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從事教育工作時間長了,難免就會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習以為?!?。在我們一般人的潛意識中,習以為常自然就是理所當然。因為從邏輯上講,如果我不認為理所當然,又怎么會習以為常?至少,人們常常是按習慣思維行事,很少會主動質疑自身行為背后的邏輯,也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會認為自己那樣想、那樣做是理所當然的。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人的習慣往往會受到過去接受的教育、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工作經(jīng)驗等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因素很難保證都是科學的,經(jīng)得起追問的。不同個體的習以為常不可能完全相同,交往時發(fā)生矛盾和沖突在所難免,所以也不可能有公認標準的習以為常。更重要的是,習以為常是面向過去的產(chǎn)物,如果理所當然,又如何能超越現(xiàn)實和面向未來?
把習以為常當作理所當然,人的思想難免就會固化,一直在相對封閉的認知空間里滑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自以為是,本能地排斥、恐懼改革和變化。其實已作繭自縛,但依然在孤芳自賞。
把習以為常當作理所當然,人的行為方式也不會主動做出調整和改變,只能是“濤聲依舊”,“重復昨天的故事”。這種情況下,面對變化了的學生和變化了的社會難免會捉襟見肘,甚至束手無策,但同時又很少尋找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是抱怨外部環(huán)境的諸多不是。
把習以為常當作理所當然,人們就不容易產(chǎn)生學習、反思、研究和超越自我的沖動。人們本能地會以為,一切理應如此,就該如此,何必再去折騰?所謂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高原現(xiàn)象”,本質上也就是把習以為常當作了理所當然。
但習以為常并不必然導致理所當然?;蛘哒f,如果我們對習以為常存在的問題保持足夠的警惕,自然就不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自己的習以為常也會常變常新,成為不斷自我成長和革新的、充滿生命活力的“習以為常”。如何防止把習以為常當作理所當然呢?
首先,我們要強化學習,讓自己與整個世界充分對話。通過大量的閱讀拓寬我們的視野,優(yōu)化我們的知識結構,從而改善我們的思維品質。特別要閱讀一些與自身的價值觀、教學觀似乎大相徑庭的名作,以及一些似乎并不怎么看得懂的名作,以打破習以為常的穩(wěn)定結構和平衡。同時,也要把自身的習以為常與文化背景有較大差異人的習以為常進行比較,學會換位思考,審視原有認知,從而不斷調整、優(yōu)化和改造自身的習以為常。
其次,我們要“吾日三省吾身”,經(jīng)常追問習慣背后的依據(jù),反思習以為??赡艽嬖诘膯栴},提高自身的理性思考水平,進而形成更科學合理的新的習以為常。追問的內容,宏觀的可以是自己信奉的教育理念,中觀的可以是自己常用的教學方法,微觀的可以是與學生日常交往的細節(jié)。通過不斷地問為什么,對自身教育行為的合情性、合理性、合法性進行考量,發(fā)現(xiàn)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之處,修正自己的習以為常,從而避免教育的隨意、膚淺甚至對學生可能造成的傷害。
再次,我們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跟風、不從眾,與流行保持適當?shù)木嚯x,對廣受追捧的似乎天經(jīng)地義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措施多問幾個為什么,而不是照單全收、隨波逐流。不膜拜專家和書本,學會反向思考,涵養(yǎng)批判精神。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不輕易為外力所左右,保持冷靜的頭腦和清醒的思考,只向真理低頭,不向世俗屈服。
當然,防止把習以為常當作理所當然,不但沒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改變習以為常的所有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講,正是少數(shù)人的“固執(zhí)己見”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繁榮。
我們要改變的并不是習以為常的全部,而是習以為常中落后的、過時的,甚至對學生的發(fā)展有傷害的部分。
真正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既會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堅持不懈,又會不斷挑戰(zhàn)和超越自身的習以為常。
(芮火才,南京市江寧高新區(qū)中學校長,211100)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