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向民
特級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創(chuàng)新的理念、嫻熟的教學技能常令人傾倒,許多教師觀摩了特級教師課堂后,特希望通過模仿領悟他們對教材的處理,能獲得一些精髓。筆者多次嘗試后發(fā)覺學名師不能依樣畫瓢他的具體做法,而要學思想,學靈魂。以一節(jié)示范課的三次“臨摹”來說說感悟,以學習和認識中國紅的課堂教學為例,i炎i炎學名師提升教學能力的方法。導入環(huán)節(jié)的目標是激發(fā)學生探究紅色的美術特性和象征意義的激情,為深入感受中國紅的文化和傳承,進而用紅色表達自已的藝術理解與想象做好鋪墊??此坪唵?,學起來發(fā)現事實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深度思考和推敲。
一、第一次嘗試,東施效顰,生搬硬套
【實錄】我邊出示色卡邊說:“生活是多彩的,就像這副牌,紅橙黃綠青藍紫,有人喜歡藍色,因為它讓我們有夢想,有人喜歡黃色,因為它使人溫暖,有人喜歡綠色,因為它讓人覺得生命的美好”邊進行這段自覺富有品味的導語邊留心觀察學生,只見一片努力聽講但毫無共鳴的眼神,有點發(fā)虛,忙加重語氣:“而我喜歡紅色!同學們,假如讓你從美術的角度來認識這紅色,你最想了解什么?會有什么問題?”
依然寂靜。用眼神暗示平時很踴躍的,但目光回避垂下。聽有小聲嘀咕:“不知道!”再次誘惑:“課堂上只要能積極動腦筋就值得表揚,老師要給敢于說自己想法的孩子獎勵!假如讓你從美術的角度來認識這紅色,你最想了解什么?會有什么問題?”終于,有幾只手猶猶豫豫舉起,大喜I怯怯地回答“我想知道紅色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叫紅色?”“紅色和另一種顏色加起來會是什么顏色?”唉!沒有指向紅色的寓意和情感象征的回答。并非所求,只有強行導入了。用時5分鐘。
【反思】
1.學情不同:展示課中的學生是浸潤在特級老師精妙的美術教學中的孩子們,不僅他們的美術素養(yǎng)比我們普通學校里孩子高出許多?!叭绾螐拿佬g的角度來認識紅色”的問題本身又專業(yè)又寬泛,名師的課堂能應對自如地點撥學生,輕車熟路導入。而對我們只學過三原色和三間色的基礎薄弱的五年級孩子,好像是不可完成的任務!可見看似美好的東西未必適合自已。
2.僅學皮毛:特級教師課堂教學的精彩表現是個人修養(yǎng)、學識在某種特定狀況下的自然流露,我忽視了決定作用的是特級教師本人內在的東西,并非表面教學技巧所能解釋。課堂教學技巧和對教材的處理應因人因時而異,太想走捷徑,東施效顰,反以失敗告終。
二、第二次嘗試,別趾適履,勉強遷就
【實錄】邊展示課件邊說:“大千世界色彩紛呈。藍色,讓我們想起了湛藍的大海,想起了夢想。黃色,讓我們想起金黃的稻穗,感到了收獲。綠色,讓我們想起郁郁蔥蔥的森林,覺得生命真美好?。榱思ぐl(fā)學生的聯想,改色卡為具象的圖片來誘導學生。)而我喜歡卻紅色,讓我想起許多。同學們,紅色會讓你想起什么?(新增問題,為孩子們通過聯想紅色的東西來逐步體會紅色的寓意搭橋)對紅色你會有什么美術方面的間題?”踴躍地說想起了鮮血、戰(zhàn)爭、太陽、新年、天安門的燈籠、國旗·,一剛欣喜,一孩子回答:“我喜歡黃色!黃色是豐收的顏色”頓時小手林立,思緒飄走:“我喜歡藍色,因為……,”我喜歡紫色,它……”眼看不對,趕緊拉回:“同學們想得都很好,我們今天一起來好好認識紅色好嗎?”用時6分鐘。
【反思】
1.去繁求簡:本課主要是感受紅色,藍色、黃色、綠色的出現與課題關系不大,出示太多的色彩容易走題且與后面環(huán)節(jié)無呼應,可刪除。
2.應接地氣:“對紅色你會有什么美術方面的問題?”太專業(yè),太抽象。教學要建立在符合學生實際的基礎上。
3.忌勉強遷就:鞋小腳大,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學習別人不能單純地模仿,不行就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有選擇地學習。
三、第三次嘗試,不期修古,腳踏實地
孩子們臉露笑容地觀看(課件:結婚)。一問:“這是什么場景?”大聲回答:“結婚!”“我姐姐結婚就穿這樣的衣服!”(中國人結婚用得最多的是紅色,這個場景孩子較熟悉。這樣導入自然接近生活而且直接指向紅色的寓意)二問:“你看到最多是什么顏色?”齊聲“紅色!”三問“為什么用紅色?”愉悅回答“紅色,代表喜慶!”“吉祥!川熱鬧!”(巧設場景,寓意就水到渠成地引出)四問:“你還知道什么場景也用紅色?”回應:“過年!”“故宮有許多紅色!”“剪彩!”“本命年要穿紅的”……用時2分鐘。
【反思】
1.導入簡潔進生活。四個開門見山的提問簡潔、主線清晰且步步深入:中國特色的場景——引出紅色——思考紅色的寓意——中國紅的文化。結婚情境展示直接為后面的教學內容服務的,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還使學生感受到美術源于生活,且在教學節(jié)奏上也“緊湊”。
2.知識滲透深入淺出:抽象的概念要示意性地表現出來,讓學生從淺顯簡明的事例中發(fā)現問題,進而從問題著手,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積極思維和產生尋求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
成功始于模仿,就像寫書法需要先臨法帖一般。但我們究竟該模仿什么?應去感悟特教如何將教材爛熟于心,眼中有生、心中有生,腦中有生。“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學習他人不應完全拘泥于其形式,要根據實際對象實行變革,唯此方能接受“有效性”的考驗。從東施效顰到擇善而從,長期堅持終會有流光溢彩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