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迎迎
【摘 要】 目的:評價循證引導預見性護理對腦動脈瘤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預防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4例腦動脈瘤患者,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研究組發(fā)生便秘、壓瘡、腦血管痙攣、感染等并發(fā)癥風險的幾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循證引導預見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腦動脈瘤患者的神經功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可推廣。
【關鍵詞】 腦動脈瘤;循證理論;預見性護理;并發(fā)癥;神經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1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129-02 ?早期腦動脈瘤無明顯臨床癥狀,隱匿性強,臨床診斷不易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可在健康體檢中確診,多數患者在出現(xiàn)瘤體破裂、出血等癥狀后,才被確診,加大了患者的死亡風險[1]。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提高腦動脈瘤的診治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預后[2]。因此,本文研究循證引導預見性護理對腦動脈瘤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預防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4例腦動脈瘤患者,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2例。男24例,女20例,年齡52~70(59.67±4.21)歲。病變血管:大腦后動脈18例,大腦中動脈9例,后交通動脈6例,前交通動脈瘤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經腦部CT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符合腦動脈瘤臨床診斷標準[3];(2)均經介入栓塞術或腦動脈瘤顯微夾閉術治療;(3)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言語、認知及精神障礙者;(2)合并臨床資料不完整者;(3)合并免疫功能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基礎護理,如完善術前器械、藥品等準備,術后指導患者床上排便,指導開展康復訓練,監(jiān)測生命體征等。
研究組基于循證理論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尋找循證支持:護士充分了解患者現(xiàn)有疾病狀態(tài)、既往病史及治療收單,記錄患者藥物過敏史及禁忌癥。
(2)查找文獻,分析循證方案:查找近3年中英文文獻,全篇閱讀后,勾出重點,結合患者資料,融合最新護理理論,制定循證護理方案。
(3)實施循證護理:①入院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心率、呼吸頻率、心電圖等生命體征及疾病進展盡快,協(xié)助患者做好術前檢查及準備工作,便于醫(yī)生及早診治。②腦血管痙攣:術前術后均給予抗痙攣藥物。③便秘:指導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④疼痛: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說出自身不適癥狀,了解患者疼痛頻率、程度,輕微疼痛者使用音樂療法、沙盤游戲、正念療法等轉移注意力。⑤壓瘡:間隔1~2h為患者更換體委,定期更換床單,每日指導家屬使用毛巾為患者擦拭身體。⑥感染:密切關注留置導管患者的引流管情況,避免引流管折疊、受壓及倒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guī)范操作,盡早拔除引流管,避免感染。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便秘、壓瘡、腦血管痙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運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行x2檢驗,計量資料(x±s)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的GCS、SF-36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GCS、SF-36評分與干預前相比,均明顯上升(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GCS、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研究組發(fā)生便秘、壓瘡、腦血管痙攣、感染等并發(fā)癥風險的幾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有相關報道指出,預見性護理為腦動脈瘤患者最有效的護理手段。而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就是在預見性護理的基礎上,結合既往護理經驗及最新護理研究,審慎護理實踐,升華護理理論,將理論與實踐融合,指定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方案并遵照實施,以提高護理效能,預防術后并發(fā)癥[4]。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基礎護理,研究組基于循證理論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的GCS、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紤]與預見性護理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結合既往病例治療經驗,指導患者盡早開展康復訓練有關。同時研究組發(fā)生便秘、壓瘡、腦血管痙攣、感染等并發(fā)癥風險的幾率低于對照組。提示與基礎護理手段相比,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改善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循證引導預見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腦動脈瘤患者的神經功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可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新梅. 腦動脈瘤破裂急性期顯微手術循證護理要點分析[J]. 中國醫(yī)學工程,2016,10(1):125-126.
[2] 劉玉霞,朱德宏,王勝文,等 預見性護理在預防腦動脈瘤患者術前動脈瘤破裂出血中的應用效果[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14(3):28-29.
[3] 陶惠芳. 循證護理干預對腦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預后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04(4):59-60.
[4] 張婧竹,張沈萍,尹芳,等. 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在預防腦動脈瘤患者術后并發(fā)癥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腫瘤藥學,2018,06(10):987-99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