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洺遠 林綱毅 劉文亞 馬燦鑫
(汕頭市中心醫(yī)院血管介入科 廣東 汕頭 515041)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fā)生與患者長期吸煙、血脂異常、血糖異常等諸多因素有關,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下肢動脈狹窄、甚至完全閉塞,進而導致下肢遠端缺血,患者出現(xiàn)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等癥狀[1]。本次研究為論證我院2016 年11 月—2019 年11 月60 例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分別行下肢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治療兩種不同治療方案患者單位時間治療效果。
我院2016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60 例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按照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治療(n=30 例):男、女分別17 例、13 例,年齡65 歲~80 歲,平均年齡(74.62±1.52)歲,病程2 年~7 年,平均病程(3.32±0.32)年。對照組下肢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n=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66歲~78歲,平均年齡(74.58±1.48)歲,病程2 年~7 年,平均病程(3.76±0.34)年。本次研究對象在平均年齡、平均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驗證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1)參考符合萬學紅、盧雪峰主編第九版《診斷學》中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臨床診斷標準,均符合fontaine Ⅲ期,患者均伴有間歇性跛行以及靜息痛。(2)患者均接受藥物保守治療且治療效果不佳,在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及方案后,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表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排除抗拒相關診療干預患者。(2)排除血常規(guī)相關檢測結果異常且確診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3.1 對照組(下肢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患肢局部麻醉后,醫(yī)師結合患者術前患肢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閉塞動脈血管位置,解剖并適當游離病灶所在動脈上端與下端,術中常規(guī)抗凝后行人工血管動脈旁路移植,人工血管上下端分別與閉塞動脈上下端吻合,吻合后行造影以觀察吻合情況。
1.3.2 實驗組(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患者患肢局部麻醉后,醫(yī)師參考患者術前影響學檢查結果,采取Seldinger 技術對患肢股動脈實施逆行穿刺,置入5F 動脈鞘后沿導絲將導管置入病變血管下段,外周注射肝素常規(guī)抗凝后嘗試在導管與導絲的引導下通過血管狹窄部位,導絲置入成功后即導入擴張球囊,球囊壓力控制在6atm ~8atm 且維持60s,擴張后再次行下肢動脈造影,從而全面評估患者血管重建實際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康復情況,若患者術后髂動脈、股動脈、腘動脈造影均顯示暢通且膝下至少一支動脈達到足部為治療顯效。若患者術后髂動脈、股動脈、腘動脈造影均顯示暢通,但膝下未有任意一支動脈達到足部,但患者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等癥狀明顯改善,則表示治療有效。若患者術后髂動脈、股動脈、腘動脈造影欠通,且不適癥狀未明顯改善,則表示治療無效??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康復情況,具體情況,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康復情況[n(%)]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臨床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介入治療,其中臨床常用藥物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西洛他唑、安步樂克等血管擴張藥,藥物治療主要適用于早期與中期患者,對于藥物保守治療無效且伴有間歇性跋行、靜息痛等癥狀的患者需行手術治療或介入治療,若未及時性有效治療可引引發(fā)下肢潰瘍或足壞疽[2,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行下肢動脈旁路移植術對患者下肢皮下軟組織以及動脈血管造成的創(chuàng)傷大,血管腔內(nèi)介入術與下肢動脈旁路移植術相比對患者下肢皮下組織及動脈血管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在應用導絲、導管疏通下肢閉阻血管的同時應用氣囊,通過擴充氣囊,借助球囊體積擴大時產(chǎn)生的壓力壓迫下肢閉阻血管內(nèi)粥樣斑塊,使斑塊受壓破裂[4,5]。
本次研究顯示應用下肢動脈旁路移植術的對照組患者術后3個月復診,總有效率為76.66%,顯著低于行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治療實驗組術后3 個月復診總有效率,綜上,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治療效果優(yōu)于下肢動脈旁路移植術。
綜上所述,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