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秋燕
聽力作為聽、說、讀、寫四項能力中第一個被提及的能力,在語言學習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長期以來,大家都沒有意識到聽力學習的重要性,同學們都更傾向于專攻筆試題,對聽力能力的訓練往往是最為忽視的,同學們聽力題得分普遍偏低。因此,同學們要加強訓練,掌握解答聽力題的幾個基本技巧。
一、預先熟悉聽力題目。抓取關鍵詞
在聽力訓練過程中,特別是在實際考試過程中,抓緊時間預先熟悉聽力題目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讓同學們對接下來的聽力內容有一個大體的推測方向。如,2018年全國卷一高考試卷中第九段材料第一題為:Whydoes the woman meet the man?通過預覽這個題目,同學們就可以知道這道題大概是講一位女士和一位男士之間的會見的事情,對這一整段聽力內容有了初步印象。盡管有時這種印象會比較模糊,但是能讓同學們在聽力過程中安心不少,從而靜下心來進行聽力測試或訓練。最為關鍵的是,預先熟知聽力題目可以讓我們在聽材料的過程中抓住題目中出現的關鍵詞,重點聽取與之相關的內容,把握住答題線索,這也相當于一種側面的提示,能夠讓同學們順利答題。
二、聽文章大意,確定發(fā)展順序或邏輯關系
聽懂文章大意,不僅是一種解答聽力題的策略,更是解題的基本要求。就答題策略而言,聽懂文章大意,能夠為答題指出大體方向。一旦聽懂了文章大意,即便有時一些題目的答案在聽力過程中由于粗心被忽略,也可以大致通過猜測文章大意而推測出來,這在訓練我們信息獲取能力以及在實際考試中減少丟分有重大的作用。就答題要求而言,聽力題目的設置中通常會有考查學生對文章大意理解的題目,如2018年全國卷一高考試卷聽力部分的第一題中,便有這樣一項題目設置:What's the probab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這一題便正好是考查同學們對文章大意的理解,因此聽懂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發(fā)展順序和邏輯關系,不僅對理解聽力材料具有整體性意義,更是有助于直接解答相關問題。
三、把控大體情感傾向,理解主要說話人的態(tài)度
由于很多聽力文章是對話形式或是個人獨白,通常都帶有說話人的個人意識或情感,使得整段文章呈現出一種情感傾向,不論這種傾向是中立或是褒貶,只要抓住了這一感情色彩的傾向,同學們便抓住了這種題目的答題關鍵,如,2018年全國卷一高考試題第九段材料中的第三題題為:How does the speaker feel about this teach-er?面對這種題目,同學們要認真品味文章中說話人的情感傾向,準確把握說話人的態(tài)度,以便能正確答題。此外,明白說話人的情感傾向,也能對其他題目的解答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本段材料中的第一題為:Whois the speaker probably talking to?此題的備選答案分別為:電影粉絲、新聞記者、大學生。這兩題其實是有一些細微的聯系的,說話人的社會身份會對說話人本身有限定作用,身份不同的人在某些特定事情上體現出不一樣的態(tài)度,由此可見,這兩道題目的設置可以前后反推,聯系起它們的最終線索便是文章的整體情感傾向。因此,同學們在聽力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控文章的整體傾向,理解說話人的態(tài)度和意圖。
四、挖掘內在邏輯關系,“猜”出正確答案
在聽力測試過程中,當遇到自己沒有聽清或聽懂的內容時,同學們一定要沉著鎮(zhèn)定,即使沒有直接聽到答案,也可以通過對文章的大意理解進行邏輯推理,從而找出正確答案。一門語言能成為固定可書寫的語言,就一定有其內在邏輯性,同學們不能將聽力材料僅僅當做毫無意義的語音材料來對待,而應理清聽力材料內容的邏輯關系,這樣在聽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把握住聽力材料的精髓。在解答聽力題時,如果碰到沒有聽清或聽懂的題目時,可以根據材料的內在邏輯關系進行推理或合理的猜測,從而順利“猜”出答案。
總之,在英語聽力答題過程中,同學們要積極學習并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答題技巧,懂得抓取關鍵詞,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章情感傾向,挖掘文章邏輯關系,以便能夠正確答題。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銘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