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次仁
摘要:觀察是人類自然認識的基本方法,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有效途徑。小學科學在小學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其對于小學生觀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總結能力的培養(yǎng)均有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對于觀察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這在小學科學教育中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從小學科學中實驗觀察方法著手,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展開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觀察能力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觀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識理解和技藝掌握之母?!庇纱丝梢?,觀察力對于學生了解和掌握客觀事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xiàn)代化教學工作的開展要求教師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在開展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傳授學生培養(yǎng)觀察能力的方法。這是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主要任務,在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主探究,使得學生能夠認真對待所有科學實驗,進而培養(yǎng)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小學科學實驗課中觀察能力培養(yǎng)的注意事項
雖然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但是在培養(yǎng)其單方面的能力時,學生一旦感興趣,就會快速掌握要領。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需要讓學生通過各項訓練完成學習任務。在利用小學科學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時,需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準確把握實驗內(nèi)容。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實驗的重點,讓其學會利用相關的觀察方法達到學習目標。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實驗中對過程進行記錄。小學生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存在差異,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適度開放的實驗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還要給予正確的指導,使得學生能夠通過科學實驗強化自己的感官體驗。
二、小學科學實驗課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途徑
1.抓住觀察重點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難以把握學習重點,教師在對其進行引導時,就需要幫助學生抓住觀察重點,使得學生可以通過實驗學習了解到科學實驗的本質。比如:在開展“米飯和淀粉”這節(jié)課程的學習時,教師不僅需要讓學生明確米飯與淀粉的表面區(qū)別,還需要讓學生對其性質進行了解。在實際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米飯的形成過程利用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通過對其變化過程的觀察,提高對米飯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將米飯與淀粉分別放置在玻璃杯中,加入等量的水,觀察兩者的變化。不難發(fā)現(xiàn),米飯在水中幾乎沒有變化,而淀粉則逐漸消失無蹤。教師能夠通過這個實驗對“淀粉的蹤跡”相關內(nèi)容進行講解,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2.整體觀察
整體觀察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局部的了解延伸至整體,讓學生對物體有充分的了解。在開展整體觀察教學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對物體進行細致觀察,使其能夠對物體有初步了解。小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經(jīng)常難以對物體進行局部切割,主要是由于小學生了解的觀察方法有限,還沒有全面學習新的觀察方式。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整體觀察教學時,需要讓學生對物體的外形、特點等進行了解,然后再逐漸深入到物體內(nèi)部,對其性質進行剖析。因此,在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時,教師需要遵循學生的特點,按照學生觀察能力的高低提出問題,再通過整體觀察對其進行解決。
3.培養(yǎng)長期觀察能力
長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與教師都有較高的要求,學生需要長期具備觀察興趣,在學習科學實驗內(nèi)容的過程中,保持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連續(xù)教學,讓學生由靜態(tài)的學習觀察到動態(tài)的自主觀察,提高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參與度。比如:在對“植物的一生”這個課程進行學習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特性,還要對其進行分類,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況,養(yǎng)成觀察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植物種子進行了解,然后再對種子變成芽的過程進行分析。在芽長成苗時,學生需要對芽的狀態(tài)及其破土而出的過程進行分析。在植物開花結果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對其開花結果所需的養(yǎng)分進行分析。然后,教師再對果實和種子的形態(tài)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在長期的觀察過程中獲得實際知識。因此,教師需要注重長期觀察的連續(xù)性,在引導學生進行長期觀察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方式,還需要讓學生保持觀察積極性,提高其對科學實驗的學習興趣。
4.比較觀察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缺乏學習興趣,因此比較觀察較適用于小學教學。在開展科學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對不同兩種事物的比較提出問題,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研究。比如:在開展“冷水與熱水”這個課程的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了解,分析冷水與熱水之間的區(qū)別與相似性。這種比較的方式貼近生活,可以針對科學實驗中的一個因素進行討論。在比較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對冷水與熱水的狀態(tài)進行了解,使其對水的了解不會局限于表面。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能夠相互之間進行討論,在實驗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縝密思維。因此,在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科學實驗教學質量。
三、結語
在小學科學實驗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要求教師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觀察的良好習慣。在進行觀察活動時,要積極倡導學生以親身經(jīng)歷為主的探究活動,深入地指導,啟發(fā),點撥和幫助學生,讓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觀察,一點點的養(yǎng)成科學觀察的習慣和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學會對觀察結論的總結和應用,以此來進一步增強學生觀察科學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的科學觀察效益,培養(yǎng)小學生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的目的,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莊雪芬.讓準備更精心讓探究更有效——淺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策略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3):189.
[2]李陽.淺談小學科學課中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2):158-159.
[3]姚桂鳳.淺析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中華少年,2016(22):129-130.