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 劉云 李慶嶺
【摘 要】 目的:探討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腦梗死患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研究資料共106例,均為本院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收治的出血性腦梗死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和CT掃描檢查,比較檢出率。結果:MRI對出血性腦梗死檢出率98.11%較高,且<24h檢出率96.15%、24-72h檢出率100.0%CT檢出率78.30%、67.31%、86.67%差異顯著,P<0.05;MRI檢出病灶數(shù)量較高,最小病灶面積檢出較小,與CT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針對出血性腦梗死患者加強磁共振成像診斷可進一步提高檢出率,且對梗死時間較短患者也可明確檢出,利于盡早有效治療,診斷價值較高。
【關鍵詞】 磁共振成像;出血性腦梗死;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876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071-01 ?臨床將腦梗死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類,其中出血性腦梗死發(fā)生率為30-40%,多為大面積梗梗死。出血性腦梗死是指腦梗死期間缺血區(qū)血管重新恢復血流灌注,導致繼發(fā)性出血,病因為心臟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發(fā)病后導致患者頭痛、嘔吐、語言障礙、四肢偏癱,并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為實現(xiàn)對出血性腦梗死盡早治療,當前臨床多采用磁共振成像和CT掃描檢查明確病情發(fā)生位置及進展,確保盡早采取特殊治療[2]。而選擇何種影像學診斷技術需加強區(qū)分,其中CT 掃描具有影像質量高,清晰度高,可三維重建特征,磁共振成像具有呈現(xiàn)多個切面圖,空間分辨率較高優(yōu)勢。為此,本次研究對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腦梗死患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資料共106例,均為本院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收治的出血性腦梗死患者,均經臨床、DSA檢查確診,患者均表現(xiàn)出語言障礙、四肢偏癱、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等[3]。其中男患者62例,女患者44例,年齡38歲至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44±3.72)歲,梗死時間<24h共52例,梗死時間24-72h共45例,梗死時間>72h共9例,病發(fā)原因:高血壓52例,動脈粥樣硬化47例,顱腦外傷7例。排除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患者、造影劑過敏患者及全身性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等。
1.2 診斷方法
1.2.1 CT診斷 選擇GE64排128層螺旋CT儀器進行診斷,協(xié)助取仰臥位,以聽呲線為基線,掃描范圍為顱底向上至顱頂,軸位掃描,層厚10mm,層距0.9mm,矩陣512×512。平掃完成后再行增強掃描,向血管注射配制好的碘制劑。獲得圖像資料由至少兩名資深影像科醫(yī)師進行雙盲診斷,以意見一致為準,如存在爭議需討論后統(tǒng)一結果。
1.2.2 MRI診斷 選擇1.5T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作為診斷儀器,頭部正交線圈,檢查中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頭部斷層掃描,常規(guī)MRI參數(shù)為:SE序列,T1WI:TR800ms,TE8ms,成像16slices,層厚5.0mm,層距0.5mm,F(xiàn)SE序列,T2WI:TR84000ms,TE80ms,成像16slices,層厚5.0mm,層距0.5mm,矩陣256×256,依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判斷是否需要增強掃描。獲得圖像資料由至少兩名資深影像科醫(yī)師進行雙盲診斷,同上述。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兩種方法對不同腦梗死時間(<24h、24-72h、>72%)的腦梗死檢出率;記錄檢出病灶數(shù)量、最小病灶面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卡方檢驗,統(tǒng)計值有統(tǒng)計學差異為P<0.05。
2 結果
2.1 兩種方法檢出率分析 分析表1可知,MRI對出血性腦梗死檢出率98.11%較高,且<24h檢出率96.15%、24-72h檢出率100.0%CT檢出率78.30%、67.31%、86.67%差異顯著,P<0.05。
2.2 兩種方法對病灶數(shù)量、最小病灶面積檢出情況分析 分析表2可知,MRI檢出病灶數(shù)量較高,最小病灶面積檢出較小,與CT比較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出血性腦梗死作為導致人類死亡的常見疾病,發(fā)病后導致患者出現(xiàn)意識障礙、肢體障礙等癥狀。由于腦梗死存在多種類型,而且出血性腦梗死與原發(fā)性腦出血癥狀相近,為確保治療的可靠性和及時性,應采取可靠措施明確疾病,其中磁共振成像和CT應用較為普遍,可通過顱腦掃描及病理特征分析病情發(fā)展情況,明確腦梗死位置、大小及數(shù)量[4]。CT診斷主要依據(jù)機體組織部位對X線吸收差異反應進行診斷,應用在出血性腦梗死診斷中可表現(xiàn)出原有低密度梗死區(qū)域中混雜形狀,伴無規(guī)則、密度不均勻條索狀、斑片狀及點狀高密度影響,但診斷中也可能受到腦部結構復雜性及骨性結構影響,無法明確梗死情況,診斷效果有限[5]。磁共振成像則可通過掃描腦部細胞核中氫元素、腦組織等明確腦部活動信息,及時應對微小病灶也有較高診斷優(yōu)勢,應用在出血性腦梗死診斷中可觀察到腦梗死區(qū)域存在斑片狀混雜信號,T1WI為邊界模糊的高信號,T2WI為邊緣清晰的高信號[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MMRI對出血性腦梗死檢出率98.11%較高,且<24h檢出率96.15%、24-72h檢出率100.0%CT檢出率78.30%、67.31%、86.67%差異顯著,P<0.05;MRI檢出病灶數(shù)量較高,最小病灶面積檢出較小,與CT比較差異顯著,P<0.05,提示磁共振成像對出血性腦梗死檢出價值較高,對梗死時間短也可有效檢出,實現(xiàn)早期治療,而且可檢出微小病灶,發(fā)現(xiàn)多個病灶,為治療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腦梗死患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較高,其可清晰呈現(xiàn)腦梗死后出血信息,并可分析腦細胞活動情況,并可檢出微小病灶,對病情分析更加準確,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楊德根,江偉文,何亞明.MR擴散加權成像在腦梗死缺血半暗帶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藥,2020,15(04):34-35.
[2] 徐慶,鄧凡,潘海松.磁共振成像與CT診斷腦梗死并腦出血的應用價值評價[J].當代醫(yī)學,2020,26(04):31-33.
[3] 陳萬中.磁共振成像對急性腦梗死和腦轉移瘤的鑒別診斷[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9,22(20):2286-2294.
[4] 劉成環(huán),李俊華.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診斷中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的應用[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9,3(23):107-108.
[5] 馬永橋.CT及MR在診斷老年多發(fā)性腦梗死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9,17(25):16-17.
[6] 劉翠鈺,梁偉智,牛犇.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腦梗死中的臨床診斷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2(05):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