雕刻描繪,也有弟子跟隨出現(xiàn)在佛教裝飾或者陶龕等器物上。佛龕上的文字方便了信眾的理解,梵文是印度的古典語言,梵文和漢文同出現(xiàn)在陶佛龕上,是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原文化在南北朝時期碰撞的產(chǎn)物,梵漢兩種字體出現(xiàn)在一處佛龕上,有著對佛教文化的解讀,由印度經(jīng)絲綢之路傳到中原,展現(xiàn)在了供奉器物上,體現(xiàn)著中印文化的傳播交流和佛教對中原地區(qū)的影響。此外還有隋唐時期石塔、石窟建筑群,聚塔成林,在當時有著“河朔第一古剎”之稱。石窟群自東魏武定四年至宋末陸續(xù)開鑿,數(shù)量龐大,造像豐富。
不僅安陽地區(qū),安陽周邊地區(qū)也受到了當時整個社會崇尚佛教思想的影響。2006年—2010年配合南水北調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岸墓地、吉莊西北穿漳工程取土區(qū)等文物保護控制性項目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北朝墓葬。其中在安陽縣安豐鄉(xiāng)固岸墓地發(fā)現(xiàn)的北朝墓葬群的M23墓葬中出土的熏爐似受佛教文化影響。[7]東魏在林慮山中的洪裕山北崖處(今林州市西南)修建寺院進行一系列宗教活動,北齊天保年間在此處修建洪裕寺塔,北齊武平年間修建洪裕山千佛洞,由此可看出南北朝時期此處佛教活動十分興盛。隋朝在相州演空寺靈裕法師主持下,又筑造石窟展現(xiàn)了不同的宗教思想。
南北朝時期安陽作為鄴城一部分,佛教活動興盛,現(xiàn)遺存很多佛教藝術遺存。安陽作為是七朝古都、周易發(fā)源地,有著濃厚的人文歷史背景,這些造成了這個區(qū)域獨特的宗教藝術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