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Camilla Cavendish 翻譯/李雪婷
任何長期照護解決方案都需要人民的參與。
照護質(zhì)量委員會(CQC)2018年曾經(jīng)列出照護隱患地區(qū)名單,這些地區(qū)的患者遭受著失敗的醫(yī)院和糟糕的照護服務雙重打擊,這讓我們認識到當前照顧虛弱老年人的陳舊體系對NHS的影響。如果能令公眾相信長期照護正在削弱NHS,公眾就更有可能支持設立新稅來支付長期照護之需。
到目前為止,長期照護在英國還不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問題。雖然幾乎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候看家庭醫(yī)生,但很少有人知道長期照護究竟意味著什么,除非他們有一個需要幫助的老年親戚,或者直到他們自己變老。到那時,許多人會驚慌地發(fā)現(xiàn),癡呆癥、帕金森病或關節(jié)炎的長期照護服務并不在我們免費的全民醫(yī)療服務范圍內(nèi)。
在2017年的競選宣言中,英國前首相特蕾莎·梅試圖解決長期照護問題,她提出人們應支付更多的長期照護稅。該提議被丑化為“癡呆稅”。這個新賬單可是人們以前從未想到過的,這引起了數(shù)百萬人的憤怒,迫使她不得不放棄這個提議。
任何長期照護的解決方案都需要讓人民接受,人民必須相信它是可持續(xù)、穩(wěn)定和公平的。這是2018年夏天我訪問德國和日本得出的結論之一,也是我對老齡化世界進行廣泛研究的結論之一。
1994年,德國推出強制性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當時德國的照護制度看起來和現(xiàn)在英國的照護制度一樣糟糕。這項制度被精心設計,以確保沒人能夠不勞而獲以及每個人都能有所收獲,包括40歲以上的勞動者、雇主和領養(yǎng)老金者在內(nèi)的所有人都需要有所付出。德國政府取消了收入審查,這樣擴大了準入機會。德國政府與選民的交易很簡單:付出更多,得到更多。負擔共擔,風險集中管理,每個人在需要時可獲益。
要做到負擔和風險共擔,每個有需要的人均能獲益,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至關重要。相對于養(yǎng)老金,很多日本人對長期照護保險基金更有信心。由于養(yǎng)老金制度調(diào)整頻繁,一些日本年輕人已經(jīng)不愿再繳納養(yǎng)老金了。日本長期照護保險以3年為一個周期進行一次財政均衡測算,依據(jù)測算結果調(diào)整保險費率與給付標準,同時建立了明確的給付封頂機制。抵押制度有助于確保人們的錢不會被挪用。
英國財政部需要克服對抵押制度的厭惡,才能效仿德日模式。由于英國與德國、日本存在著制度上的差異,這意味英國需要提高40歲及以上人口的社會保險費率。當然,這也包括那些雖然仍在工作,但已無需支付社會保險費用的65歲及以上人口。我認為這是一個公平的制度,我希望這成為即將公布的綠皮書所作出的選擇之一,但我毫不懷疑,這需要多年的艱苦協(xié)商和解釋。
由于對失能人員所造成經(jīng)濟負擔日益增長的憂慮,催生了德國和日本的長期照護制度,這種憂慮也是該項制度獲得跨黨派支持的原因之一。通過集中籌資、增加財政收入和制定評估標準,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減輕了地方政府的壓力,但具體實施由地方政府負責。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地方政府的財力和稅基差距很大,特別是貧困地區(qū)面臨著最大需求,這是支持把長期照護資金集中起來的有力理由。除非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否則照護質(zhì)量委員會(CQC)認定的照護不公平只會進一步增加。
Camilla Cavendish在文中介紹了德國和日本的社會保險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分析了英國面臨的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提出英國應參照德日兩國,盡快建立社會保險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通過作者的介紹,我們可以基本了解到德日兩國開展長期照護服務的主要做法,同時感受到英國在推動建立社會保險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時遇到的重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