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
李豪:90后,北大本碩畢業(yè)之后,2018年留校工作,擔任元培學院專職輔導員
從以往的情況看,新生入學在專業(yè)方面的困惑比較多。元培學院給予新生在全校范圍內自由選擇專業(yè)的權利,為幫助同學們了解學科全貌、更好地做出選擇,學院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新生教育活動。新生訓練營二十余場專業(yè)介紹講座,集中介紹各專業(yè)的基本情況與核心特點,幫助同學形成初步的專業(yè)意向。選課指導會上,學院邀請各院系導師與新生一對一溝通,幫助新生規(guī)劃學習路徑。依托導師制,學院還定期舉辦導師交流會、教育實踐講座等,為新生發(fā)展提供持續(xù)有力支持。
除了為新生的專業(yè)選擇保駕護航,元培還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建立特色通識課程體系。在“蘇軾:文學與人生”課上品讀蘇軾詩文,踏上研學之旅;在“營造學社與中國建筑”課上探訪云岡石窟,體驗田野研究;在“幸福:心理學研究方法”課上了解心理學基礎知識,以積極心態(tài)看待自我……這是元培通識教育體系的第一部分——“新生討論班”系列課程。精心挑選地幫助新生了解學科的核心思想,15人以內的課程規(guī)模保證了新生與教師、同伴之間能充分交流溝通。通過體系化的新生入學教育,元培給予學生的不僅是學業(yè)上的指導,更是獨立思考、探索實踐的能力。在“以自主,尋自立”的過程中,學生將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過渡,為未來的學業(yè)做好準備。
夜已經深了,一位元培住宿輔導員的手機屏幕上是滿滿的對話。三個小時,兩個新生,正傾訴著入學以來的孤獨和無措。元培學子來自五湖四海、鐘情不同專業(yè),面對新生選擇的多樣性與開放性,平常概念中的班集體很難建立,新生們猶如一條魚游向大海,孤獨感油然而生。這是所有元培人面臨的共同問題,大家應該在什么樣的空間相遇相知?
元培學院給出的答案是:住宿書院。住宿制書院的建設是元培新生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燕園南側的三十五樓,凝聚起元培學子共同的牽掛。自習與討論室、圖書室、電影放映廳等為元培人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機會。在書院開設的繪畫班、瑜伽班、戲劇班上,趣味相投的新生獲得了施展才華的空間;在元培書院體育項目中,新生們共同鍛煉,一起分享運動的快樂;在書院實踐之旅、美食文化交流等特色活動中,新生們攜手創(chuàng)造共同記憶,真正成為集體中的一分子。
漫步燕園,常能發(fā)現(xiàn)元培人忙碌的身影。35樓前,他們將凌亂的自行車擺放整齊;俄文樓旁,他們一絲不茍地拭去蔡元培先生雕像上的灰塵;未名湖畔,他們細心搜尋著散落的垃圾……這是“元行力行”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的些許片段。
“元行力行”系列活動是元培學院圍繞勞動育人主題設計的特色志愿服務,而新生更是志愿者中的主力軍,他們分為“自行車小分隊”“俄文樓小分隊”“未名湖小分隊”“宿舍收納整理小隊”等。疫情期間,“元行力行”線上活動得到進一步豐富:“元培小當家”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家務勞動,以家常美食薈萃千種情誼;“指尖上的櫻花”活動則與武大弘毅學堂聯(lián)動,鼓勵學生在時間管理平臺上“種出”一片櫻花林,向武漢學子送上祝福和問候。
北京大學2019年本科生畢業(yè)典禮上,元培學院的張棟杰作為全校畢業(yè)生代表發(fā)言,他提到在元培“元行傳薪”志愿服務活動中,楊芙清院士的留言深深鼓舞了他:“愛國是本分,擔當是責任,奮斗是幸福,奮斗有未來。”畢業(yè)后,他選擇前往新疆烏魯木齊縣水西溝中學支教。在上一學期“元行傳薪”已成功舉辦13次,拜訪老教授14位,上百名學生參與。
一年持續(xù)不斷的學生志愿服務中,同學們以開放的大我之心擁抱社會,于多元體驗中凝聚主流價值,于集體歸屬中學會責任擔當。
責任編輯: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