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小麥生長過程中,莖基腐病很容易出現(xiàn),嚴重威脅到小麥的產(chǎn)量和質量。莖基腐病有著較多的誘發(fā)因素,種植人員需深入掌握其發(fā)病特點與規(guī)律,進而將針對性的防控策略應用下去,促使莖基腐病的發(fā)生率得到降低,影響程度得到控制,保證小麥的產(chǎn)量和質量。
一、小麥莖基腐病的病原菌及癥狀特點
莖基腐病屬于土傳病害的范疇,具有十分復雜的病原菌,涵蓋了黃色鐮刀菌、假禾谷鐮刀菌等多種類型。通常情況下,小麥植株的根部、莖基部是病原菌的主要侵入途徑,受地塊土壤病原菌分布的直接影響。免耕田塊內,土表、地面的病原菌較多,所以容易侵入到小麥植株的莖基部及以下位置。而若地塊內存在著大量的小麥植株殘體,則會侵入到小麥植株的根莖部。莖基腐病主要有這些癥狀:首先,死苗、爛種。若病原菌侵染到種子,將容易有爛種現(xiàn)象發(fā)生。小麥苗期長勢較差,枯萎現(xiàn)象明顯,莖基部葉鞘、莖稈等呈現(xiàn)出褐色狀態(tài),也可能會有腐爛現(xiàn)象出現(xiàn)于小麥植株的根部。其次,褐變。小麥植株生長期內,容易有褐變現(xiàn)象出現(xiàn)于莖基部的2個莖節(jié),甚至會向第6莖節(jié)延伸,基本上穗部不會受到較大的危害。若地塊內濕度較高,也會有不同顏色的霉層出現(xiàn)于植株的莖節(jié)處。
二、小麥莖基腐病的影響因素
1、土壤條件
由于莖基腐病屬于土傳病害,因此土壤條件會影響到莖基腐病的發(fā)生。部分地塊屬于砂質土壤,具有較高的粘度,十分容易傳播病原菌。同時,洪水澇災也影響到病害的出現(xiàn),部分月份具有較高的降雨量,導致低洼地塊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澇災,進而帶來嚴重的莖基腐病害,嚴重降低了小麥的整體產(chǎn)量。
2、秸稈還田
目前,很多地塊開始實施玉米秸稈粉碎還田策略。但部分地塊將旋耕機播方式應用過來,不具備較深的耕層,導致地塊累積了大量的病原菌。這些地塊不僅出現(xiàn)了嚴重的小麥莖基腐病,也存在著明顯的玉米莖腐病。
3、氣象條件
氣象條件也會影響到小麥莖基腐病的出現(xiàn),小麥播種期、灌漿期內最容易出現(xiàn)莖基腐病,主要原因就在這些階段內降雨較多、氣溫較高。以某地塊為例,2018年9月份降雨量較高,加大了田間濕度,有積水問題出現(xiàn)于低洼地塊。11月份,由于積溫較高,適當提前了小麥機播期,麥苗不具備良好的抗病性,進而侵染病菌。2019年5月份,降雨量較多,迅速蔓延莖基腐病病害。
4、土壤營養(yǎng)
很多種植人員為增強小麥植株的整體長勢,對氮肥大量施用,這樣雖然小麥能夠旺盛的生長,通風透光性卻大大降低,更容易發(fā)生、傳播小麥莖基腐病。過度施用氮肥,導致鋅肥嚴重不足,加大了莖基腐病的發(fā)生率。
三、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控策略
1、農(nóng)業(yè)防治
首先,要對小麥品種合理選擇。不同的小麥品種具有差異化的抗病性,種植人員要將地塊土壤肥水條件、播種期、茬口安排等因素全面納入考慮范圍,合理選擇品種,保證適應當?shù)氐沫h(huán)境條件,且具有較強的抗病性。要制定輪作倒茬制度,蔬菜、豆類等雙子葉作物為最佳選擇。通常情況下,輪作倒茬頻率控制在2年一次即可。
其次,要做好整地工作。受農(nóng)業(yè)機械化的影響,機械旋耕目前成為整地的主要方式,深度通常在15cm左右,容易傳播病原菌。秸稈還田后,一般在土壤耕層上層部位留存,這樣就會有大量的病菌積累,且土壤也會遭到翹空,進而對小麥播種、出苗等造成不利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收獲前茬作物后,需將深耕工序落實下去,按照30cm標準控制耕層深度。同時,做好細耙、打畦等工作,促使整地質量得到提高,控制病原菌的傳播。
再次,合理施肥與澆水。小麥具有較長的生育期,需求的營養(yǎng)元素較多,若單一施用某一種肥料,小麥植株的營養(yǎng)需求將難以滿足,不僅小麥長勢得不到保證,也會降低其抗病性能。因此,種植人員需要科學施肥,搭配施用不同的肥料。要合理搭配有機肥與化肥、大量元素與中微量因素,施足底肥的基礎上,結合小麥植株生長階段,進行必要的追肥處理。要分層施用肥料,促使耕層內肥料均勻性得到保證。有機肥適用過程中,要對其腐熟度嚴格控制。此外,小麥生長的水分需求較大,種植人員需將小麥需水規(guī)律納入考慮范圍,科學實施澆水工作,促使小麥的出苗、生長需求得到滿足。
最后,科學控制播種期和播種量。種植人員要將土壤狀況、氣候條件、品種類型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科學確定播種日期。若受多種因素影響,難以做到適期播種,則對播種量酌情增減。盡量將機械播種方式應用過來,這樣下種均勻性可以得到保證。若小麥植株出現(xiàn)了零星的病害,則需于園外統(tǒng)一銷毀處理發(fā)病植株,避免病菌向更大范圍內蔓延和傳播。
2、化學防治
首先,要做好拌種、包衣處理。通過拌種工序的實施,能夠促使種子抗病蟲害性能得到增強。一般情況下,拌種過程中可以將多菌靈、戊唑醇等藥物應用過來。其次,做好土壤消毒工作。部分地塊出現(xiàn)了嚴重的病害問題,在整地過程中,可以將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應用過來,促使土壤中的病菌得到有效殺滅。最后,及時噴灑藥劑。小麥植株返青拔節(jié)期內,要結合地塊實際情況,適量噴施井崗霉素、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藥物,這樣不僅能夠防治小麥莖基腐病,又能夠預防紋枯病、蚜蟲等其他病蟲害問題。要向小麥莖基部噴施藥液,進行兩次噴施即可,噴施間隔保持在10天左右。抽穗揚花期內,需噴藥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問題。噴藥過程中,需進行必要的追肥工作,分別追施鋅肥、硼肥以及磷酸二氫鉀等,這樣莖基腐病的發(fā)生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具體實踐過程中,要控制藥物的用量,借助于足量的水二次稀釋藥物和肥料。要均勻噴施藥物,避免有沖噴、漏噴等問題出現(xiàn)。
綜上所述,小麥莖基腐病會對小麥的生長與產(chǎn)量造成嚴重威脅,種植人員要明確莖基腐病的發(fā)病特點,制定完善的防控方案。要克服對化學農(nóng)藥的依賴,將農(nóng)業(yè)防治技術綜合運用過來,促使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463700 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