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軍成 張景峰 韓志江 丁忠祥 葛秀紅
肝細胞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肝臟原發(fā)性惡性腫瘤的80%[1],而肝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是僅次于肝血管瘤第二常見的良性腫瘤[2-3],約占肝原發(fā)性腫瘤的8%[4-5],因兩者的治療方案完全不同,前者以手術或介入治療為主,后者則以保守治療為主,故兩者術前影像學鑒別診斷至關重要。雖然典型的小肝細胞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和肝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small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SFNH)影像學表現(xiàn)有所不同,如前者動脈期掃描強化程度明顯高于周圍肝實質,門脈期及延遲期強化程度較周圍肝實質低,即“快進快出”強化模式[6];后者動脈期明顯強化較周圍肝實質高,門脈期及延遲期強化程度與周圍肝實質相仿或稍低及稍高,即“快進慢出”強化模式。但在臨床工作中,存在很多表現(xiàn)不典型的病例,如SHCC“快出”的速度不夠、SFNH“快出”的速度過快,導致兩者間強化差異很難單純通過裸眼來判斷。若能通過CT值比值(CT-value ratio,CVR)對兩者的強化程度進行量化分析,所得結果將更加客觀準確。筆者對111枚SHCC和36枚SFNH三期增強掃描CVR進行分析,評估CVR在兩者間的鑒別意義,旨在進一步指導臨床醫(yī)師制定更合理的診療方案。
1.1 對象 回顧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SHCC及SFNH。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行三期增強CT掃描;(2)病灶最大徑臆3 cm;(3)所有SHCC患者均經(jīng)病理免疫組化檢查證實,SFNH經(jīng)病理檢查證實10例,經(jīng)影像檢查及臨床證實23例;(4)隨訪2年臨床表現(xiàn)穩(wěn)定,且影像學檢查提示病變大小恒定或縮小[7-8]。排除脂肪肝患者(診斷標準:肝臟CT值<40 Hu,同層面肝實質CT值-脾臟CT值<-10 Hu,同層面肝實質CT值/脾臟CT值<0.9[9])。最終納入108例患者的111枚SHCC和33例患者的36枚SFNH。本研究經(jīng)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第(109)號-0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檢查儀器與參數(shù)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儀,掃描參數(shù):電壓 120 kV,電流 90 mA,螺距0.914頤1,層厚 5 mm,層距 5 mm,進床速度 12 mm/s;CT增強掃描使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300 mgI/ml,劑量80~100 ml,速度3 ml/s,采用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靜脈注入,注藥后 25耀30 s、60耀70 s及 90耀120 s分別行動脈期、門脈期及延遲期掃描。
1.3 圖像測量 由1位工作4年的住院醫(yī)師和1位工作12年的主任醫(yī)師(不知病理診斷結果)共同對圖像進行分析,確定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大小和部位。ROI為病灶密度較均勻區(qū),面積為15~35 mm2,各期病灶ROI為病灶實性成分的同一部分,并避開病灶壞死區(qū)及血管結構。鄰近正常肝實質的ROI為距病灶3~5 cm的區(qū)域并避開大血管。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 M(P25,P75)表示,采用 Wilcoxon秩和檢驗,通過ROC曲線對SHCC和SFNH各期CVR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字2檢驗。采用一致性檢驗對2位醫(yī)師所測病灶CT值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的比較 108例SHCC患者中男 88 例,女 20 例,平均年齡 58(52,64)歲;病灶大小2.4(1.8,3.0)cm;33例 SFNH 患者中男 9例,女 24例,平均年齡 35(31,48)歲;病灶大小 2.0(1.5,2.88)c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病灶大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位醫(yī)師所測病灶CT值一致性好(Kappa逸0.75)。
