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瓊
(杭州市兒童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4)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常見于兒童的主要由EB 病毒(EBV)病毒感染誘導的淋巴細胞增生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是以侵犯淋巴系統(tǒng)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中可出現(xiàn)大量異常形態(tài)淋巴細胞。典型臨床表現(xiàn)有發(fā)熱、咽峽炎、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及皮疹,部分不典型患兒可僅表現(xiàn)其中幾項,部分患兒有肝功能損傷[1]。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兒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病原之一[2]。近年來有文獻報道,兩種病原體的感染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常存在混合性感染[3-4]。因EBV 和MP 感染后可導致多臟器損傷,臨床表現(xiàn)多樣,目前實驗室檢測是診斷兩者混合感染及鑒別的重要參考。既往報道中對判斷IM 患兒是否合并MP 混合感染多以MP 抗體檢測為依據(jù),但筆者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近年來IM 患兒中MP 抗體陽性檢出率較高,單純以MP 抗體檢測結果作為參考依據(jù)可能導致混合感染誤診及過度治療。本研究旨在探討MP-PCR 檢測在兒童EB 病毒相關IM 患兒中的臨床應用,比較IM 患兒的MP抗體檢測與MP-DNA 檢測結果,以期為IM 患兒的混合感染狀態(tài)的判斷及為抗感染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 年1—12 月收治的112 例EB 病毒相關IM 的患兒臨床資料。其中男67 例,女57 例;年齡1 ~11 歲(中位數(shù)5.5 歲)。
符合EB 相關性IM 的診斷標準:(1)具備下列臨床表現(xiàn)中的3 項以上:①發(fā)熱,②咽扁桃體炎,③頸淋巴結腫大,④肝臟腫大,⑤脾臟腫大,眼瞼水腫。(2)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比例>0.10 和(或)淋巴細胞增多≥5.0×109/L。(3)下列實驗室指標中的任意1 項:①抗EBV-VCA-IgM 和抗EBV—VCAIgG 抗體陽性,且抗EBV-NA—IgG 陰性;②抗EBV-VCA-IgM 陰性,但抗EBV-VCA-IgG 抗體陽性,且為低親和力抗體;③雙份血清抗EBV-VCA-IgG 抗體滴度4 倍以上升高[5]。
用滅菌棉簽采集受試者咽部樣本行MP-DNA 檢測,采用MPPCR 法,試劑盒選自達安基因檢測公司。同時采集患兒靜脈全血,常規(guī)分離血清后進行肺炎支原體抗體(MP-IgM)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試劑盒為EUROIMMUN,操作方法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記錄MP 抗體、MP-DNA 的檢測結果,并對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EB 病毒相關IM 患兒的MP 抗體檢出率較高,為48.21%,MP-DNA 檢出率2.68%,兩種方法在IM 患者中檢出率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種MP 檢測方式在IM 患兒中的檢出率比較
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3 ~6 歲年齡兒童是高發(fā)人群[6],臨床過程也不盡相同,部分患兒可呈自限性疾病過程,僅需要對癥支持治療,部分患兒可呈進展性疾病過程,甚至進展為嗜血細胞增多癥危及生命[7]。EB 病毒是引起IM 的重要病原,但巨細胞病毒、腺病毒、細小病毒及MP 感染亦可誘發(fā)IM 樣表現(xiàn)。臨床治療的抗感染方案需根據(jù)不同病原個體化合理制定,故準確判斷病原及是否存在混合感染意義重大。近年來關于EBV 與MP 混合感染的文獻報道不斷增多,提示混合感染對病情進展的影響[8]。肺炎支原體是兒童呼吸道常見的感染病原體之一,其侵入人體呼吸道后黏附于上皮細胞而造成黏膜上皮細胞破壞,除肺部感染表現(xiàn)外,可出現(xiàn)多器官損害。兒童MP 感染及IM 臨床表現(xiàn)多樣,因此實驗室病原學診斷對于臨床治療起著重要作用。
痰液或咽拭洗液進行MP 培養(yǎng)被認為是MP 感染診斷的“金標準”,但常需要2 ~3 周對臨床幫助不大[9]。隨著檢測手段進步,MP 抗體血清學檢測、MP-PCR 檢測等方法被廣泛應用?,F(xiàn)有報道中關于E B V 與M P 混合感染的實驗室指標多以M P 抗體檢測結果為依據(jù),但由于M P 與人體多種組織細胞膜及某些細菌、其他支原體有相同的糖脂成分,易引起非特異性交叉反應,加上抗體出現(xiàn)的時機易受機體免疫條件、年齡和反復感染等因素的影響不易掌握,可導致M P 感染的過度診斷或漏診,因此不能僅靠單份血清陽性即確診M P 感染[10]。在臨床工作中觀察到I M 患兒常檢測到多種病原抗體陽性,可能與患兒免疫狀態(tài)被激活,產(chǎn)生多種非特異性抗體甚至自身抗體,影響血清學檢測有關。本結果顯示,在112 例E B 病毒相關I M 的患兒中,54 例M P 抗體陽性,檢測陽性率較高。但M PPCR 感染檢出率僅2.68%,二者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同時參照李少麗等[10]對M P 檢測方法的對比研究,I M 患兒中M P 抗體陽性率明顯升高。除上述機體免疫狀態(tài)、抗體交叉反應等原因外,分析其可能與近年來M P 感染率升高,M P 感染后抗體在體內(nèi)持續(xù)存在有一定關系。另結合臨床治療轉(zhuǎn)歸,對于MP-IgM 陽性但MP-DNA 陰性IM 患兒,予單純抗病毒或者對癥治療臨床癥狀亦好轉(zhuǎn),提示對I M 患兒如將M P 抗體檢測作為單一標準來判斷是否存在混合感染,可能導致陽性率過高造成過度治療。M P-P C R 檢測方法特異性、靈敏度較高,可作為判斷I M患兒是否混合MP 感染的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臨床上對于傳染性細胞增多癥是否存在混合肺炎支原體感染可根據(jù)支原體抗體檢測聯(lián)合肺炎支原體PCR 檢測結果,同時結合臨床表現(xiàn)綜合判斷,以合理制定抗感染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