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夢
【摘? ? 要】勞模是推進我國先進生產力發(fā)展和先進文化發(fā)展的代表,是當之無愧的時代領跑者。做好勞模報道有助于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及具體案例,為新形勢下做好勞模報道提供一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勞模報道;勞模精神;勞模故事
勞模是工人階級的優(yōu)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國家的棟梁、社會的中堅、人民的楷模。從王進喜、申紀蘭到袁隆平、鐘南山,再到李斌、李素麗,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進步,不變的是勞模精神的本質。
《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大力弘揚奮斗精神、科學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匯聚起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做好勞模報道,大力宣傳勞模和其他典型的先進事跡,有利于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理念,讓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勞模報道?如何避免走入勞模報道的誤區(qū)?如何讓勞模報道迸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筆者根據近年來多次參與勞模報道的工作實踐,淺談對如何做好勞模報道的四點認識與思考。
一、把握勞模報道的正確輿論導向
方向是行動的先導,導向是成功的指南。一個勞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勞模就是一座豐碑,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是做好勞模報道的第一要義。在2016年2月19日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48個字高度概括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同時指出,要承擔起這個職責和使命,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這不僅為做好新時期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一整套原則性思路和具體的對策方法,也為新形勢下的勞模報道明確了道路、指引了方向。新聞工作者要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肩負歷史使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重要方針,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傳播者、引領者、推動者。
近年來,安徽各行各業(yè)、各條戰(zhàn)線涌現出了一大批品格高尚、貢獻突出的勞模。經媒體的廣泛報道后,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把青春與赤誠全部播撒給十米車廂和過往乘客的公交人李祥斌,于平凡中堅守、細微處創(chuàng)新的“工人發(fā)明家”許啟金,還有滿懷一腔熱血、不斷向地球深部進軍的“大國工匠”朱恒銀……這些勞模背后的故事給受眾帶去了強大的精神感召力,充分調動起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動員和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為創(chuàng)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勇往直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樣的勞模報道傳播了先進文化、塑造了美好心靈,弘揚了社會正氣,順應了正確輿論導向,是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是勞模報道的“正確打開方式”。
二、突出勞模報道的人物亮點
在近幾年的新聞工作實踐中,筆者接觸過近百名勞模,他們有的敢為人先、銳意進取,有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但是工作經歷、生活環(huán)境的差別,使得每一位勞模性格不同、秉性各異,絕非千人一面。
然而,縱觀當下的一些勞模報道,筆者發(fā)現,報道中的人物亮點并不突出,原因是報道本身存在著內容陳舊、語言枯燥、表現手法單一等問題。長此以往,不僅會大大削弱勞模報道的宣傳效果,還可能導致受眾對此類先進典型報道產生審美疲勞。
(一)貼近勞?!白屑毬牎?/p>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睂τ趧谀蟮蓝裕鶎右痪€是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要想寫出既好看又耐看的勞模報道,僅僅依靠工作總結、事跡報告等一類現成材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走向田間地頭,深入工廠車間,來到勞模的身邊,傾聽勞模的感悟,才能夠真正了解勞模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只有俯下身、沉下心,與勞模建立信任、交上朋友,才能夠從“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共性精神中準確提煉出每位勞模的人物個性;只有和勞模的領導、同事、家人等面對面交流,才能夠真實還原出勞模的工作全貌和生活全貌。
(二)典型事例“用得精”
2019年5月8日《工人日報》頭版以《長沙一公交司機自薦當上勞?!窞轭},報道了長沙交通集團湖南巴士三分公司109路公交車駕駛員袁亮坤。該篇報道除了體現袁亮坤盡職盡責、樂于助人的品質外,還巧妙地抓住袁亮坤毛遂自薦當上勞模這一典型事例,使得袁亮坤爭當勞模、爭做標桿這一鮮明的人物特點躍然于紙上。
實際采訪中,新聞工作者會對勞模的過往經歷有所了解,這其中包括許多大大小小的事例。如何對這些事例進行合理選用是勞模報道能否突出人物亮點的關鍵。典型事例“貴精不貴多”,一件新聞作品如果缺乏典型事例,那么,即便羅列了一堆一般性的材料,也絕不會產生深刻動人的力量。新聞工作者應當認真篩選采訪得來的大量事例,從作品主題出發(fā),從人物特點入手,在最具典型意義的事例上著筆。唯有在典型事例的加持下,勞模形象才能夠立起來、動起來、活起來,具備一定的辨識度,讓受眾領略到每一位勞模特有的個人風采,感受到每一位勞模獨一無二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三)語言平實“接地氣”