2.2 三期CT增強掃描CVR 36枚SFNH和111枚SHCC病灶中,動脈期、門脈期及延遲期的CVR逐漸減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SHCC、SFNH患者三期CT增強掃描CVR比較(Hu)
2.3 ROC曲線 動脈期、門脈期及延遲期SFNH和SHCC 的 AUC 逐漸增高,分別為:0.689(95% CI:0.581~0.798)、0.661(95% CI:0.553~0.768)、0.682(95% CI:0.579~0.78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圖 1(插頁)。典型的SHCC和SFNH三期CT增強掃描CVR測量示意圖分別見圖2、3。
圖1SHCC及SFNH CVR ROC曲線
2.4 最佳鑒別診斷節(jié)點 三期CVR分別為4.79、4.20和3.71時獲得最大約登指數(shù),分別為0.379、0.389和0.406,相應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分別為0.694和0.685、0.722和 0.667、0.694和 0.712。
圖2 小肝細胞肝癌患者,女,55歲[a:平掃肝VI段見一大小約1.5 cm×1.5 cm的類圓形低密度灶,邊界清晰;b: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明顯強化呈高密度灶(CVR=2.24);c:門脈期強化程度減低呈低密度灶,CVR為2.13;d:延遲期強化程度減低呈低密度灶,CVR為1.85]
HCC和FNH的發(fā)病年齡及性別有較大差異,前者好發(fā)于老年男性,男性是HCC的高危因素有關[10-11],后者好發(fā)于年輕女性,目前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長期口服避孕藥和激素治療有關[12],本研究支持這些特點,SHCC和SFNH中位年齡分別為58、35,男女性別比分別為 88:20、9:24。
HCC血供特點與腫瘤的分化程度有關,隨著分化程度的降低,肝動脈供血比例也相應地增多,即由正常的門靜脈供血逐漸轉變?yōu)楦蝿用}供血為主,因此HCC增強掃描主要表現(xiàn)為“快進快出”強化模式[13];FNH并非真正腫瘤,而是肝細胞對血管異常的增生反應,典型FNH病灶由周圍實質部分和中央瘢痕組成,前者由正常肝細胞、血管和膽管、Kupffer細胞組成,內(nèi)部結構均勻,出血、壞死少見,后者可見厚壁供血動脈和膽管,并隨輻射狀纖維離心性向病灶外周分布,故FNH增強掃描主要表現(xiàn)為“快進慢出”強化模式[14]。由此可見,血供模式對鑒別HCC和FNH十分重要,而影像學可對兩者間的血供模式進行比較精準的評估。病灶動脈期、門脈期及延遲期與平掃病灶CT值之間的比值,即CVR較裸眼可更客觀的反映兩者間血供模式的差異,因此通過比較CVR可對兩者進行鑒別。
CT值可用于疾病的定量診斷和鑒別。Gao等[15]認為腫瘤/肝臟CT值比值是影響肝癌動脈期和門靜脈期生存的危險因素,當腫瘤轅肝臟CT值比值<0.85時,預測肝癌根治性肝切除術后預后較差。有關于用CT值定量鑒別肝病的報道;例如,在90 keV時,單個參數(shù)-CT值可鑒別肝內(nèi)腫塊型膽管癌與小肝膿腫,其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9.1%、86.5%、87.9%、89.1%和86.5%[16];血供較多的肝內(nèi)膽管細胞癌的CT值在平掃(UP)時較低HCC,在平衡期(EP)較高,E/U比率(EP腫瘤的平均CT值/UP腫瘤的平均CT值)>2.3是鑒別兩者的獨立因素[17]。到目前為止沒有關于CTR鑒別HCC和FNH定量報道;本研究111枚SHCC和36枚SFNH病灶中,動脈期、門脈期及延遲期兩者的CVR的中位數(shù)值分別為5.21比4.46、4.46比3.93、3.87比3.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HCC符合“快進快出”、FNH符合“快進慢出”的強化模式,與文獻報道[18-19]的強化模式相符合,但其未對診斷效能進行分析。本組SHCC和SFNH三期的AUC值分別為0.689、0.661和0.682,提示三期對兩者均有鑒別意義,當三期CVR分別為4.79、4.20和3.71時獲得最大約登指數(shù),分別為0.379、0.389和0.406,相應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分別為0.694和0.685,0.722和0.667,0.694和0.712,且隨著CVR的增大,靈敏度減低、特異度增加,可見雖然三期均可鑒別SHCC和SFNH,但延遲期鑒別效能最大。當動脈期CVR臆4.79、門脈期CVR臆4.20、延遲期CVR臆3.71時對診斷SHCC有提示意義。
本研究不足:(1)每例患者的生理條件不同,例如部分患者心肺功能不全,這可能導致三期增強掃描時間的不同;(2)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不可避免的存在選擇性偏倚。
總之,CVR在鑒別SHCC及SFNH中具有重要價值,且操作便捷,易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