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齊雪艷
摘? 要:多麗絲·萊辛是當代英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被譽為繼伍爾夫之后最偉大的英國女性作家?!兜谖鍌€孩子》中的家庭成員間的倫理問題尤為突出,小說中夫妻、親子以及兄弟間的倫理問題和異化的倫理關系處處可見。因此,本文從家庭倫理角度出發(fā),探析小說中的家庭道德倫理關系及其迷失原因,對于當下和諧家庭關系以及社會的穩(wěn)定的建構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多麗絲·萊辛; 《第五個孩子》;家庭倫理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6-0-02
小說講述的上個世紀80年代的英國,一對中產夫妻在父母的幫助下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第五個孩子班的出生,打破了他們的幸福夢。班在娘胎里就與其他孩子與眾不同,他一刻不停地折騰著母親海蕊,以至于只能通過鎮(zhèn)定劑,才能使海蕊舒服一些。早產,貌丑的班天生蠻力,殺死貓和狗,極具攻擊性,甚至嗜血。班一直受不到家人和親友的關愛,甚至被父親戴維送到了非人的機構,任其自生自滅。
一、家庭倫理迷失的體現(xiàn)
家庭倫理學認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和核心,它是一切人倫關系和人倫秩序的原點。家庭倫理便是為調整、規(guī)范家庭中的人際關系而存在,它的存在形式本身便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或準則。
(一)夫妻之間的淡漠
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起點,父子關系、兄弟關系等都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夫妻關系既是家庭軸心,也是維系婚姻家庭的基本因素。黑格爾說:“婚姻是具有法的意義的倫理性的愛,這樣就可以消除愛中一切稍縱即逝的、反復無常的和赤裸裸主觀的因素。”通過黑格爾的理論我們可以得出:婚姻實質上就是一種倫理關系,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社會關系的縮影。
起初海蕊和大衛(wèi)的夫妻關系和諧融洽、恩愛甜蜜,他們常常會因感到幸福而熱淚盈眶??傻谖鍌€孩子“班”給他們帶來了無盡的麻煩和苦惱。海蕊懷班的時候,身體異常疲憊,她變得脾氣暴躁,乖戾,愛哭,作為丈夫戴維沒有給予海蕊足夠的呵護和關愛,他一味地忍耐,壓制自己暴躁的情緒。他不習慣海蕊的性格變得如此壞,甚至開始排斥懷孕妻子,也不再溫柔的撫摸她的肚皮。海蕊瞞著戴維服用鎮(zhèn)定劑,并時常覺得戴維經常對她邪惡的笑。面對班這個異形怪物,沉默和譴責是戴維的常態(tài),他無法應付海蕊的憤怒與苦楚。就連海蕊的母親都覺察到夫妻關系異化,勸告海蕊說別忘了你還有丈夫要照顧。后來,戴維不顧海蕊的反對,強行將班送到收容所,絲毫不顧及海蕊的感受。在海蕊不顧大家反對,執(zhí)意將班接回來時,戴維選擇把自己的寢具搬到別的房間與海蕊分居,此時夫妻二人已徹底形同陌路。
(二)親子之間的敵視
和諧的家庭關系還體現(xiàn)在父母和子女之間。父慈子孝,舐犢情深,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蓪τ诎?,戴維從來都不是什么慈父,海蕊也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
當海蕊和戴維知道班的到來,他們的心情不再是激動欣喜而是沮喪。可見從一開始班便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班還在腹中,海蕊便服用了大量的鎮(zhèn)定劑,將腹中的孩兒視為仇敵。海蕊不止一次的期待班從窗臺上摔下去,在馬路上被車撞死。為了使班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海蕊不斷的喂班吃鎮(zhèn)定劑,就連連醫(yī)生都覺察出海蕊討厭班。當班不聽話時,海蕊便以送到收容所威脅他。種種跡象表明海蕊忽視了母愛對孩子身心成長的重要性,也忘記了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所肩負的責任與關愛。
戴維則更加可恨,對于班他充滿了厭惡,碰都不碰它。他認為是班的到來,摧毀了他的幸福家庭夢。戴維將班視為死敵有我無他,后來他殘忍地將班送到收容機構,任其自身自滅。戴維的自私,狠心,缺乏責任心注定使他得不到內心渴望已久的家庭生活。
(三)兄弟之間的疏離
班的出生給整個幸福家庭帶來了不幸,家人都不喜歡他,包括他年幼的兄弟姐妹。在他們心里,班是奪走他們快樂的惡魔。在得知班被送到收容機構消息的當晚,他們如釋重負,歡呼雀躍,慶祝這個怪胎終于離開了自己家。班在家時孩子們幾乎從不和他說話,他們面對班時露出的是憂愁,謹慎的表情。他們像提防野獸一樣防著班,在就寢之前其他孩子會靜靜鎖上自己的房門,防止班對自己造成傷害。當孩子們一個個大了,他們便開始為自己尋找新的住所,路克和祖父詹姆斯居住,海倫投向了祖母莫莉的懷抱,珍則選擇和外祖母多拉絲一起生活。兄弟姐妹迫不及待地想要逃離這個家,原本該有的手足之情變成了厭惡和嫌棄。
二、家庭倫理迷失的原因
本文將從兩個方面探析造成這個家庭倫理迷失的原因,首先是時代原因:英國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先后又經歷了三場經濟。經濟危機的爆發(fā)使英國人的道德判斷和價值觀念嚴重扭曲。其次是個人原因:即班的父母,戴維孤單不幸的童年經歷和海蕊的不成熟以及二人自私的性格的與這個家庭倫理關系的迷失密不可分。
(一)時代原因
小說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世界大戰(zhàn)和經濟危機嚴重影響著當時英國社會。多年凝結的宗教傳統(tǒng),文化信仰日益淡漠。此時的人們,極度崇尚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由于對傳統(tǒng)的反叛和信仰的迷失出現(xiàn)了精神危機,人情冷漠、倫理道德滑坡。書中直接寫道:貪婪,自私的六十年代,隨時準備譴責、孤立矮化他們最好的一面。戴維與海蕊堅守信念,過得十分艱辛。當戴維一家覺察到由于班的到來打破了他們的幸福夢,家人們的想法達到了空前的一致,他們自私無情地將班送到收容機構,擺脫他帶來的恐懼,希望能夠回到從前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日子。
現(xiàn)代化的進程日益加快,使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日益緊張焦慮。在現(xiàn)代社會迅速發(fā)展進程的壓迫下,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日益擴大。每個人心中都會產生焦慮和不安全感。他們完全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把自己奉獻給了放縱、頹廢和一時的快樂。當精神危機和對道德的反叛成為社會價值主流趨向時,家庭倫理觀念也在逐漸喪失。萊辛通過書寫班這個異質的孩子,表達了她對這個社會的看法:經濟和社會狀況不僅破壞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還導致了家庭倫理道德的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