運用平實質樸的語言,不僅能讓勞模報道好看、好讀,而且有利于勞模形象的塑造。比如,有的勞模是高精尖產業(yè)人才,在報道中,可能會涉及一些專業(yè)性術語。這種情況下,新聞工作者要有意識地用較為通俗的語言對專業(yè)性術語進行精準解釋,減少受眾在閱讀或觀看報道時容易產生的不解和疑惑。再比如,有的勞模數十年如一日地扎根一線,他們說話時常常會使用口語化的民間語言:說普通,他們會說“不起眼兒”;說高興,他們會說“心里舒坦”;說聊天,他們會說“嘮家?!薄高^這些詞匯,受眾往往能夠感知到勞模的樸實無華。所以,新聞工作者在報道中可以少使用些間接引語,多使用些直接引語,盡可能地保留勞??谥械陌傩照Z言,從而進一步增加報道的現場感,突出人物性格。
三、抓住勞模報道平民視角
2018年,筆者在一次采訪中,因機緣巧合,和一名企業(yè)的宣傳干事就勞模報道進行了探討。當時,他的一番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一些勞模報道沒啥大毛病,語言流暢、用詞準確,就是看了之后覺得這些報道中的勞模與一線職工間有一定的距離。筆者認為,這名宣傳干事的看法恰恰戳中了勞模報道的一大“痛點”——不夠貼近受眾。
一些新聞工作者在報道勞模時,有意識地拔高、渲染勞模形象,全力向受眾展現勞?!案叽笕钡囊幻妫瑓s忽略了勞模報道應有的真實性、貼近性,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將勞模塑造成一心為人、絕不利己的“圣人”或是不分晝夜、不知疲倦的“工作機器”,令受眾敬而遠之、望而生畏。
其實,勞模雖然身處鮮花和掌聲的簇擁之中,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從基層崗位走出來的,甚至有許多勞模在多項榮譽加身后,仍然選擇堅守在一線。他們和千千萬萬名普通勞動者一樣有軟肋、也有不足,曾是職場“小白”,也曾在人生路上遭遇挫折和打擊。所以,筆者認為,新聞工作者應當以平民視角來報道勞模,盡力縮短受眾與勞模間的心理距離,讓勞模成為受眾心目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標桿人物。
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到來之際,筆者圍繞“老勞?!ば仑暙I”這一主題,采訪了全國勞模、蚌埠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107路駕駛員楊苗苗,發(fā)表了通訊《楊苗苗:十米小車廂 人生大舞臺》。眾所周知,公交車駕駛員的工作內容相對單一,難免讓人感到乏味。那么,身為全國勞模的楊苗苗是否天生就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來笑對一成不變的駕駛工作呢?答案是否定的。交談中,楊苗苗向記者坦誠,自己也曾一度對工作心生厭倦,后來在父親的點撥下才豁然開朗。筆者在寫作時,毫不避諱地記錄下楊苗苗的這一心理過程,實事求是地保留了她平凡的一面,目的就是想要受眾意識到即便是全國勞模,也同很多人一樣經歷過低谷,他們不是無懈可擊的完人,而是我們身邊可親、可近、可信、可學的榜樣。
四、豐富勞模報道的形式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以計算機、手機等為代表的通信工具的出現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媒介格局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形勢下,勞模報道必須迅速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豐富報道形式,創(chuàng)新報道手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善用組合式報道
消息、通訊、評論、側記、特寫、采訪手記……現代新聞體裁多種多樣,每一種體裁都有其鮮明的文體特征。有時,新聞工作者就一位勞模的先進事跡進行采訪后,可能僅發(fā)表了一件新聞作品就算完成了對該勞模的宣傳報道。其實,新聞工作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實現“一魚多吃”,將辛苦采集來的勞模素材反復利用、多次加工,運用不同的新聞體裁進行組合報道,在最大程度地減少新聞素材浪費的同時,還可以形成多品種、多層次、多視角、多維度的報道結構,擴展勞模報道的深度和廣度,達到“1+1>2”的宣傳效果,向受眾呈現出更加立體、更加飽滿的勞模形象,進一步擴大勞模報道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借助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勞模報道還要主動把握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學習新媒體傳播技巧,有效增強勞模報道的及時性、趣味性、可看性,著力提升勞模報道的傳播力、吸引力、感染力。以《工人日報》為例,近年來,《工人日報》不僅在紙媒陣地刊發(fā)了大量關于勞模的體裁多樣、角度不同的新聞報道,還將勞模報道拓展到了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通過視聽畫合一的H5、短視頻、直播等全媒體手段進一步講好勞模故事。2018年12月30日,《工人日報》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了短視頻新聞《勞模班的故事——中南?;匦胖蟆罚从沉酥袊鴦趧雨P系學院勞模本科班學員在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后對回信精神的回應與實踐,同時報道了勞模班的學習內容、生活場景。該條短視頻新聞推出后,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等高校及職校師生中引起熱烈反響,師生紛紛觀看、點贊,并先后被多家媒體轉載,引發(fā)網友熱議,是新形勢下勞模報道的一次華麗轉身。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新形勢下的勞模報道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大有可為。只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有力突出人物亮點、緊緊抓住平民視角、不斷豐富報道形式,在采、寫、編方面用上真心、付出真情、下足真功,就能夠打磨出勞模報道領域的“爆款”作品,傳遞出榜樣的無窮力量,彰顯出勞模的時代價值。
(作者單位:安徽工人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